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一六二 |
|
關於海軍建設,粟裕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的建設道路。1952年粟裕參加海軍軍事、文化教育會議,全面闡述他的觀點和看法。他說:「為了保衛祖國,保衛東方與世界和平,我們必須鞏固海防,只有鞏固海防才能鞏固國防,沒有海防就沒有國防。因此,加強我們的海軍建設,使之成為一支堅強的海上力量,是萬分必要的。」「但是,我們必須充分地認識,建設現代化的海軍,依靠於重工業的發展。在我國重工業剛剛開始建設的今天,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建設起強大的海軍是不可能的。」他形象地比喻說:「在建設海軍上,我們是剛進幼稚園,一下子就想進大學是不可能的,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和步驟。如果我們的同志不懂得這一點,脫離現實條件而過急地要求,結果是會悲觀失望的。」 海軍建設應遵循什麼樣的路子呢?粟裕在一次會議上根據國家的經濟、工業、技術情況指出,當前的海軍建設,「採取先艇後艦的辦法,先裝配後建造」。從1954年起,中國造船廠開始利用從蘇聯購買的材料、設備與技術資料進行裝配、製造艦艇的生產。粟裕考慮到建造海軍艦艇的有些工廠,從開始設計到全面生產需時頗久,便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抽出一部分經費,安排了高速、中速柴油機廠的建設及透平機廠的設計等,使海軍建設走上了扎實而又較快速的發展道路。海軍司令員蕭勁光說:海軍建設得到較快發展,是粟裕同志幫助和支持的結果。 至1955年底,海軍共擁有各種艦艇800多艘。各種飛機500餘架。 陸軍各特種兵的建設,粟裕尤其重視炮兵和裝甲兵的發展。粟裕分析我國交通地形條件和炮兵數量不足的情況,率先提出建立由軍委直接指揮的戰略炮兵。到1954年戰略炮兵已初具規模。他根據我國淮河以北可以大量使用坦克的地理條件,提出要重視裝甲兵建設,把裝甲兵培養成有突擊力量的兵種。他於1954年6月提出:根據未來戰爭需要與我軍建設趨勢,須組建若干機械化師(坦克與摩托化步兵、炮兵混合編成)。裝甲兵至1954年已建成3個坦克師另6個獨立坦克團及40多個步兵師屬坦克團。 粟裕負責領導的特種兵建設迅速發展,使人民解放軍在1953年就完成了由單一兵種向諸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1954年合成軍隊的建設更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與此同時,總參謀部堅決貫徹中央軍委精簡整編部隊的要求,大幅度壓縮步兵和機關員額,到1953年底,全軍減少員額160萬,其中主要是陸軍步兵部隊,而各特種兵的人數則有所增加,在全軍中所占比例明顯上升,其中陸軍特種兵在陸軍中所占比例達到15%以上,為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四、建軍先建校。整編整頓已有軍校,籌劃建設新院校。 粟裕到總參謀部工作不久,就在一個報告中提出:要建設完全統一的現代化國防軍,必須從培養幹部做起。他說:只有勇而無謀不能成為將才。現代戰爭要求各級指揮員不僅有勇,還要有謀,謀要有各方面的知識,其辦法首要的是辦好學校。 粟裕在戰爭年代沒有機會進軍校學習,但他深知軍校對培養軍事人才的作用,並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中央蘇區時期他擔任過紅軍學校隊長。抗日戰爭開始以後,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他先後兼任平陽抗日救亡幹部學校、抗大九分校、蘇中公學、蘇浙公學、雪楓大學等校校長,常常在戎馬倥傯中抽出時間去學校上課,檢查、視察工作,瞭解教學和教職學員的思想情況,幫助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現在他站在一個新的時代高度,為著完成國家賦予軍隊的新的重要職責及任務,考慮著軍隊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並且首先把重點放在大力抓好軍隊院校的整編和整頓工作。 經過新中國建立初期的改建和增建,到1952年初,人民解放軍有高初級步校17所,同時有一大批專業技術學校。粟裕對這些學校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學校比較雜亂,數量多而質量不高,沒有典型的好學校,有的學校領導和師資力量不強,辦校思想不明確,不能適應軍隊建設發展的需要。1952年2月,粟裕提出對現有軍校進行統一整編,統一學制,明確教學分工和辦學方針,並根據建軍要求新建必要院校的設想。 粟裕責成總參謀部有關部門與總政治部、總幹部部及其他有關部門協商研究,提出了初步的軍校整編方案。粟裕想到這個方案必須與在軍事上有很深造詣的軍事教育家劉伯承商討一次,徵求他對軍校整編方案的意見,並和他商量軍事學院的擴編事宜。1952年3月,粟裕向毛澤東主席報告了他的想法。經毛主席批准,南京軍事學院院長劉伯承于3月30日抵京。粟裕立即召集會議,邀集各有關單位領導與劉伯承一起商討軍校的整編問題。粟裕在會上說:「聯合兵種聯合作戰的一套,我們未學到,在座者只有劉院長學過。今天我們特請他來,把我們已經研究的學校整編初步方案,交換一下意見」。 他接著介紹了步校整編的初步方案,談了軍事學院在保持原來狀況的基礎上,增加海軍系、空軍系、政治系,並考慮增設裝甲、炮兵系的意見,最後又談了幹部教育、學員條件、師資培養等方面的問題。粟裕說:「必須採取少而精的辦法,辦好幾個學校」。「要集中力量進行幹部教育,所有排以上幹部都要進軍校學習,經過一次正規的教育。學員入學條件要把嚴,有些幹部要先學文化,提高文化水平,可以縮短進學校的時間」。「為了解決教員的不足,軍校可以先辦一期,把學員培養出來,變成更多的教員」。 粟裕把他的想法詳細介紹以後,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劉伯承院長完全同意粟裕的院校改革思路和所提的軍校整編方案及辦學要求,對軍事學院增開幾個特種兵系和政治系,也表示贊同。軍隊學校的整編方案就在這次會上基本確定下來了。 4月18日,粟裕與代理總長聶榮臻聯名寫報告給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朱德、周恩來、林彪副主席。報告提出:為統一幹部培養和統一教育方針與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建議對軍隊院校進行整編。擬將軍事學院增加到9個系,其中2個系(速成、政治)招收師以上學員,余為團、營幹部。步兵學校由現在的17所縮編為總高級步校1所,高級步校2所,步兵學校9所。總高級步校主要訓練團、營幹部,高級步校主要訓練副營級幹部;步兵學校主要訓練連排幹部。報告建議學校的整編和今後學校的管理分別由總參軍訓部和各大軍區負責。 因毛澤東主席身體欠安,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處當時未呈送這個報告。5月17日,毛澤東才對這個報告作了批示:「同意。退聶粟」。 1952年4月,粟裕召集各軍兵種司令員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開會,繼研究各步兵學校整編之後,又研究了特種兵學校的整編問題,確定將各軍兵種學校整編為24所,並明確了各校的分工及領導關係。接著對後勤所屬的各類學校也進行了相應的整編和整頓。 粟裕認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僅在於做好當前工作,還要深謀遠慮地預見與關注未來。他在領導對已有學校整編和整頓的同時,著眼於世界軍事形勢的發展、未來戰爭的要求和人民解放軍長遠建設的需要,提出了新建一批軍事院校的建議。 粟裕首先考慮辦一所全軍的軍事工程學院。他認為,我軍技術兵種發展較快,但發生事故也比較多,除了紀律不嚴外,技術不高也是重要原因。而各技術兵種技術人才缺乏,應該辦一所全軍的高水平的工程學校,以培養軍兵種建設所需的技術人才。粟裕把這個想法先和軍訓部肖克部長和有關部門作了探討。大家都支持他的想法。隨後,他又當面向周恩來副主席彙報。周恩來同意粟裕的意見。 1952年3月18日,粟裕正式寫報告給毛澤東主席,朱德、周恩來、林彪副主席,提出建立軍事工程學院。報告說:「兩年多以來,我軍各特種部隊發展甚快,成績亦大,其裝備正日益增加和複雜。唯在技術上尚落後於部隊的發展和不能滿足部隊的要求」。「長此以往,則勢必影響特種兵部隊的建設和質量的提高。且各特種兵武器的供應,不宜長期依賴蘇聯的幫助,必須從建設國防工業、培養自己的技術人才上著手」。為此,「有即著手建立軍事工程學院,藉以培養軍事工程技術幹部之必要」。報告對該學院部系的設置、學制及校址等提出了具體意見。 周恩來看了這個報告,即於3月19日批示:「請林彪同志審閱或約粟裕同志一談,如覺可行再送主席批辦」。 朱德、林彪閱後均批示:「同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