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五一


  第三,把攻擊的重點放在吳淞,鉗擊吳淞,暫不攻擊市區。這樣可以封鎖敵人海上退路,並迅速切斷敵人搶運上海物資的通道。如果敵人要堅守下去,必將為保護其惟一的海上退路而集中兵力在吳淞周圍與我軍決戰。如果出現這一情況,就可避免在市區進行大規模的戰鬥,使城市少受破壞,達到完整接管的目的。吳淞周圍是敵人防禦的強點。因此,這種戰法,將是一場硬碰硬的艱巨的攻堅戰,一場激烈的反復爭奪戰,我軍要付出較大的代價。但是,我們是人民的軍隊,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保存城市的完整,保護上海人民的生命財產,付出一定的代價是必要的、值得的。

  粟裕權衡三案利弊得失,認為第三方案是最佳方案。根據上述指導思想作出準備攻佔上海的部署,於5月1日電令九、十兩兵團執行,並報總前委、中央軍委、二野。5月2日,粟裕和唐亮由常州去丹陽,向總前委彙報攻佔和接收上海的大體設想和部署。5月4日、6日,粟裕先後主持召開三野前委會議,佈置上海解放後的接收工作和警備工作。解放上海的各項準備工作隨即全面展開。

  5月5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陳毅、饒漱石、粟裕並告劉伯承、鄧小平的電報,徵詢對上海戰役發起時機和步驟的意見。電報說:「據上海吳文義(即吳克堅,當時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員)幾次報告,敵人正在搬走上海物資。我們判斷,搬運物資是確定的,在短期內似難搬走很多物資,但如時間拖長則搬走的物資可能較多。在此種情況下,請你們考慮是否可以在五月十號以後數天內先行佔領吳淞、嘉興兩點,切斷敵從吳淞及乍浦兩處逃路,然後從容佈置,待你們準備好了的時候,再去佔領上海。這樣做是否有利,望考慮見告。」

  陳毅和饒漱石複電,認為這樣做是有利的,並不妨礙接收準備工作,反可爭取和平接收並使破壞者不敢放肆。中央軍委電示:「請粟張即行部署於辰灰(即5月10日)以後、辰刪(即5月15日)以前數日內先行佔領吳淞嘉興兩點,封鎖吳淞江口及乍浦海口,斷絕上海敵人逃路,使上海物資不致大批從海上逃走(據上海吳文義幾次報告,湯恩伯正在運走物資),並迫使用和平方法解決上海問題成為可能,請粟張以具體部署電告」。同時指出,「佔領吳淞、嘉興並不放棄推遲佔領上海的計劃。何時佔領上海,仍須依照我方準備工作完成的程度來作決定,最好再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充分完成準備工作,但是你們仍須準備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早日去佔領上海」(《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75—576頁。)

  中央軍委關於先行佔領吳淞、嘉興兩點的指示,與粟裕的設想的第三種打法不謀而合。粟裕和張震隨即作出具體部署,於5月7日巳時(9—11時)上報中央軍委和總前委。他們提出,集中九、十兩個兵團8個軍於5月12日和13日發起攻擊,首先掃清上海郊區敵人據點,然後從兩翼迂回鉗擊吳淞口,切斷敵人退路,阻止敵人搶運物資或提前逃走,並準備下一步會攻上海或在和平解決時進入市區警備。他們判斷,截斷敵人海上退路後,敵人可能經南匯、川沙撤退。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以兩個軍進入浦東,切斷敵人退路。中央軍委於5月8日複電:同意虞(7日)巳時電部署,請即照此執行。「和攻佔吳淞、嘉興等處之同時,派足夠兵力佔領川沙、南匯、奉賢,將敵一切退路封閉是很必要的」。(《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98頁。)

  粟裕隨即率領三野指揮機關于5月8日進駐蘇州。5月10日,發出《第三野戰軍淞滬戰役作戰命令》(京字第3號)。戰役預定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5月12日起,兩翼迂回,鉗擊吳淞,切斷敵人海上通路;第二階段,待接管上海的準備工作就緒後,向市區發起總攻,全殲守敵或迫敵投降,解放全上海。命令規定,在進入市區作戰時,力爭不使用火炮等重武器,儘量減少城市建築物的破壞和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5月12日,九、十兩兵團向上海外圍守敵發起進攻,主要箭頭指向吳淞。蔣軍依託堅固的防禦工事負隅頑抗,在艦炮和飛機支援下頻繁反撲。三野部隊每攻克一個地堡群,都要經過激烈爭奪,付出重大代價。戰至5月15日,沒有大的進展。

  粟裕分析戰場情況,認為要加快戰鬥進程,就必須改進戰術,採用錐形隊形,力求打開幾個缺口,乘勢插入敵之縱深。5月15日和16日連發兩電,調整作戰部署,下達戰術指示,指出:目前作戰不同於野戰,也不同於一般攻堅戰,而是濟南戰役以後又一次大攻堅戰。對敵人永久性設防陣地的進攻,必須周密組織,選擇敵突出、薄弱部與結合部,楔人其縱深,從敵側背或由內向外打;集中火力轟擊其一點,挖交通壕接近碉堡,以小群動作,輪番攻擊;充分發揮炸藥的作用,以炸藥包開路;發揮孤膽精神,糾正集團進攻的方式。根據這一指示,各部隊總結經驗教訓,改變進攻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吳淞地區戰事吃緊,湯恩伯被迫從市區調出3個軍增援,從而使市區更加空虛。

  粟裕認為,這完全符合原來的設想,把敵人吸引到郊區,有利於保持城市的完整。但是,吳淞瀕江臨海,正面狹窄,河流縱橫,我軍兵力展不開,優勢難以發揮出來,傷亡消耗很大,戰役時間拖長。因為受接管準備時間的限制,不能乘虛攻佔市區。因此,他和張震於5月18日向中央軍委、總前委建議:如果對滬攻擊不受時間地區限制,我們意見,從四面八方向市區發起攻擊,「惟不知接管準備與其他方面是否已準備完畢」(《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84頁。)。總前委當日複電:「我們進入上海的政治準備業已初步完成,你們攻佔上海的時間不受限制」。第二天,中央軍委複電指出:「在上海已被我軍包圍後,攻城時間似不宜拖得太長。你們接收準備工作已做到何種程度,是否可以於辰有(5月25日)前後開始攻城?攻城時,似應照粟、張意見,先殲蘇州河南及南市之敵,再殲蘇州河北及吳淞之敵。」(《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503頁。)

  根據中央軍委和總前委指示,粟裕和張震於5月21日上報總攻上海的作戰部署。第一階段,全殲浦東地區之敵,控制黃浦江右岸陣地,封鎖敵人的海上逃路。這一任務限於5月25日以前完成。第二階段,奪取吳淞、寶山地區之外圍碉堡,完成對蘇州河北地區敵軍之包圍。內定於5月27日發起攻擊。第三階段,聚殲可能潰縮蘇州河以北、吳淞、寶山以南黃浦江左岸,以江灣為中心之敵,達成全部攻略淞滬全區之目的。中央軍委22日複電指示:「同意馬午(21日午時)電所述攻滬部署,望即照此執行」。粟裕隨即發出《第三野戰軍淞滬戰役攻擊命令》(京字第4號)

  5月20日,中共中央就接管上海的機構和幹部配備問題複饒漱石並華東局電,指示: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以陳毅為主任,粟裕為副主任;軍事接管委員會應改為軍政接管委員會,以粟裕為主任。

  5月22日,粟裕接到敵情偵察報告:湯恩伯率領一部兵力逃到吳淞口外的軍艦上,蘇州河以北之敵正向吳淞收縮,蘇州河以南只剩下5個交警總隊。他判斷,敵人將從上海撤退。於是決定次日晚上提前發起總攻,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計劃同時進行。再次提醒攻城部隊:為了不打爛城市,進入市區作戰時,盡可能不使用重炮轟擊。

  部隊指揮員說:「野司的這個抉擇,是非常及時、十分高明的,過早或過遲都不行。早了,攻擊就可能遇到挫折;遲了,城市可能遭敵破壞。因此,攻擊的時機,只能選在敵人準備撤退,而又在搞破壞之前。抓准了時機,就是勝利。」

  5月23日夜,第三野戰軍各部從四面八方向上海守敵發起總攻。第二十軍、第二十三軍、第二十七軍和第二十六軍分別從東西南三面向市區攻擊。第三十軍、第三十一軍繼續攻殲高橋地區守敵。第二十五軍、第二十八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三軍繼續強攻楊行、月浦地區。24日,發現上海守敵全面退卻,粟裕當即命令三野各部迅速追擊,大膽楔人敵軍縱深,快速躍進,勇猛穿插,迂回包圍,聚殲逃敵。5月25日,經一日兩夜激戰,第二十七軍、第二十三軍和第二十軍分別攻進上海市區,佔領蘇州河以南地區,乘勢向蘇州河以北進擊,戰鬥進入關鍵時刻。

  粟裕密切注視戰場動向,及時進行具體指導。據《第三野戰軍京滬杭戰役陣中日記》記載,5月25日一天之內就對九、十兩兵團發出3次指示。

  「9時,502(粟裕代號,下同)指示九兵團:包圍市內殘存之敵,以二十軍、二十七軍各1個師擔任警衛,以主力向北寶及以東地區發展,高橋東南我炮兵向吳淞實行超越射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