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六四


  在這一個時期,粟裕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具體指導了援越抗法的鬥爭。應越方的邀請,我國在越南派有軍事顧問團。粟裕十分注意研究越南的地理、氣候條件和法軍的特點及越南人民軍作戰的實際情況,指導顧問團的工作和越南抗法鬥爭,並從中吸取對我有用的經驗。1954年春越南舉行奠邊府戰役,他對戰役部署、攻擊重點及戰術運用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意見。戰役發起後,粟裕又於5月3日致電中國援越顧問團建議:可考慮以最精銳部隊先控敵心臟,分裂其肢體而後逐個殲滅;抽調必要兵力加強後方,防敵空降傘兵截斷後方交通補給線。越南軍民在中國的大力支持下,於5月7日完全解放奠邊府。此後粟裕參與了越南建軍方針和作戰方針我方建議方案的制訂工作,承辦了為越方辦學、代訓部隊和支援物資裝備等方面的大量工作。在支持越南爭取國家獨立和主權完整的進程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與此同時,粟裕對成立不久的海軍如何到大海中去鍛煉,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建議。

  人民海軍誕生在粟裕領導的華東戰區,1949年4月23日在江蘇省泰州白馬廟成立,當時叫華東海軍。粟裕隨即要他們出海去鍛煉。華東海軍的艦船大部分由原國民黨江防艦隊的艦船組成,多數是平底,剛剛從陸軍改裝為海軍的指戰員不敢出海,或者出去不久就回來。粟裕反復給他們做思想工作,指出海軍出海對保衛海防和提高技能的意義,動員他們下決心出海鍛煉,不要動輒上岸。軍委海軍正式建立後,少數人員中也存在著只願蹲在大城市不願出海的思想。已經擔任副總長的粟裕,從各方面做工作糾正這種傾向。

  1952年8月2日,他與海軍領導同志談話說:「過去國民黨防守上海主要設防黃浦江口。我們設防與其相反,依靠自己,依靠大陸,面向海洋,設防儘量往前伸。要克服海軍不願下海,不願上島的思想」。同年9月,粟裕在海軍軍事、文化教育會議上講話指出:「海軍是應該出海還是應該在岸上呢?海軍當然應該出海,否則就不能叫海軍。有一部分同志不願出海,是不對的。海軍不出海就得不到鍛煉,就不能完成保衛海防的任務」。「只有將防線推到海防前線去,才能保衛我們的領海與領土,保衛我們的大城市和工業區。蹲在大城市裡只是被動挨打的」。

  粟裕從保衛海防前線與發揮海軍現有作戰能力著眼,報請中央軍委批准,對海軍基地與指揮位置作了較大調整,將吳淞基地移至定海,黃埔基地移至湛江。這樣既可以避免為敵封鎖,又便於支援和指揮海上作戰。

  1953年6月15日,粟裕利用在蘇、浙、閩休養的時間,對海軍情況作了一次實地調查。他參觀華東海軍軍艦、海軍基地、岸炮陣地、造船廠,乘軍艦出吳淞口到舟山,看了沿海島嶼並視察海軍部隊。他把調查情況上報毛澤東主席並中共中央,對目前海軍建設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粟裕認為,3年多來的海軍建設,從無到有,已初具雛形。目前尚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保守思想,認為把現有力量保存起來,待進一步建設後才能與國民黨海軍作戰。這種想法,與我軍歷來的建設方針不相符。為改善這種狀況,求得海軍實戰鍛煉,打擊敵人的竄擾和支援浙、閩沿海漁民,粟裕建議:華東海軍應輪番派遣小隊艦、艇至浙閩沿海作遊擊活動,打擊蔣海匪之擾亂,保護沿海治安。華東海軍主力應儘早向穿山港推進,以求坐鎮與領導建設該港。南海及北海艦隊亦應不時派小艦隊進出海面,以求得實戰鍛煉。

  粟裕認為:「只要我們海軍在活動上有周密的部署計劃,適時地協同動作和堅強的政治保證,某些意外的損失能夠減少和避免,而所獲得的實際經驗,對於提高海軍戰鬥力來說,其收穫將是很大的」。

  粟裕的這個報告和他多次陳述的看法和建議,引起了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重視。1954年3月12日,中央軍委召開第五十四次例會,作出了「同意海軍『關於組成練習艦隊的建議」的決策,以加強海軍的海上鍛煉。明確規定「各種艦艇人員每週均應下海活動幾天,以便逐漸使所有人員都能在五六級風的海上執行任務」。

  後來的實踐證明,粟裕的意見和建議是正確的。

  從1954年3月18日起至5月20日,華東海軍在浙東沿海貓頭洋進行了一場護漁戰,先後出動6艘護衛艦、10艘炮艇和1個團的航空兵,在海防部隊密切配合下,擊傷蔣軍艦艇9艘,擊沉與截獲帆船各1艘,擊落飛機9架,擊傷3架,並解放了東磯列島。部隊經歷了實戰鍛煉,提高了戰鬥能力。首次出擊的勝利,大大鼓舞了海軍官兵出海作戰取勝的信心。

  1954年5月18日粟裕又向毛澤東提出了《加強海軍訓練與實戰結合》的報告,建議「華東海軍主力推進到定海石浦地區」;將一批防空部隊和「水陸坦克教導團撥給海軍」;並「從空軍抽調1個殲擊機師和10架杜—2轟炸機加強寧波、岱山的海空戰鬥力量」。5月19日毛澤東批示:「照辦」。

  1954年6月22日粟裕向毛澤東主席和劉少奇、朱德副主席寫報告,提出為加強浙江沿海空軍警戒活動,求得實戰鍛煉,建議調一兩個空軍師到浙東,並在路橋修臨時機場,以加強海、空軍配合,適應當前鬥爭。

  這個報告同樣得到了毛澤東的批准。

  從通過抗美援朝、援越抗法,不失時機地吸取現代化作戰的經驗,到海軍要出海鍛煉和加強沿海攻勢作戰,粟裕一系列被中共中央及時採納的重要建議,充分顯示他在人民軍隊建設新階段積極活躍的國防戰略思想。

  ※第二十二章 就任總參謀長

  一、受命擔任總參謀長。毛澤東親自談話,傳達中共中央命令。
  毛澤東說:「根據我的瞭解,你可以勝任!」


  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正式通知:粟裕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這是毛澤東主席親自提名任命的。通知下達前,毛澤東主席找粟裕談話,向他傳達中共中央這個決定。粟裕聽了感到很吃驚,馬上向毛澤東表示:「主席!我不能勝任!」毛澤東肯定地說:「根據我的瞭解,你可以勝任!」鼓勵他大膽工作。接著毛澤東又說:「不過牡丹雖好,還需綠葉扶持。你努力幹吧!」粟裕時年47歲。

  11月9日,毛澤東主席根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的決定公佈命令,任命粟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這時抗美援朝戰爭已經結束,國家已全面開始社會主義建設,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也同時展開。但臺灣和一些沿海島嶼尚未解放,帝國主義不斷在我國的臺灣和周邊地區建立軍事基地,製造緊張局勢,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粟裕根據國際形勢和國內情況,進行了全面的思考。他從現代戰爭的要求和國際形勢的大背景,從國家、軍隊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為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必須研究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未來戰爭可能是什麼樣的模式;二是如何儘快地建立起必要的防禦反擊力量和積極防禦體系,以對付敵人可能對我的突然襲擊;三是制訂軍隊建設的遠景規劃和作戰計劃,以有效地指導軍隊建設和戰備工作。為了實現這些設想,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工作中卻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和阻力。儘管如此,他仍然兢兢業業工作,為實現這些設想,為軍隊建設、國家安全盡了他的全力。

  中共中央在任命粟裕為總參謀長的同時,任命張宗遜、李克農、陳賡、王震、許世友、鄧華、彭紹輝、張愛萍、楊成武、韓先楚為副總參謀長。

  這10位副總長的實際情況是:張宗遜原管軍訓、軍校,下一步兼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當時軍委設8個總部,訓練總監部屬總部之一);李克農原管3個情報部門分工不變;陳賡70%力量參加總參工作,30%力量搞軍事工程學院;王震仍管鐵道兵;許世友、鄧華仍管南京、瀋陽軍區工作;彭紹輝待西北工作結束後,來京兼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張愛萍擬調來總參工作;楊成武擬調來總參工作但現還不能來;韓先楚現在軍事學院學習,要2年半後才畢業。如此,副總長中僅李克農、張愛萍(實際調來是1955年春)可以全部力量在總參工作,陳賡大部分時間在總參工作。其他各位副總長只能在各自單位,多從總參角度考慮一些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粟裕與幾位能實際參加總參工作的副總長商量作了分工:李克農仍管情報,張愛萍管軍務動員和行政管理,陳賡管作戰。粟裕除抓總外,側重抓作戰和涉及國防、軍隊建設中的大事。他在工作中顧全大局,任勞任怨,和幾位副總長工作協調,團結一致,從不獨斷專行,有事情找大家商量,尊重大家的意見。工作決定後放手讓別人幹,從不於預。他和同事們感情融洽,交往正常。若干年後,當時的一位副總長回憶那一段時光,非常懷念和讚賞粟裕良好的領導方法和對同志的真誠友誼。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