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
七六 |
|
【主動放棄兩淮】 針對敵軍的動向,軍委的意圖是調動山野、華野兩大主力,殲滅進犯兩淮之敵。毛澤東同志于十一日親自擬電指示陳毅同志和我們:「1.敵六個旅南下,兩淮危急,粟率蘇中主力(一、六師)立即開兩淮,準備配合陳宋主力徹底殲滅該敵。但陳宋現應獨立作戰,務于粟譚到達前,殲滅南下之敵一至兩個旅,頓挫敵之前進,爭取時間以待蘇中主力到達,協力殲滅全部;2.同時張鄧要注意邵伯、高郵、洪澤湖諸防務,嚴防敵偷渡進襲;3.兩淮工廠資材速遷安全地帶」。 海安距兩淮約二百五十公里,一路水網,既少陸路,又少船隻,且值天雨不斷,預計先頭部隊於九月十八日才能到達,大部隊要二十五日才能到達。而兩淮戰局的發展不如人意,敵人的攻勢未能受到頓挫。譚震林同志于九月十一日由淮安向中央陳述:「華中主力最快要到二十日才能趕到兩淮,恐到達高(郵)、寶(應)時,兩淮已失」(高、寶分別距淮陰一百五十公里和七十五公里)。陳毅同志也于九月十五日致電中央:「蘇中主力已北調,要二十五日才能到達兩淮地區,已來不及參戰。」 九月十九日十八時,我軍在給敵人以一定殺傷後,為保存有生力量,主動撤出兩淮。 兩淮是華中的首府,放棄兩淮是件大事,當時正值偽國大召開前夕,敵人大吹大大擂自不待言,即在我們內部也引起種種議論,有的同志認為是打了敗仗。究竟應該怎樣看待華東戰局的發展呢?現在作些探討是有益的。 首先,研究這個問題不能脫離我們的戰略方針。經過七八兩個月的初期作戰,我軍分別在幾個方向上迎擊敵人,以暫時撤出部分土地和城市為代價,換取了殲滅敵十余萬人的重大勝利。兩淮並無死守之必要,為保存有生力量,主動撤出兩淮是符合我軍戰略方針的。若因兩淮是華中首府,便以保守這個城市為目標,同敵人進行戰役決戰,則是錯誤的。 其次,回想當時的戰場實際情況,我軍還不具備殲滅敵先頭部隊——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的條件。後來在孟良崮能夠殲滅它是我軍經過宿北、魯南、萊蕪三個大殲滅戰,我軍的裝備、技術有了很大發展,積累了大殲滅戰的經驗,才以五倍於它的兵力,達到全殲該師的目的的。解放戰爭開始,敵強我弱的形勢很明顯,打殲滅戰的規模必須有一個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我一直認為,即使第一、第六師趕到淮陰,並在淮陰同敵人作戰,不僅不會討便宜,還會吃大虧。華中主力在蘇中幾仗打得比較順利,沒有吃過什麼大虧,由小到大,逐步發展作戰的規模,是一條很重要的經驗。記得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我曾應新華社記者之約,談了我軍主動撤出兩淮後之華中戰局,其中說到,「我軍的撤出兩淮,絕對不是我們軍事上的失敗,而是對蔣軍大規模殲滅戰的開始」。這個分析是符合戰爭發展的實際的。 【決心在淮海打一個大殲滅戰】 我軍撤出兩淮後,華中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是南北兩線敵軍,對我形成了半包圍的態勢,蘇中已成為敵後;另方面則是我華中、山東兩野戰軍靠攏,兵力更加集中。於是九月二十日我們華中分局的幾個同志,聯名向軍委和新四軍軍部報告:「華中形勢起了基本變化,沿運河線之淮安、寶應、高郵一線,因地形關係很難求得殲滅,只能取得在戰術上的勝利,整個運河線以東地區成長蛇形,不利主力作戰。為了改變華中局勢,我們建議,以集中華中、山東兩個野戰軍攻下宿遷,得手後再向西擴張戰果……」與此同時,我們對堅持蘇中敵後鬥爭作了具體部署,使留在敵後堅持原地鬥爭的幹部在思想上、組織上、軍事上、工作上有所準備。 次日,陳毅同志複電:「我同意華中分局二十日建議,山野、華野集中由淮海區向西行動」的辦法,並主張兩個野指合成一個。 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二日,中央電示「同意集中兩個野戰軍統一指揮,向淮海行動打開戰局,望即按此方針堅決執行」。次日又來電指示:「山野、華野兩軍集中行動,兩個指揮部亦應合一。提議陳毅為司令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譚震林為副政委,如同意請即公佈(對內)執行」。 對於兩個野戰軍會合後的作戰方針和任務,毛澤東同志九月二十八日親擬一份電文指示:「兩軍會合第一仗必須打勝。我們意見:1、不要打桂系,先打中央系;2、不要分兵打兩個敵人,必須集中打一個敵人」。 陳毅同志親自來到華中分局,在他領導下,共同商定了以下各點:第一,集中山野、華野主力于宿遷與沭陽之間、六塘河以北地區。十月五日前後集中完畢,如敵此時東進即殲敵於運河東岸,敵如不進,即西渡運河,恢復淮北。第二,在漣水、兩淮、寶應地區設指揮所,作為箝制方向並掩護做冬衣。第三,部署鹽阜、淮海、兩淮、高(郵)、興(化)、寶(應)各地之堅持鬥爭。重點是集中主力出擊以及確保和堅持華中地區。十月一日,陳毅同志將上述部署報告了中央。中央隨即複電:「部署甚好,望堅決執行」。 但是,敵情又起變化,魯南之敵進佔嶧縣、棗莊,威脅臨沂。陳毅同志提出山野回魯南,華野留淮海區作戰;或者全軍入魯作戰的主張。十月十四日,軍委來電詢問我們:「你們覺得全軍去魯南殲敵把握如何?如確有殲敵把握,自以去魯南打較在淮海打為有利。因魯南敵殲滅後,即可出隴海、淮泗對華中局面並非不利,問題是殲敵究以在何地為宜」。 我對陳毅同志的建議和軍委的來示進行了認真的考慮。在毛澤東、朱德同志的長期培育下,我對於積極防禦,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是熟悉的。但是,誘敵深入到何地域,是戰略性的問題。我作為戰區指揮員,守土有責,首先考慮的還是在華中地區作戰。十月十一日,我曾建議集中山野、華野主力,沿隴海路西進,在邵(縣)睢(寧)銅(山)地區尋殲蔣軍主力。這時,我對比了淮海與魯南的戰場條件。淮海地區地勢平坦,交通發達,通道多,有利於敵人的調動和集中。戰爭初期敵人兵力、火力、機動能力都比我們強得多,而且淮南、淮北已失,西部已暴露於敵,我軍要在這一地域達成戰役優勢相當困難。 魯南的地形條件很好,群眾條件、供應條件也是很好的。從戰略防禦階段來看,把魯南作為誘敵深入的底線自然比淮海好。但是,我又考慮到:第一,當前蔣介石的進攻重點在華中,如我即刻全軍入魯,敵之進攻重點也將立即由華中進至山東,而華中將過早地喪失,對於長期作戰不利。第二,兩淮失守後,敵已對我形成半包圍的態勢,如果我不能在淮海打一個規模較大的殲滅戰,則下一步轉移作戰將陷於腹背受敵的困境。第三,我軍撤出兩淮,群眾中已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波動,如不能再打一個勝仗就全軍入魯,對民心、軍心不利。第四,為開展蘇北地區的敵後遊擊戰爭,也需要再打一仗。幾個月的戰爭經驗表明,主力仗打得好,土地改革進行得徹底,幹部下決心堅持是堅持敵後原地遊擊戰爭的三個必要條件。前一段的仗是在蘇中地區打的,蘇北地區還沒有打過勝仗。所以我認為全軍入魯作戰的設想是很好的。但似宜在入魯之前爭取在淮海打一個好仗。經過各方面的鄭重商討,十月十五日子時再次決定暫緩去魯南,先在淮海打一個較大規模的殲滅戰,並將此意見立即報告軍委。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