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四九


  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英艦的新聞震動了世界,宣告了100多年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炮艦政策」的破產。帝國主義的「炮艦政策」,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由英國開其端,在1949年的解放戰爭中又由英國收其終。這個歷史的巧合,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4月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悍然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當天夜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照預定部署發起渡江作戰。

  4月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

  渡江作戰開始以後,粟裕通宵堅守在指揮所裡。他對身邊工作人員說:「為了保證渡江戰役勝利,今夜你們誰也不能睡,我也不睡。你們不要考慮我的休息,有什麼情況馬上告訴我,我就守在電話機旁。」

  4月20日20時,人民解放軍中集團首先實施渡江作戰,千帆競發,強渡「天塹」,只用一個多小時就突破魯港至銅陵段蔣軍江防陣地,21日攻佔銅陵、順安、繁昌、峨橋等地,把蔣介石的千里江防攔腰斬斷。

  4月21日19時,粟裕直接指揮的東集團4個軍在江陰至揚中段渡過長江後,迅速突破蔣軍防禦陣地,打退敵人3個軍的多次反撲,建立了東西50公里、縱深10公里的灘頭陣地,繼續向縱深進擊。劉伯承指揮的西集團在江西省彭澤縣至安徽省貴池縣地段突破敵人江防,並迅速向縱深發展,隔斷了湯恩伯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繫。蔣介石集團苦心經營3個多月的長江防線頃刻土崩瓦解。

  與此同時,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政治爭取和中共地下組織的策動下,江陰要塞國民黨守軍7000多人起義,生俘要塞司令戴戎光,並立即調轉炮口支援解放軍渡江作戰;國民黨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領所部25艘艦艇在南京附近起義,另一部23艘艦艇在鎮江投降,其餘海軍艦艇逃往上海,蔣介石部署在長江的海軍艦隊頓告瓦解。

  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在白馬廟成立,由第三野戰軍機關部分幹部、教導團和在蘇中「土海軍」海防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蘇北軍區海防縱隊,以及起義、投誠的國民黨海軍艦隊等部隊組成。後來,就把4月23日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紀念日。

  同一天,粟裕率領三野指揮機關渡江南進,特地到江陰要塞視察,接見了組織起義的中共地下黨員唐秉琳等人。粟裕說:「你們為大軍勝利渡江作了重要的貢獻,為黨為人民立了大功,黨和人民是不會忘記你們的。」

  人民解放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渡江成功,國民黨反動派亂作一團,倉促部署實行總退卻,代總統李宗仁率領留在南京的國民黨政府部分機構人員逃出南京。4月22日,粟裕根據各方面情況判斷,「南京敵已極形混亂,正向南或向東撤退」,指令各部加速渡江,截殲逃敵。粟裕的電令指出:「如南京之敵逃竄,則三十五軍應即渡江進佔南京,維持秩序,保護敵人遺棄之一切公私財產,該軍應特別注意遵守政策,嚴肅城市紀律」。

  4月23日,在南京中共黨組織和人民群眾接應下,第三野戰軍部隊勝利進佔南京,沖進蔣介石的總統府,降下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宣告統治中國22年之久的蔣家王朝覆滅。

  人民解放軍衝破長江天險、解放南京的消息傳到北京,毛澤東興奮異常,揮筆題詩: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渡江以後,粟裕在三野幹部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渡江戰役的勝利「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意義」,「單從軍事上去看國民黨的崩潰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從政治上去看。我們不僅在軍事上過了江,而且在政治上過了江」。

  三、機斷專行一著神算,乘勝追殲10萬逃敵。

  三野各部還在強渡長江作戰過程中,粟裕就把指揮重心及時轉移到追殲逃敵上來。

  粟裕認為,渡江成功之後,立即向縱深發展,實行東西對進,切斷敵人退路,包圍殲滅南京、蕪湖、鎮江之敵,是爭取戰役全勝的至關重要的一著。在指揮作戰過程中,他密切注視敵人動向,捕捉追殲逃敵的戰機,力爭實現他所設想的第三種可能。

  4月20日夜,中集團一舉渡江成功,到21日拂曉已有10個師28個團到達南岸,控制了東西120多公里、縱深20多公里的灘頭陣地,將蔣介石的千里江防攔腰斬斷。三野值班參謀報告:「中集團突破江防時,守敵抵抗甚微。」

  粟裕判斷,東、西兩集團全面渡江以後,勢將造成敵人全線潰亂的局面,出現原來設想的第三種情況。我軍應當乘登陸勝利之威,迅速展開並插向敵之縱深,實行東西對進,切斷敵軍退路。這樣,不僅可使敵人無暇調整部署,而且會促成敵人的更大混亂,造成我軍分割包圍各個殲敵的有利態勢。

  4月21日午時,總前委電示渡江以後作戰部署,指令三野七、九兩兵團於25日以前消滅沿江當面之敵,從26日開始第二步作戰,準備繼續向東挺進支援東集團作戰,並要求「在戰術上仍應穩紮穩打,有組織有準備進行戰鬥,防止輕敵亂碰」。

  總前委此電與粟裕的設想大不相同。粟裕認為,如果動作遲緩,將會失去殲敵良機。21日19時40分,他與張震聯名發電報給總前委並報中央軍委及劉伯承、李達,對渡江以後的作戰部署提出建議。他們認為,「我全線渡江後,定將造成敵之紊亂,尤以南京上游機動兵力既少又弱,我應乘登陸勝利之威,迅速展開插向敵之縱深,如此不僅使敵無暇調整部署,且將促成敵之更大混亂,達成分割包圍」。

  為此建議:第九兵團除以第三十軍監視蕪湖之敵待交二野第四兵團外(《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原來規定,二野主力渡江後東進,擔任攻佔南京,蕪湖任務。後因南京之敵棄城南逃,劉伯承建議二野主力免出南京與三野交叉運動,而全力直出浙贛線。總前委同意劉伯承的建議,免去二野四兵團攻佔南京、蕪湖任務,南京城防任務改由三野八兵團擔任。),主力應排除障礙,不為小敵所阻,向東北挺進,截斷南京之敵向杭州的退路,孤立和分割敵人,有效地協同東集團作戰,該兵團先頭部隊力求於26日前進至郎溪及其東北地區;第七兵團攻殲當面之敵後,尾九兵團之後,力求於27日前後進至廣德地區待命;第十兵團渡江成功以後,立即向宜興、金壇、溧陽挺進,切斷太湖南北走廊,會同第九兵團部隊圍殲南逃之敵;第八兵團待命攻佔南京,然後主力參加太湖會戰。

  4月22日,三野收到總前委和譚震林于11時同時發出的電報。譚震林提出第七、第九兵團渡江後作戰部署,指令第二十五、第二十七兩軍於4月24日佔領南陵、青弋江、灣沚鎮並包圍宣城後,25日集結休整一天,26日繼續東進,28日進至郎溪附近;第三十三軍隨後東進;第二十四軍24日進至宣城以南地區,26日繼續東進,29日進至廣德附近。總前委指示:「我們同意震林此部署,並令其在皖南沿江敵後撤條件下,我七、九兩兵團應迅速向東挺進,不為沿途敵據點所抑留」,並決定即日起「譚震林率七、九兩兵團直歸粟裕指揮」。

  這時傳來情報:國民黨統帥部正在部署撤退,南京,鎮江,蕪湖的國民黨軍隊開始向南逃跑。粟裕判斷,敵人可能集中一部力量與我軍爭奪京滬鐵路常州東西地段,其餘主力則可能沿京杭公路向杭州撤退,當務之急是迅速切斷京杭公路,追殲南京、鎮江、蕪湖逃竄之敵。為此必須加速七、九兩兵團的行動。於是立即電令第九兵團率第二十五、第二十七兩軍以急行軍向郎溪、溧陽之線挺進,不為小敵所阻惑;令第七兵團迅速將攻擊箭頭轉向宣城方向,在第九兵團右側後成梯次隊形前進。4月22日17時,粟裕和張震將上述部署下達,並上報中央軍委、總前委,電報說:「此間各部已照上述部署進行,請七、九兵團即遵此電執行,並請總前委追認批准」。總前委於23日2時複電:「同意你們的部署,望七、九兵團迅速東進打通東西聯繫」。

  果如粟裕所料,從4月22日夜開始,南京、鎮江、蕪湖之敵紛紛逃竄,除4個軍分別撤向上海、浙贛線外,其餘7個軍則沿京杭公路及其兩側向杭州撤退。

  粟裕立即下令東集團第二十八軍兼程急進,搶佔宜興,第三十一軍向太湖西岸挺進,第二十三軍向金壇、溧陽挺進,截斷沿京杭公路南逃之敵通路;同時命令中集團第二十五軍、第二十七軍全力兼程向郎溪、溧陽之線挺進,與東集團部隊打通聯繫,完全切斷敵人南逃退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