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一五四 |
|
粟裕從第十兵團27日的電報中得知這一情況,28日與袁仲賢、周駿鳴發出上報中央軍委並致第十兵團和福建省委的電報,對3個團指戰員壯烈犧牲表示「甚為痛惜」,指出:「查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者。其主要原因,為輕敵與急躁所致。當你們前次部署攻擊廈門之同時,擬以一個師攻佔金門,即為輕敵與急躁表現。當時,我們曾電你們,應先集中力量,攻佔廈門,而後再轉移兵力攻佔金門,不可分散力量。但未引起你們深刻注意,致有此失。除希將此次經驗教訓深加檢討外,仍希鼓勵士氣,繼續努力,周密準備,須有絕對把握時,再行發起攻擊。並請福建省委用大力為該軍解決船隻及其他戰勤問題。至失散人員,仍望設法繼續收容」(《毛澤東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8頁。)。 10月29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各野戰軍前委和各大軍區的電報,全文轉發粟裕、袁仲賢、周駿鳴10月28日的電報,指出:「當此整個解放戰爭結束之期已不在遠的時候,各級領導幹部中主要是軍以上領導幹部中容易發生輕敵思想及急躁情緒,必須以金門島事件引為深戒。對於尚在作戰的兵團進行教育,務必力戒輕敵急躁,穩步地有計劃地殲滅殘敵,解放全國,是為至要」(《毛澤東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8—19頁。)。12月28日,毛澤東在給林彪的電報中再次指出,「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的經驗不相同」,「三野葉飛兵團,於佔領廈門後,不明上述情況,以三個半團九千人進攻金門島上之敵三萬人,無援無糧,被敵圍攻,全軍覆滅。你們必須研究這一教訓」,「並望你向粟裕調查渡海作戰的全部經驗,以免重蹈金門覆轍」(《毛澤東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32—33頁。)。 10月30日到11月2日,第十兵團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檢討金門作戰失利的教訓。會議一致認為,華東局、三野前委及福建省委關於金門戰鬥失利問題的指示和批評是完全正確的。第十兵團黨委書記、司令員葉飛代表兵團黨委作金門戰鬥失利的檢討。他說:「此次金門戰鬥中,三個多精幹的建制團全部損失,自衛戰爭以來第一次。其責任不能推向下面,而應該由我們負主要責任。此次金門戰鬥的失利,研究其原因,主要輕敵、草率、急躁。」他列舉輕敵、草率、急躁的4點具體表現是:第一,「兵團組織金廈戰役的開始,戰役指導上就犯了重廈門輕視金門的思想」。第二,24日發起攻擊時,「胡璉兵團基本上已全部到達大小金門,兵團沒有更好更慎重的考慮,更沒有斷然的下令停止攻擊」。第三,「對敵人垂死掙扎的頑強性認識估計不足」。第四,「廈門戰鬥教導我們,由於船工、風向、潮汛等客觀原因,船隻來回使用基本-亡困難的,甚至不行的,可是金門戰鬥中,我們對這個問題沒有專門去研究,追求解決的辦法」。第二十八軍副軍長蕭鋒等在發言中作了自我批評,認為這次失利是驕傲輕敵的結果,請求給予應得的處分。 三野前委並未追究前線指揮員的責任,而是指導他們總結經驗教訓,做好善後工作,為爭取新的勝利進行積極準備,並向中共中央承擔金門之戰失利的責任。10月31日,粟裕決定將第三十四軍第一〇一師全部撥歸第十兵團建制,以「補充此次損失之建制團」,並在給葉飛、陳慶先(第十兵團參謀長)、福建省委並報華東局、中央軍委的電報中指出:「金門戰鬥雖失利,但部隊及作戰行動極為英勇,望對部隊多加鼓勵」。「今後對金門作戰,如準備尚未充分,可以推遲些時間」。詢問:「你們對金門作戰兵力,依十兵團現在情況,是否夠用,盼告」。11月15日,粟裕發專電給毛澤東主席,承擔金門、登步兩島作戰失利的責任。他說:「關於金門、登步兩島戰鬥失利,雖由於各該方面之高級幹部犯輕敵驕傲與急躁等毛病,但職未盡到檢查與督導之責亦不能辭其咎。除已於十四日酉時及十一月十四日兩電(均發中央)給各該部指示並多加注意對他們的指導外,今後當遵鈞示執行。」 此後,粟裕在各種場合多次重申承擔責任。1949年11月22日,在給毛主席並軍委的電報中,總結金門、登步兩島作戰失利的經驗教訓,再次表示:「金門、登步兩島作戰遭受損失,雖由於該方面之高級指揮幹部輕敵驕傲與急躁所致,但職未能及時予以指導與教育,亦應負其責咎」。 解放長山列島的作戰,由山東軍區和第二十四軍七十二師、三野榴彈炮團承擔,進展比較順利。 長山列島位於膠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是渤海灣的惟一門戶和鎖鑰,歷來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跳板,是國民黨在北中國僅剩的一個海軍據點。奪取長山列島,對於保衛北京、天津,打破敵人的海上封鎖,建立新中國的海防,具有重要意義。 6月下旬,山東軍區根據華東局和三野指示制定了攻擊長山列島的作戰方案。粟裕和周駿鳴、張震複電指出:「奪取長山島之作戰,我們意見,由二十四軍派出一個師,協同警四旅、警五旅攻取較為穩當,並應詳細偵察島嶼地形及敵岸上部隊佈防狀況、工事狀況(強處與弱處),我航渡水情、道路。在器材準備上,特別強調船隻的組織訓練、部隊強渡的訓練。在作戰指導上,一切應作強渡的組織準備,而戰術手段上則應儘量爭取偷渡成功,不成功時則繼之以迅速勇猛的強攻」。中央軍委複電:「同意你們複山東軍區關於奪取長山島的作戰意見,最主要的是詳查敵情地形,認真準備強渡強攻的戰術和技術,但不放棄對於偷襲的爭取」。 根據中央軍委和粟裕等三野首長的指示,參戰部隊經過1個多月的準備,於8月11日發起戰鬥。經過一天兩夜激戰,攻佔長山島,全殲守敵,生俘敵軍1500多人,繳獲運輸艦1艘,各種炮63門。「渤海鎖鑰」從此控制在人民中國手中。 解放舟山群島之戰,是與上海防空戰和解放臺灣的準備結合進行的,作戰任務由第七兵團3個軍和第九兵團3個軍承擔。 舟山群島位於東海杭州灣外,由400餘個大小島嶼組成,主島定海形似舟船,故名舟山。其中有佛教聖地普陀山和遠東三大漁市之一的沈家門,號稱「東海明珠」。舟山群島為滬(上海)杭(州)甬(寧波)天然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19世紀兩次鴉片戰爭中,英國侵略軍以定海為跳板,入侵浙江沿海。蔣介石也看中了這個地方。他在宣告「引退」的時候,交給兒子蔣經國辦理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空軍總部把定海機場迅速修建起來。上海解放以後,他又下令組建「舟山防衛司令部」,以4個軍6萬餘人駐守舟山,企圖使舟山成為封鎖長江人海口、襲擾京滬杭地區的基地。 攻佔定海的作戰,早在上海戰役過程中,粟裕就開始籌劃了。5月25日,粟裕得知第七兵團部隊已經佔領寧波,即將佔領鎮海,國民黨第八十七軍有向定海撤退企圖,判斷蔣介石企圖將定海作為他殘餘力量的海空軍基地,認為如果讓他的企圖實現,對滬杭甬及沿海地區的安全危害甚大。因此指令第七兵團:「你們應乘滬敵主力尚未撤退之前,迅速以足夠力量佔領定海及其各重[要]島嶼。如此,不僅可以[起]阻礙滬敵撤退作用,尤其重要者是予今後滬杭甬沿線防務更臻鞏固」。後來,由於上海蔣軍5萬餘人逃到定海,舟山蔣軍力量加強,粟裕改令第七兵團暫緩攻擊,但仍須積極準備,「於絕對有把握時再行攻佔定海」。 第七兵團把解放舟山的任務交給第二十二軍,決定首先逐次攻佔外圍島嶼,然後攻佔舟山本島。從7月8日到10月7日,先後攻克大陸與定海之間的大榭島、金塘島和桃花島,把攻擊矛頭指向定海的最後屏障登步島。 舟山島戰事吃緊,蔣介石御駕出征。10月11日,蔣介石帶領他的東南軍政長官陳誠、空軍司令周至柔、海軍司令桂永清在定海召開陸海空三軍將領會議,決定成立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舟山指揮部,將定海機場擴建為可保障重型轟炸機起落的機場,將海軍第一、第五兩個艦隊和胡璉兵團的第六十七軍調到舟山,至少調1個團加強登步島防守。這樣,舟山守敵達到9萬人,並有海空軍配合作戰。 針對這種情況,粟裕等於10月28日電示第七兵團:登步島戰鬥,必須充分準備(特別是船隻),集中優勢兵力,有把握有重點地實行逐島攻佔,確實掌握敵情、水情、風向、氣候的變化,嚴格檢查參戰部隊的作戰部署和各項準備工作,防止領導亡的官僚主義和指揮上的粗枝大葉。在11月1日-上報軍委的《定海作戰方案》中,再次強調「力戒輕敵驕傲,弱敵當作強敵打。充分的戰前準備工作,要打有準備有把握之仗」。「集中兵力、火力,求得一舉成功。用足夠先頭突擊部隊,打亂敵人防禦體系」。中央軍委複電:「同意你們戌東(11月1日)電所述定海作戰方案。我們認為,你們採取慎重態度,集中優勢兵力,事先作充分準備,力戒驕傲輕敵的方針是正確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