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我的前半生 | 上頁 下頁
外祖父榮祿(1)


  醇賢親王有四位「福晉」,生了七子三女。他去世時,遺下三子一女,最長的是第五子,即我的父親載灃,那年八歲,承襲了王爵。我的兩個叔父,五歲的載洵和三歲的載濤,同時晉封為公爵。我家從此又開始蒙受著新的「恩光福祿」。然而,醇王府這最後十幾年的恩光福祿,比過去的幾十年摻和著更多的中國人民的苦難與恥辱,也同樣的和慈禧這個名字不能分開。

  ①即是滿語妻子的意思,也含有貴婦的意義(一說即漢語「夫人」的音譯),清朝制度對親王、都王世子之妻室均要加封,正室封為「福晉」,側室封為「側福晉」。

  一件大事是慈禧給我父親母親指婚。這次的「恩光」也可以說是戊戌政變和庚子事件的一件產物。首先,這是對於戊戌政變中給她立下大功的忠臣榮祿的恩典。我外祖父榮祿是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咸豐年間做過戶部銀庫員外郎,因為貪污幾乎被肅順殺了頭。不知他用什麼方法擺脫了這次厄運,又花錢買得候補道員的銜。這種做法就是清末廣泛推行的「捐班」,是與「科舉」同樣合法的出身。同治初年,我祖父建立神機營(使用火器的皇家軍隊),榮祿被派去當差,做過翼長和總兵,經過一番累遷,由大學士文祥推薦授工部侍郎,以後又做過總管內務府大臣,光緒初年,升到工部尚書。後來因為被告發貪污受賄,革職降級調出北京。

  甲午戰爭這年,恭親王出辦軍務,榮祿借進京為慈禧太后祝壽的機會,鑽營到恭親王身邊,得到了恭親王的信賴。甲午戰後他推薦袁世凱練新軍時,已經當上了兵部尚書。他這時已遠比從前老練,善於看准關節,特別肯在總管太監李蓮英跟前花銀子,因此漸漸改變了慈禧太后對他的印象。他回到北京的第二年,得到了一件複查慈禧陵寢工程雨損的差使。這個工程先經一個大臣檢查過,報稱修繕費需銀三十萬。據說這位大臣因為工程原由醇親王奕譞生前監工督辦,不便低估原工程的質量,所以損毀情形也報得不太嚴重。但榮祿另是一個做法。他摸准了太后的心理,把損毀程度誇張了一番,修繕費報了一百五十萬兩。結果太后把那位大臣罵了一通,對已死的醇親王的忠心也發生了疑問,而對榮祿卻有了進一步的賞識。

  榮祿有了李蓮英這個好朋友,加上他的妻子很會討好太后,常被召進宮去陪伴太后聊天,所以他對慈禧的心理越摸越熟。他知道慈禧光緒母子不和的內情,也深知這場不和對自己前途的關係,當然他更願意在這場內江中給慈禧出主意。在光緒皇帝發出變法維新的各種上諭時,那些被罷黜和擔心被擠掉位置的人只知哭哭啼啼,而他早已給慈禧安排好計策。當時有人把皇帝太后身邊這兩派勢力稱為帝黨和後黨。榮祿是當權派後党的頭腦,翁同龢是沒有實權的帝黨的頭腦。

  維新派之能夠和皇帝接觸上,是由於翁同龢對康有為的推薦,慈禧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計策,先強逼著光緒叫他的老師翁同龢退休回了家。據說,翁同龢行前榮祿還握著他的手揮淚問他:「您怎麼把皇帝給得罪了?」翁同龢離開北京不多天,榮祿就走馬上任,做了文淵閣大學士兼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位居首輔,統轄近畿三軍。榮祿得到了這個職位後,本想接著用六部九卿聯名上疏的辦法,廢掉光緒,由太后恢復聽政,但因甲午戰敗之後,當權派受到各方指責,有人很怕這一舉動會引起民憤,不敢附議,只得作罷。但是榮祿的願望終於在戊戌政變時乘機達到了。

  這件事的經過,據說是這樣:先是榮祿定計要在太后和光緒在天津檢閱新軍時實行政變。光緒知道了這個消息,秘密通知維新派設法營救。維新派人士把希望寄託在統轄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身上,結果反而斷送了光緒。在舉國以談維新為時髦的時候,袁世凱曾參加過維新人士的團體「強學會」,翁同龢革職返鄉路過天津時,袁世凱還向他表示過同情,並且申述了對皇帝的無限忠誠。因此,維新派對他抱有很大幻想,建議光緒加以籠絡。

  光緒召見了他,破格升他為兵部侍郎,專司練兵事務,然後維新派譚嗣同又私下到他的寓所,說出了維新派的計劃:在慈禧和光緒閱兵時,實行兵諫,誅殺榮祿,軟禁慈禧,擁戴光緒。袁世凱聽了,慷慨激昂,一口承擔,說:「殺榮祿像殺一條狗似的那麼容易!」譚嗣同有意試探地說:「你要不幹也行,向西太后那邊告發了,也有榮華富貴。」他立刻瞪了眼:「瞧你把我袁世凱看成了什麼人!」可是他送走了譚嗣同,當天就奔回天津,向他的上司榮祿作了全盤報告。榮祿得訊,連忙乘火車北上,在豐台下車直奔頤和園,告訴了慈禧。結果,光緒被幽禁,譚嗣同等六位維新派人士被殺,康有為逃到日本,百日維新曇花一現,而我的外祖父,正如梁啟超說的,是「身兼將相,權傾舉朝」。《清史稿》裡也說是「得太后信杖眷顧之隆,一時無比,事無細巨,常待一言決焉」。

  ①譚嗣同(1865—1893),字複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是清末維新運動的思想家之一,忿中日戰爭失敗,在測陽創「算學社」著「仁學」,後又組織「南學會」辦「湘報」,成為維新運動的領袖之一。他被袁世凱出賣後遇害,一同遇害的還有維新派的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舊史稱為六君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