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四七


  蘇中區的轉變是同對敵作戰結合進行的。我們獲悉李長江準備投敵的情報後,將主力部隊隱蔽集結于海安至曲塘之線的區域內,加強偵察、監視,進行討逆準備。與此同時,我黨政機關也在群眾中進行反「掃蕩」的動員佈置,一切公開的力量準備適時撤出城鎮,轉入農村。二月上旬,軍部來電指示:「李長江在泰州公開投敵,通電就任偽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陰謀很大,海安、東台及興化均在其計劃之內;此賊不除,後患甚多,望集全力解決之。」二月十八日,陳毅代軍長、劉少奇政委頒佈討逆令,命我為討逆軍總指揮,葉飛為副總指揮,劉炎為政治委員,「速率所部殲滅李逆」。陳代軍長還親臨我指揮部坐鎮,對部隊作戰鬥動員。討逆戰役於當天(十八日)發起,我軍分三路出擊,十九日即連克姜堰、石家垡、蘇陳莊,二十日攻克泰州城。李長江猝不及防,士無鬥志,兵敗城破,扔下佩劍,翻牆脫逃。我軍乘勝追至界溝、塘頭。三天作戰,殲偽軍三千餘人,並接受兩團偽軍反正。

  與李長江投敵相呼應,日軍亦於二月十八日由揚州、黃橋、如皋等地出兵,對我蘇中進行第一次大「掃蕩」。日軍企圖進佔海安、東台及興化,並夾擊我軍主力。我軍于討李戰役後,立即撤出戰場,按預定計劃,第一、第二、第三旅各參戰部隊,以團為單位,分別撤向第三、第二、第四分區農村,進行反「掃蕩」,並以主力,一部轉移至東台以北,打擊北犯日軍。日軍雖先後佔領了我海安、東台、泰州三城及其沿線許多集鎮,也佔領了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統治的興化等地,但日軍夥同李長江合擊鹽城的計劃被打破了。

  討李戰役和反「掃蕩」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叛國投敵的民族敗類和日本侵略者,警告了投降派、親日派;國民黨投降政策也被暴露在廣大人民面前。蘇中抗戰軍民受到勝利的鼓舞,為深入農村開展根據地建設創造了很有利的條件。

  四月中旬,我們為了掩護蘇中根據地建設,策應北線新四軍第三師收復被韓德勤侵佔的蔣營的作戰行動,發動了對日軍的攻勢作戰。首先在第三分區向泰州、靖江地區之日偽據點發起攻擊,連克古溪、蔣垛、蘇陳莊、大泗莊、孤山、老莊頭、姚家垡等據點。在姚家垡戰鬥中,擊斃日軍泰興城防司令以下二十余人,生俘日軍兩名。在興化梓辛河伏擊戰中,擊沉日軍汽艇一艘,殲敵一個小隊,生俘日軍兩名。

  在此期間,我利用日偽在佔領主要城鎮後忙於修築據點,我軍已順利轉入農村休整的短暫間隙,於四月十日在角斜舊場召開了幹部大會,作了由正規戰向遊擊戰轉變問題的講話,動員蘇中全黨全軍轉變思想、組織、工作、戰術,提出一切工作深入農村,一切工作紮根基層,一切工作適應遊擊戰爭,一切工作為戰爭勝利服務。堅決粉碎日偽的「掃蕩」,反對遊而不擊,反對「跑掃蕩」、「躲掃蕩」,做到遊而必擊,擾而必亂。加強地方武裝建設,各縣普遍建立縣獨立團或縣大隊,以帶領民兵、自衛隊就地堅持,開展遊擊戰爭,並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結合實際,對黨政軍機關分別提出了具體要求:軍隊要短小精幹,裁汰老弱,緊縮機關,減少非戰鬥人員,充實連隊,變「大後方」為分散的「小後方」。黨政機關要軍事化、遊擊化,提倡踏實細緻的工作作風,反對大呼隆、一般化。群眾組織要把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嚴格分開,以便在敵偽侵佔時仍能堅持隱蔽鬥爭。關於作戰方法,以團為單位的戰鬥和行動將大為減少,代之主要以營連為單位的、有計為有目的的、經常而有效的遊擊戰,積小勝為大勝。我並結合蘇中實際,介紹了三年遊擊戰爭時期的若干遊擊戰術。

  同時,我們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採取了一項重要的組織措施。我們活動的地區,多數商品經濟發達,文化水平較高。隨著抗日浪潮的高漲,我黨我軍影響的擴大,大批知識青年參加了我們的部隊。當此鬥爭形勢轉變之時,我們把大部分知識青年派到部隊當政治指導員、營教導員,有的先當一段文化教員再當政工幹部,使他們在基層、在戰火中鍛煉並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據一九四一年十月統計,營以下幹部中百分之六十、連隊指導員中百分之七十(以後占到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青年知識分子。部隊注進了新的血液,政治工作生動活潑,朝氣蓬勃,成為第一師的一個特色。第一師的思想政治工作十分活躍而有成效,值得專門一寫,我在這裡只是點到而已。

  六月下旬,蘇德戰爭爆發。德軍戰爭初期的勝利,大大刺激了日寇的野心。於是日軍在華中調集第十五、第十七師團和第十一旅團之各一部,接替第十二混成旅團在長江北岸及運河沿線各據點的防務,集中第十二混成旅團之全部及李長江偽軍共一萬七千余人,於七月二十日由東台、興化、射陽、陳家洋四路合擊鹽城,再次妄圖摧毀我新四軍軍部。

  華中局和軍部提出了「保衛鹽城」的政治號召。蘇中軍民全力以赴,協助第三師、鹽阜區進行反「掃蕩」。遵照軍部的統一部署,我第一、第三旅在第三、第四分區選擇敵偽的要害狠打。第一旅圍攻泰興、薑堰,攻克古溪、黃橋、季家市、蔣垛等據點,斃傷大量敵偽軍,並突然以主力回攻泰州,予敵十二旅團部以強烈震撼。第三旅襲擊林梓、余西、金沙、北劉橋敵偽據點,一個月作戰十餘次。第二旅在鹽城以南,對自東臺北犯鹽城之敵節節抗擊,予以殺傷和殲滅;敵占鹽城後,第二旅又轉到其側後,破壞鹽城至東台敵交通線,打擊其來往部隊,阻止敵偽在鹽城、東台間建立聯絡點,並在伍佑、劉莊、白駒、西團、小海作戰,以連為單位層層阻攔進攻之敵,擊沉敵汽艇二十餘艘,後又乘敵佔領鹽城後倉促回兵之際,攻克裕華鎮,活捉日軍七名,全殲秦南倉據點之偽軍。

  蘇中區淩厲的攻勢作戰,策應了第三師和鹽阜區的反「掃蕩」,防衛了華中局、軍部的南大門。日寇痛感蘇中區抗日軍民的威脅,不得不暫時放棄摧毀我新四軍軍部的企圖,轉而南下尋殲我蘇中主力部隊,企圖首先控制蘇中。自此以後,蘇中區一直成為華中日寇進攻的一個重點。蘇中地區的鬥爭形勢迅速尖銳化了。

  在軍事鬥爭勝利的鼓舞下,以軍事鬥爭為掩護,蘇中各級抗日民主政權相繼建立,開始了在農村建黨和開展「二五」減租運動,農抗會等各種群眾組織陸續建起來了。組建了地方武裝,到四月底建成東台、泰東、興化、靖江、如西、泰興、泰縣、南通、如皋、啟海十個地方團,共計六千二百餘人,有長短槍三千八百多條。六月底,脫離生產的民兵自衛隊發展到近萬人,不脫離生產的民兵發展到十六萬人。

  回顧這一段歷程,在華中局、新四軍軍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在形勢急劇變化的情況下,比較主動、適時地完成了任務。成了工作重心的轉變,並且在農村中站住了腳,為對付以後日軍更頻繁、殘酷的「掃蕩」作好了準備。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