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戰爭回憶錄 | 上頁 下頁
四八


  【根據地基本區的爭奪】

  蘇中軍區是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日正式成立的。根據華中局、軍部指示,全區由西向東,由北向南,劃分為四個分區(地區)和興(化)(台)(州)特區。由第一、第二、第三旅分別經營第三、第二、第四分區。各分區(地區)成立中共地委、行政專員公署和軍分區。第一分區包括江都、高郵、寶應三縣(機構後建立),第二分區包括興化、東台、臺北、泰東四縣;第三分區包括泰興、泰州、如西、靖江四縣;第四分區包括如東、如中、通中、通西、通海及海啟六縣。成立聯合抗日司令部,簡稱「聯抗」,活動于頑友我結合部的興東泰地區。中共第一地委書記兼第一專署專員惠浴宇,第一分區司令劉先勝;中共第二地委書記章蘊,第二專署專員劉季平,第二分區司令管文蔚(兼),政委鐘民;中共第三地委書記韋一平,第三專署專員朱克靖,第三分區司令陳玉生,政委葉飛(兼),中共第四地委書記向明,第四專署專員季強成,第四分區司令季方,政委向明(兼);「聯抗」司令黃逸峰(以上均為第一屆任職)

  在蘇中成為日寇重點進攻目標後,我們不能設想全區都保持相對穩定的局面,但必須保持有一定範圍的、相劉穩定的基本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任何嚴重形勢下,對全區實施不問斷的指揮,使得各地區、各部隊之間互相配合和協同;才能有較鞏固的後方,辦學校訓練幹部,辦醫院收治傷病員,進行兵工、軍需生產,以支持長期戰爭和積蓄力量;才能相對地集結和訓練主力兵團,形成拳頭,以保持主動權,在需要時刻;在主要方向,實施有力的突擊。在敵情嚴重的遊擊戰爭環境中,實現主力地方化,分散活動,化整為零,相對地說比較容易辦到,而要經常集中一定數量的主力部隊在手,保持強有力的拳頭,則比較困難,可以說沒有一塊回旋餘地較大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區是辦不到的。上述幾方面如果都辦不到,那就實際上稱不上是基本根據地了。為此,我在蘇中軍區作了有縱深、有層次的戰略佈局。

  從幾個分區的形勢看,第三、第四分區位於沿江,人口稠密,物阜民豐。敵人為保障長江航運安全和掠奪人力、物資,勢必加強控制,當時已遍設據點,以後鬥爭形勢將更趨緊張,我軍回旋餘地將更加縮小。第一分區江都也在沿江地區,高郵和寶應在京杭大運河東岸,頑固派勢力較強,工作尚待開闢。第二分區北靠鹽阜區,東臨大海,西接水網,南有第三、第四分區為屏障。境內東台以東直至黃海,有以三倉鎮為中心的東西南北各約十五公里的沙荒灘塗地帶,遼闊貧瘠,人煙稀少,交通閉塞,不便於敵人活動,卻有利於我們回旋,還可以成為我們向海上發展的依託。

  因此,我把基本區擇定在第二分區濱海灘塗地域。我估計,只要我們加緊爭奪並講求鬥爭策略,求得基本區的相對穩定是可能的。於是我作這樣的部署:以第二旅夾(南)(贛)榆路成品字形佈陣,該旅第四團堅守鹽城以南的劉莊、伍佑地區,看守軍部南大門;第六團在東台以西、興化以東地區,創造向西開闢第一分區的有利形勢;第五團在東台以東和東南,防衛濱海地區並與第三飛第四分區相呼應。第一旅堅持活動於第三分區。第三旅堅持活動於第四分區。蘇中黨政軍機關主要活動於第二分區,並適時向第四分區機動,因為第三分區除日寇外還有國民黨武裝,已相當擁擠;而第四分區對敵人長江航運威脅最大,勢將成為全區鬥爭最尖銳地區:須加強指導。

  我確定這一時期的對敵鬥爭方針是:對於敵人將要佔領而我不能長久保持的一切集鎮,應以遊擊戰儘量遲滯敵偽的進攻行動,推遲其佔領時間,以掩護我根據地工作;對於我之基本區域和重要基點,則應採取各種有效戰法,堅決與敵人爭奪,使其久占企圖不能得逞,以改善我軍態勢,保障基本區的相對穩定。

  既是遊擊戰又進行要點爭奪,是否矛盾?不,遊擊戰的特點在於秘密而周到的準備,迅速而突然的動作,主動而靈活的指揮,我們要保持的是這些特點,至於遊擊戰的戰術是不斷發展的,我們應該依據敵我力量的變化,創造更多的戰法。

  敵我雙方的劇烈爭奪,從一九四一年日寇「八·一三」大「掃蕩」起一直持續到十九四二年春。一九四一年八月十三日,日寇集中敵偽一萬餘人,由南通、如皋、海安、東台等據點出發,對我蘇中進行第二次大「掃蕩」。全區軍民已預有準備,廣泛開展了反「掃蕩」,與各路敵人糾纏、遊擊。這次反「掃蕩」,我軍連續作戰四十二晝夜,戰鬥一百三十餘次,斃傷敵偽軍一千三百餘人,活捉軍寫十四名,偽軍八百名,毀敵汽艇三十餘艘。敵人佔領了我李堡、栟茶、掘港、馬塘、雙甸、岔河、石港、大中集、潘家鐅等一批集鎮。敵寇所到之處,大肆燒殺淫掠,使我根據地群眾遭受摧殘,在我軍民心中燃起了復仇的熊熊烈火。

  日寇在「八·一三」大「掃蕩」以後,要分兵保守據點,機動兵力減少了,沒有力量再進行萬人以上規模的全面「掃蕩」,便從一個地區的各大據點拼湊機動兵力,實行局部性「掃蕩」,或依靠據點,乘虛突進,以擴大偽化區,限制、分割、縮小我軍活動區域,並把進攻的重點放在捕捉我蘇中指揮機關。前面已說過東台濱海地區的地形,敵人進入這裡「掃蕩」,戰線長,沒有立足點。因此,敵人計劃奪占這塊地區中心的三倉鎮,打通東台、潘家鐅至三倉鎮的公路,把這塊地區割裂為二,並以公路作為封鎖線和立足點,對我進行「掃蕩」。日寇還計劃攻佔位於我第二分區與第四分區接合部與三倉鎮成犄角之勢的豐利鎮,溝通三倉與豐利的連結,使公路經由三倉、豐利,向北同潘家繳、東台,向南向東同李堡、角斜、海安相連結,進而分割我第二分區同第四分區、第四分區同第三分區的聯繫。敵人的這個計劃如能達成,將大大限制與分割我活動區域,並使我基本區的保持遇到極大困難。所以,三倉這個只有二十幾戶人家的小集鎮,便成為敵我展開激烈爭奪的一個戰略要點。

  我們提出了「保衛三倉」、「保衛豐利」的口號。當時我的決心是無論如何不能讓日寇佔領三倉。我認為,經過反復爭奪,這個目的是可以達到的。至於豐利,我估計難以長期控制,但是在那裡爭奪,可直接策應三倉的爭奪戰,而且可以加強對第四分區敵人的威脅,迫使敵人把爭奪重點移向第四分區,這也是一種「圍魏救趙」的策略。

  三倉鎮的反復爭奪戰,實際上從一九四一年六月就已開始了。當時,我乘敵偽向我第四分區「掃蕩」之時,抽調第三旅主力第七團北上三倉地區,擊退了由潘家鐅進犯三倉之敵。九月二十八日,日軍乘頑固派策動會道門組織的大刀會暴亂之際,佔領了三倉。我隨即命令第七團首先破壞了東台至潘家鐅的公路,使三倉陷於突出、孤立境地,爾後實施兩次進擊,奪回了三倉。此後日寇多次企圖奪回三倉,我們派出若干主力小分隊,配合廣大民兵,在敵人分進合擊的途中開展廣泛的遊擊戰,遲滯敵人的行動,破壞敵人的協同,並消耗、疲憊敵人;我主力則在三倉鎮及其外圍構築隱蔽工事,待敵人進入我火力範圍時,突然開火,予以殺傷,並適時猛烈反擊,迫其收兵;待其後撤,則尾追打擊之。在敵兵力占絕對優勢情況下,我軍以堅守防禦的態勢,以火力和適時的反衝擊,予敵以重大殺傷。然後不待敵軍合圍,即有組織地以運動防禦迅速脫離敵人。敵佔領三倉後,我則以主力配合民兵圍困,使敵人晝夜不堪其擾;另以部分主力,配合民兵遊擊隊破壞橋樑、道路,切斷三倉通往其它據點之聯繫,使三倉之敵斷缺糧、水和軍需供應)被迫撤退。這種以主力部隊為主進行的三倉爭奪戰先後共七次,敵人每進攻一次,都以慘敗告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