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我的前半生 | 上頁 下頁
帝王生活(2)


  如果是坐轎,兩邊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監扶著轎杆隨行,以便隨時照料應呼;如果是步行,就由他們攙扶而行。在這後面,還有一名太監舉著一把大羅傘,傘後幾步,是一大群拿著各樣物件和徒手的太監:有捧馬紮以便隨時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隨時換用的,有拿著雨傘旱傘的;在這些御前太監後面是禦茶房太監,捧著裝著各樣點心茶食的若干食盒,當然還有熱水壺、茶具等等;更後面是禦藥房的太監,挑著擔子,內裝各類常備小藥和急救藥,不可少的是燈心水、菊花水、蘆根水、竹葉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蕾香正氣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丸、香薷丸、萬應錠、痧藥、避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飲,等等;在最後面,是帶大小便器的太監。如果沒坐轎,轎子就在最後面跟隨。轎子按季節有暖轎涼轎之分。這個雜七夾八的好幾十人的尾巴,走起來倒也肅靜安詳,井然有序。

  然而這個尾巴也常被我攪亂。我年歲小的時候,也和一般的孩子一樣,高興起來撒腿便跑。起初他們還亦步亦趨地跟著跑,跑得丟盔曳甲,喘籲不止。我大些以後,懂得了發號施令,想跑的時候,叫他們站在一邊等著,於是除了御前小太監以外,那些捧盒挑擔的便到一邊靜立,等我跑夠了再重新貼在我後邊。後來我學會了騎自行車,下令把宮門的門檻一律鋸掉,這樣出入無阻地到處騎,尾巴自然更無法跟隨,只好暫時免掉。除此以外,每天凡到太妃處請安和去毓慶宮上學等等日常行動,仍然要有一定的尾巴跟隨。假如那時身後沒有那個尾巴,例會覺得不自然。我從前聽人家講明朝崇禎皇帝的故事,聽到最後,說崇禎身邊只剩下一個太監,我就覺著特別不是滋味。

  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於吃飯。關於皇帝吃飯,另有一套術語,是絕對不准別人說錯的。飯不叫飯而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廚房叫「禦膳房」。到了吃飯的時間——並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我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心門外的太監,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禦膳房太監……這樣一直傳進了禦膳房裡面。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了禦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

  進到明殿裡,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肴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食具是繪著龍紋和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明黃色的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托以盛有熱水的瓷罐。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為了同樣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嘗過,叫做「嘗膳」。在這些嘗過的東西擺好之後,我人座之前,一個小太監叫了一聲「打碗蓋!」其餘四五個小太監便動手把每個菜上的銀蓋取下,放到一個大盒子裡拿走。於是我就開始「用膳」了。

  所謂食前方丈都是些什麼東西呢?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樣左右,要用六張膳桌陳放,這是她從慈禧那裡繼承下來的排場,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種上下。我現在找到了一份「宣統四年二月糙卷單」(即民國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單草稿),上面記載的一次「早膳」的內容如下:

  口蘑肥雞 三鮮鴨子 五綹雞絲 燉肉 燉肚肺 肉片燉白菜

  黃燜羊肉 羊肉燉菠菜豆腐 櫻桃肉山藥 爐肉燉白菜

  羊肉片川小蘿蔔 鴨條溜海參 鴨丁溜葛仙米 燒茨菇

  肉片燜玉蘭片 羊肉絲燜跑躂絲 炸春捲 黃韭菜炒肉

  熏肘花小肚 鹵煮豆腐 熏幹絲 烹掐菜 花椒油炒白菜絲

  五香乾 祭神肉片湯 白煮塞勒 烹白肉

  ①宮中只吃兩餐:「早膳即午飯。早晨或午後有時吃一頓點心。

  這些菜肴經過種種手續擺上來之後,除了表示排場之外,並無任何用處。它之所以能夠在一聲傳膳之下,迅速擺在桌子上,是因為禦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根在火上等候著的。他們也知道,反正從光緒起,皇帝並不靠這些早已過了火候的東西充饑。我每餐實際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後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因為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總有二十來樣。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禦膳房做的都遠遠擺在一邊,不過做個樣子而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