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細敘滄桑記流年 | 上頁 下頁
四一


  §2-15.成了舞蹈教師的家屬

  訪問苗鄉結束,從貴陽搭車,二次來到重慶,已是嚴冬天氣,立即積極籌備我的畫展。畫展在中蘇文化協會舉行,內容除《戰時重慶》一百幅,《逃出香港》二十幅,還有苗鄉生活中國畫。我把後者這粗製濫造的夾生飯掛出來,是為了顯示我的創作道路正在轉向,看看能否提供大後方一種新鮮的精神食糧。展出結果,居然賣出了幾幅苗區形象畫,我不禁暗暗自喜。

  作為戴愛蓮的家屬,我住進了她所工作的歌劇學校。這是一所老式大房子,原先是個什麼會館。大廳很寬敞,搭了個小台,排練、演戲、上課,一台三用。愛蓮新開的舞蹈課,作為演員形體訓練的基本功,教的是芭蕾舞的基礎動作,和戲曲的毯子功起到類似的作用。歌劇學校的前身是山東省立劇校,以訓練戲曲演員為主,抗戰初期遷來重慶,校長王泊生,文武昆亂都懂得,也有實踐經驗。他還從山東帶來一個京劇團,經常在七星岩一家小劇場演出,演員大都兼任劇校教師。劇校除教戲曲基本功,還教西方的樂理樂譜。戴愛蓮來校後,和一位鋼琴教師合得來,舞蹈課就請那位鋼琴教師彈伴奏。這個學校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施,中西雜陳,新老共用,很像四川飯館那味「雜燴」。有一次王泊生忽發戲癮,在那個小舞臺上演了一場昆曲《販馬記》,的確也讓戰時陪都的外來戲迷過了癮,我是個喜歡看戲、畫戲的老戲迷,這晚大有收穫,我那位芭蕾舞教師當然也大開眼界。

  劇校在重慶郊區嘉陵江畔的北暗鎮上找到一所新校址,1943年春,遷到北唁上課。王泊生覺得我這個教師家屬有一技之長,特地邀我開一門舞臺美術基本訓練課,教學生素描和寫生。我還推薦作家徐遲擔任美學課,這麼一來,這所學校的課程設施,儼然像一所正規戲劇學院的派頭。中國那時已經有一所國立戲劇學院,校長余上沉,院址原在南京,戰時遷到四川江津,專門培養話劇演員。

  此時我正處在漫畫家向中國畫家轉變的過程中,忽然要我為學戲的學生上舞臺美術課,搞得我頭昏腦脹。勉強湊合了一學期即辭去公職,也讓王泊生卸了一個包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