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一五二 |
|
「12時,502指示十兵團:以3個軍集中力量對吳淞作重點攻擊,切斷吳淞口敵退路,集中炮火射擊吳淞口艦艇」。 「22時,502、505(張震代號)指示九兵團:以主力迅速北渡蘇州河,配合十兵團向江灣吳淞口攻擊,並要十兵團猛進」。 這時,第二十七軍第七十九師所屬「濟南第一團」殲滅了蘇州河南岸的敵人,與盤踞北岸的青年軍第三十七軍第二〇四師隔河對峙。蔣軍依託北岸高大建築物負隅頑抗,嚴密封鎖蘇州河面,阻止三野部隊前進。第二十七軍其他部隊也被阻隔在蘇州河南岸。各師紛紛打來電話,要求解除不准使用重炮轟擊的禁令。粟裕要求部隊嚴守紀律,說明這些財產很快就成為人民的財富,決不能因為一時感情衝動毀於一旦。 第二十七軍軍長聶鳳智立即主持召開軍黨委緊急會議,經過不同意見的討論,統一了認識:為了完整地保全上海,付出必要的代價是義不容辭的,但要把這種代價減少到最低限度,以最小的犧牲消滅敵人、保全城市。為此,堅持不准使用重炮攻擊,同時採取兩項對策:一是改變戰術手段,在蘇州河正面佯攻,一部分兵力利用黑夜在西郊涉水過河,然後沿北岸向東進攻;二是與上海地下黨密切配合,利用敵人敗退的混亂局面及其內部矛盾,發動政治攻勢,爭取和脅迫敵人放下武器。 「濟南第一團」對面是蔣軍第二〇四師的師部和3個營。雙方對峙已有10多小時。該團「濟南英雄連」指導員帶著兩名戰土,從一條臭水溝進入蘇州河,利用陰天黑夜涉水過河,突然沖進敵軍營房,俘虜了蔣軍第二〇四師副師長,逼使他下令所屬部隊繳槍投降。不費一槍一彈,就迫使第二〇四師師部和3個營1000多人投降,突破了敵蘇州河正面陣地。 5月26日淩晨,第二十七軍與中共上海黨組織互相配合,促使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劉昌義率領所部4萬餘人投誠。第二十七軍通過他們的防區越過蘇州河,于27日淩晨肅清蘇州河以北、九龍路以西國民黨守軍。 5月26日至27日淩晨,第二十軍在鐵路管理局等地接受國民黨守軍1500人投降。第二十三軍在造幣廠等地殲滅國民黨守軍9400多人。第二十六軍攻佔真如車站等地,俘虜和接受投誠國民黨軍3.2萬餘人,進至江灣以東地區。 5月26日淩晨,第三十軍、第三十一軍全殲高橋地區國民黨守軍,接著完全攻佔浦東地區。 5月26日拂曉,第二十五軍、第二十八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三軍分別攻佔寶山、楊行等地,在吳淞截殲企圖逃跑的國民黨軍隊,俘虜1.8萬餘人。 5月27日,在第三野戰軍的強大軍事壓力和政治攻勢下,在上海工人群眾的逼迫下,據守楊樹浦發電廠和自來水廠的國民黨第二百三十師8000多人繳械投降。 至此,上海完全解放。 在上海戰役過程中,發現在黃浦江內有外國軍艦載運國民黨軍隊逃出吳淞口,或炮擊解放軍陣地。粟裕兩次報告中央軍委、總前委,請示處置辦法。中央軍委指示:「黃浦江是中國內河,任何外國軍艦不許進入,有敢進入並自由行動者,均得攻擊之;有向我發炮者,必須還擊直至擊沉擊傷或驅逐出境為止」。(《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04頁。)三野部隊奉令行動,對侵入黃浦江向我軍開炮者堅決還擊,顯示了保衛中國領土領水的堅強決心。一直遊弋於吳淞口外的帝國主義軍艦不得不悄然離去,蔣介石集團挑撥帝國主義武裝干涉的陰謀連同帝國主義的炮艦政策一起宣告破產。 總攻上海的戰鬥和接管上海的工作,在中共上海黨組織和各界人民群眾的密切配合下,進展比預想的還要順利。從24日至27日,經過3天3夜戰鬥,就肅清了市區的國民黨軍隊。上海國民黨守軍20萬人,除湯恩伯率領5萬餘人乘船從海上逃走以外,其餘15萬餘人悉數被殲。在戰鬥過程中,上海黨組織領導工人護廠,學生護校,保護公共財物,維護社會治安,積極支援部隊作戰。在激烈的戰鬥中,保證全城不間斷供電供水,電話照常暢通,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戰上海的槍聲剛停,華東局率領的接管的工作人員即隨部隊進入上海市區,在地方黨和群眾配合下,按系統有秩序地展開了接管工作。三野參戰部隊,除擔負警備任務者外,立即撤離市區。進入市區的機關和部隊,嚴格遵守城市政策紀律,堅決執行約法八章,並把後方置於市區15公里之外。在幣制沒有明確規定之前,不購買物品。同時積極維護社會秩序,制止不法行動,打擊敵特破壞活動,收容散兵游勇;保護公共財產,保護民族工商業,保護外國僑民。 在進入上海之前,粟裕就規定「戰鬥部隊初入城時,如一時找不到公房,一律過露營」。第三野戰軍進入市區的部隊露宿於街道兩旁,吃的是15公里以外送來的冷飯。上海市民清晨走出家門,看到一幕從未見過的景象:一排排一隊隊解放軍指戰員,懷抱武器,頭枕背包,酣睡在馬路兩側。中共上海黨組織領導的護廠隊和護校隊立即把部隊接到廠內校內,旅店也敞開大門讓部隊進去休息。此情此景,迅速傳遍上海,傳遍世界。人民解放軍的模範行動,不僅得到上海市各階層人民的擁護、愛戴和讚揚,而且在世界上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影響。 上海解放,是繼南京解放後又一件轟動國內外的大事,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偉大勝利,在政治上也取得了偉大勝利,在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中具有特殊重要意義。正如當時新華社時評所指出的:上海解放,表示了中國人民無論在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已打倒了國民黨反動派,結束了國民黨二十餘年的反動統治;也表示了中國人民已經確立了民族獨立的基礎,結束了百年來帝國主義侵略奴役中國人民的歷史。 粟裕說:「這次戰役,在上海外圍特別是吳淞口地區,打得十分激烈,用的時間也較長。但在市區打得並不激烈,用的時間也較短。這樣,既殲滅了大量的敵人,而市區也沒有遭受大的破壞。這正是戰前我們期望的最佳結局。」(《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628頁。) 6月2日,第三野戰軍解放了位於長江人海口的崇明島,歷時43天的京滬杭戰役勝利結束。這次戰役,殲滅國民黨11個軍46個師約43萬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120座城市,徹底粉碎了蔣介石集團「劃江而治」以圖捲土重來的陰謀,為解放全中國、建設新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中,粟裕指揮的第三野戰軍殲敵28萬餘人,占殲敵總數的百分之六十五,並且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重要城市。 在這次開創中國歷史新篇章的偉大進軍中,粟裕以他高瞻遠矚的戰略思想和駕馭戰局的戰略才能,以他神機妙算的指揮藝術和大兵團作戰的組織才能,以及對爭取戰役全勝所作的獨特貢獻,載人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光榮史冊。 ※第二十章 在歷史轉折關頭 一、自覺實行由戰爭到建國的戰略轉變。組織指揮進軍浙閩和解放華東沿海島嶼之戰。 上海解放以後,粟裕繼續以三野前委書記主持第三野戰軍的工作,並擔任新成立的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務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上海軍政接管委員會主任。7月中旬,第三野戰軍與華東軍區指揮機關合編並由上海移駐南京以後,他以華東軍區黨委第二書記(第一書記陳毅在上海)主持華東軍區工作,又擔任中共南京市委書記、南京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 此時中國正處於由戰爭到建國的歷史轉折關頭。中國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但是國民黨的殘餘軍政力量還在作垂死掙扎,新解放區的恢復和建設剛剛開始。解放全中國的戰略目標即將實現,建沒新中國的戰略任務已經擺在面前。戰爭和建設交錯進行,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工作千頭萬緒。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