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五七


  1949年6月14日,中央軍委在答覆粟裕、張震關於第十兵團入閩時間的建議時指示:「請開始注意研究奪取臺灣問題,臺灣是否有可能在較快的時間內奪取,用什麼方法去奪取,有何辦法分化臺灣敵軍,爭取其一部分站在我們方面實行裡外結合,請著手研究,並以初步意見電告。如果我們長期不能解決臺灣問題,則上海及沿海各港是要受很大危害的。」(《從延安到北京——解放戰爭重大戰役和研究文章專題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520頁。)6月21日,中共中央又電示華東局、粟裕等:「在你們面前目前幾個月內有四件大工作:(一)經營以上海為中心的蘇、浙、皖、贛新占城鄉廣大地區;(二)佔領福建及廈門;(三)幫助二野西進;(四)準備佔領臺灣」(《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19頁。)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粟裕立即著手進行解放臺灣的各項準備工作。他密切注視敵我雙方的戰略態勢以及國際形勢的發展,著重研究現代戰爭條件下陸海空三軍配合渡海作戰的新戰法,要來東南沿海10年來水文氣象資料,研究潮汐、氣候和沿海地形的變化規律及其對渡海作戰的影響。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作戰方案和戰前準備措施。在這個過程中,他幾次到北京,向毛澤東主席和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周恩來副主席請示、彙報。經過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准以後,一一付諸實施。

  粟裕認為,解放臺灣之戰,將是在當時條件下一場陸海空協同作戰。這次作戰,以陸軍為主,但必須有海空軍配合,不僅必須加速我們的海空軍建設,而且要使參戰部隊學習掌握陸海空協同作戰的新作戰方法。因此要把解放臺灣的準備同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結合起來。他提出,要調一些人去搞海空軍,每個軍的炮兵要增加3倍,要發動全軍學習科學技術知識。針對當時幹部中的疑問,粟裕在1950年1月5日的講話中指出:進軍準備重要,還是現代化正規化重要?兩者同等重要。因為目前的戰爭是現代化正規化的戰爭。同時指出,必須從我國我軍的實際出發,「要貫徹陸海空聯合作戰中以陸軍為主的協同思想,不要依賴海空軍」。

  1950年2月初,粟裕在華東軍政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作關於華東軍事情況的報告,指出:「解放東南沿海諸島,特別是解放臺灣,是一個極其重大的問題,是中國戰史上從來沒有的一個最大的近代化作戰的戰役」。「近代作戰的勝負,除了政治條件而外,也就是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的總決賽,誰在人財物武上佔優勢,誰就能夠取得勝利」。「渡海作戰,完全是一個新的問題,是一個近代式的作戰,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武器的供應,需要優良的技術指導。為了徹底消滅殘匪,為了減少人民的損失,為了解放全部領土與領海,保障革命已得勝利,使我們全國得以迅速轉入和平建設,我們就必須支付這筆不可缺少的戰費,否則人民、特別是華東人民就長期得不到安寧」。

  1950年5月,粟裕組織華東軍區團以上參謀長和參謀學習現代化作戰指揮,邀請蘇聯軍事顧問講課。他在總結講話中指出,學習現代化作戰指揮,要掌握新、速、效、協四個字。新,就是用新的戰法來對付敵人,與敵人鬥智,使敵人不能找到我們的作戰規律。速,就是加強部隊的機動性,掌握機械化裝備。效,就是充分發揮武器裝備的效能,射擊要準確,威力要大。協,就是要像樂隊一樣,統一指揮,協同動作,發揮部隊的整體威力。

  粟裕還把上海防空戰、解放舟山之戰、剿匪作戰同解放臺灣之戰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創造解放臺灣的有利條件。在上海防空戰中,籌建華東空軍,修建沿海空軍基地。把解放舟山之戰作為陸海空協同作戰的實戰演習,抽調準備用於攻台作戰的第九兵團和部分海空軍參加解放舟山之戰。通過沿海地區的剿匪作戰,為解放臺灣創造鞏固的後方。

  中共中央軍委曾經設想,華東海軍北移青島,並由軍委直接指揮。粟裕從解放臺灣作戰的需要出發,於1949年7月30日午時向中央軍委建議,華東海軍暫緩北開,以便參加對台作戰部隊的聯合演習。中共中央軍委8月2日複電:「同意粟裕陷午(即30日午時)電意見,張愛萍海軍系統暫時不遷青島,並仍歸華東系統即歸粟裕指揮」。同時指出:「你們積極準備攻臺灣是正確的」。(《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41頁。)至於攻佔時間暫不確定,「必須推遲到我方空海兩軍(特別是空軍)條件充分具備之時」。在粟裕領導下,華東海軍第一、第二兩個大隊於1949年11月成立,是為新中國海軍第一支戰鬥部隊。粟裕又向華東局建議,將在上海接收的登陸艦艇和招商局的一批船隻交給海軍使用,並撥出經費專供海軍修造船艦,以增強海軍力量,為對台作戰作準備。

  粟裕還以很大精力抓空軍建設和參戰訓練。1950年2月上旬,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連發兩電:一電給粟裕,詢問起義過來的傘兵第三團情況,並指示:「這批傘兵盼加強對他們的政治訓練,我們需要以這批傘兵作基礎訓練一個傘兵部隊,作為臺灣登陸作戰之用」;一電給劉少奇,「同意粟裕調四個師演習海戰」。

  由此可見,從毛澤東到粟裕所設計的解放臺灣之戰,都是在當時國情條件下的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而且是在做好充分準備有絕對把握時才發起戰役,與失利的金門之戰決然不同。幾十年後,有人斷言:「50年代初,在我海、空軍正處於劣勢的條件下,要僅僅靠木帆船橫渡臺灣海峽,解放臺灣,現在看來,恐怕是會吃比攻打金門失利更大的苦頭的」。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粟裕密切注視臺灣敵軍及其幕後支持者的動向,根據形勢的發展,及時調整解放臺灣的作戰部署。

  上海解放以後,三野部隊擔負著進軍福建、解放華東沿海島嶼和新區剿匪的繁重任務,仍準備抽調8個軍用於攻台作戰,而以第九兵團3個軍作為第一梯隊,立即投入戰前準備。金門、登步兩戰失利以後,蔣介石錯誤地判斷形勢,抽調臺灣兵力加強舟山、金門諸島防守,同時乞求外援,準備招募外籍雇傭軍固守臺灣。粟裕立即向中央軍委報告敵情變化和我方對策。他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說,目前臺灣守軍約7個軍20萬人,估計其戰鬥部隊為十三四萬人,如果把雇傭軍估計在內,「則臺灣蔣軍戰力應以二十萬人計算」。因此,「三野原擬以八個軍參戰已屬不夠」,「對台作戰必須三野全部參加,加上後勤人員及特種部隊共約五十萬人」,並建議「請四野以一個軍移駐蘇州,請華北一個軍移駐山東,以策應海防」。這是對原定作戰部署的第一次較大修改。

  第二次較大修改,在海南、舟山二島解放以後。海南島守軍7萬人逃往臺灣,舟山群島守軍12萬也撤到臺灣,使臺灣守軍增加了1倍,達到40萬人。針對這一變化,粟裕對攻台作戰部署再次作較大修改,決定將第九、第七兩個兵團作為第一梯隊,三野其餘各軍作為第二梯隊,約50萬人,其中戰鬥部隊30萬至38萬人。敵我力量對比,我方還不算優勢。他向中央軍委建議,為使攻台作戰有把握取勝,「如能從其他野戰軍抽出三至四個軍作為第二梯隊或預備隊則更好」。他認為,大兵團渡海作戰,僅靠海軍船艦運輸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解決大量陸軍「過得去」的問題。攻台部隊以50萬人計算,每人所占面積約0.6平方米,加上所帶武器裝備和物資約13.54萬噸,共需千噸以上的船隻575艘。第一梯隊如以6萬人計算,共需登陸艇2000艘,而當時徵集到的渡船不足第一梯隊需要量的一半。因此,粟裕建議由中央「統籌建造大量渡海運輸艦艇,並將我國現有的華東、華南、華北(包括東北)之船隻分別編為三個運輸艦隊」,用於渡海作戰。在建國初期經濟困難的情況下,這些準備短期內是難以完成的。因此建議「攻台作戰如無絕對把握,不僅不應輕易發起,而且寧願再推遲一些時間」。

  1950年6月上旬,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粟裕彙報了解放臺灣的準備情況和作戰方案。他認為,由於參戰部隊不僅包括第三野戰軍全部,還有其他野戰軍4個軍參加,已經成為全國全軍的重大戰略行動,對太平洋和東南亞局勢將發生重大影響,建議中共中央派劉伯承或林彪主持臺灣戰役,他作為華東軍區領導人全力協助。出於對粟裕的信任,毛澤東主席宣佈,解放臺灣之戰仍由粟裕指揮。

  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以後不久,國內外形勢發生巨大變化。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6月27日,美國悍然出兵侵略朝鮮,並派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企圖以武力干涉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中共中央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推遲解放臺灣的時間,將主要戰略方向由東南轉到東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