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四六


  粟裕把選擇突破地段與向縱深發展攻勢、迂回包圍殲滅敵人聯繫起來,經過幾天深思熟慮、反復測算,認為應當把三江營至張黃港段亦作為重點突破地段,並且設計了東集團和中集團渡江後東西對進圍殲逃敵以及調整兵力部署的方案。他的意見得到總前委其他委員的一致贊同。

  2月12日晚上,粟裕到三野作戰室系統地談了他對渡江作戰的設想。他認為,大軍渡過江去困難不大,主要問題是渡江後必須抓住敵人,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他說:「三野突破江防後,第一步是包圍殲滅南京、蕪湖、鎮江之敵,周密組織東線(東集團)4個軍由三江營至張黃港段突破江防成功,切斷京滬鐵路,楔人京滬敵人之間,對於協同西線(中集團)合圍南京地區之敵,至關重要,對整個戰役極為有利。東集團渡江後與敵爭奪京滬鐵路的戰鬥比較艱苦,無論如何也要排除困難,堅決打好這一仗,把湯恩伯集團攔腰切成兩段。根據敵人江防縱深力量單薄這一致命弱點,也是完全可以達成這一任務的。」

  他指出,長江蕪湖至江陰段向北彎曲成為弧形,是實施鉗形突擊、達成戰役合圍的有利條件。估計國民黨是不會輕易放棄南京的,只有在我軍鉗擊攻勢嚴重威脅之下才會撤離。敵人撤退的方向,首先是利用京滬鐵路向上海逃竄;如果我東線主力迅速切斷京滬鐵路,敵人則會沿京杭公路向杭州方向逃跑。他反復測算東、中兩集團渡江後東西對進合圍敵軍的距離,以及南京、蕪湖、鎮江之敵可能逃跑的路線和行程:東集團渡江後,直指無錫、漕橋的太湖邊,只有40至50公里行程,戰鬥順利約2至3天,如果江陰要塞策反成功則只要1至2天,就可以切斷南京至上海的通道;中集團渡江後,東進至廣德、長興地區約150至200公里,戰鬥順利約5天就能切斷南京至杭州的通道。南京至廣德、長興約140公里,如果敵人向杭州逃跑,行程約需4至5天,加上受到我軍阻擊,還要通過部分山區,前進速度會受到一定影響。敵人定下逃跑的決心至少要晚于我軍渡江1至2天。因此我軍先期到達或與敵軍同時到達長興、廣德地區的可能是存在的。如果東集團戰鬥順利,向宜興、溧陽方向挺進,切斷京杭公路,將先於西線部隊。根據上述分析判斷,粟裕主張把東線的三江營至張黃港段亦作為重點突破地段。他準備親自指揮東集團作戰。為了更好地發揮各個部隊的特長,在兵力部署上作適當調整,把熟悉蘇中、蘇南情況的第二十三軍、第二十軍由中集團調到東集團,把熟悉蘇浙邊區和皖南情況的第二十四軍、第二十五軍由東集團調到中集團。這些部隊不僅對當前戰場情況了如指掌,而且與當年的根據地人民骨肉情深,更有利於完成作戰任務,發揮人民戰爭的總體威力。粟裕指示作戰股長按照這個設想起草京(指南京;本章下同)滬杭戰役預備命令預案。

  2月19日,在三野前委擴大會議(亦稱第二次賈汪會議)期間,粟裕主持召開有各兵團各軍首長參加的作戰會議,討論了京滬杭戰役預備命令預案,陳毅也到會作了指示,形成《第三野戰軍京滬杭戰役預備命令》(京字第1號)。2月20日以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張震的名義發佈。

  預備命令指出:「本野戰軍受命自滬、寧(南京)、蕪(湖)(慶)段強行渡江,首求割殲京滬及蕪湖沿線之敵,奪取京滬杭要地,打下繼續配合兄弟兵團向南進軍之基礎」。對4個兵團的作戰任務、戰鬥序列、集結位置和開進時間作了具體規定,要求各部在3月15日以前到達渡江作戰集結位置。三野指揮機關進至高郵地區,戰役發起時再往前靠,以加強東線渡江作戰指揮。

  後來的實踐證明,粟裕主持制定的第三野戰軍京滬杭戰役作戰方案完全符合戰役發展的實際情況,是一個穩操勝券的戰役構想。

  第三野戰軍各部按照預備命令的要求,從2月下旬開始分路南下,3月12日前陸續到達長江北岸集結位置,緊張有序地進行戰前準備。

  首先是傳達貫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精神,繼續深入進行形勢、政策和紀律教育,樹立軍隊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的思想,為進入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做好思想準備。為此頒發《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命令,要求各級軍政機關教育所屬部隊指戰員人人瞭解、個個熟記、切實遵行。

  繼續徵集渡船,訓練水手,開闢渡船進入長江的水道。經過1個多月的努力,收集到各種類型的木船8000餘隻,自製了一部分汽船和運送火炮、車輛、騾馬的竹筏和木排;動員了1.9萬余名船工,每個兵團還抽調有撐船和游泳經驗的指戰員各訓練了1000至2000名水手;開闢了從湖泊通向長江的引河,船隻隱蔽集結在江堤之下。

  組織部隊進行渡江作戰的戰術技術訓練,利用湖泊及內河進行航渡和突破灘頭陣地以及水上射擊、打擊敵艦等戰術技術訓練,並利用暗夜在長江中試航,有些突擊團還在江中進行適應性訓練,使許多不習水性的指戰員由「旱鴨子」變成了「水上蛟龍」。

  指令各軍派出偵察部隊先期渡過長江,初步掌握了江岸地形、水情、敵情和敵艦活動規律等情況。有的兵團還派幹部率領小部隊偷渡到長江南岸偵察,並建立了隱蔽點線聯繫。

  協同地方黨政軍機關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籌集糧草,修復公路鐵路,疏通水路交通。各路部隊受到沿途沿江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全力支持,「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糧有糧」,動員了332萬民工運糧、修路,還有7700名民工、16個地方團隊隨軍參戰。特別是當年戰鬥在蘇皖解放區的部隊終於實現了「一定要打回來」的誓言,以勝利進軍的姿態回到成長壯大的根據地,許多老大爺、老大娘眼含著熱淚說:「可把你們盼回來了!就看你們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了!」

  加緊進行對敵軍的政治瓦解工作,特別是對江陰要塞敵軍起義的策劃。江陰要塞,處於長江下游江面最窄、水流最急的地方,東臨上海,西依南京,背靠京滬鐵路,素有「江防門戶」之稱,是國民黨軍隊重點設防的據點,也是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的重點突破地段。對江陰要塞的策反工作,早在1947年就已開始,此時江陰要塞的要害部位已為中共地下黨員控制。在渡江戰役前夕,粟裕請華東局調社會部科長王澂明協助潛伏在江陰要塞的地下黨員唐秉琳等策動敵軍起義。粟裕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政委韋國清說:你們兵團從靖江兩側渡江,對岸江陰是湯恩伯部署的重點防守地段,江陰要塞是敵人的防禦重點。據華中工委陳丕顯、管文蔚說,經過幾年的艱苦工作,要塞已被我地下黨員控制,要塞司令戴戎光已被架空。華中工委已令他們做好接應你們渡江的準備,要他們做好策動起義的工作。葉飛、韋國清向王澂明交代任務時特別指出,叫你來搞這一工作,是粟司令點的名。江陰要塞地下黨的任務是保持60裡防區,控制3至4個港口,不開槍,不打炮,迎接我軍登陸。十兵團還採納王澂明的建議,抽調4名富有鬥爭經驗的團營幹部打人江陰要塞,配合地下黨組織工作。

  與此同時,粟裕又組織指揮各部隊掃除敵人設置在長江北岸的大部分橋頭堡和一部分江心洲據點,控制了長江航道,開闢出渡江通路。

  在粟裕的精心組織指揮下,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只待中央軍委和總前委一聲令下,即可揮師揚帆過大江了。

  二、白馬廟運籌帷幄,揚子江雄師揚威。爭取軍政全勝的戰役指導思想。

  1949年3月上旬,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舉行。毛澤東在所作的報告中指出:「遼沈、淮海、平津三戰役以後,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已被消滅。國民黨的作戰部隊僅僅剩下一百多萬人,分佈在新疆到臺灣的廣大的地區內和漫長的戰線上。今後解決這一百多萬國民黨軍隊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綏遠三種。用戰鬥去解決敵人,例如解決天津的敵人那樣,仍然是我們首先必須注意和必須準備的。」(《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13頁。)

  粟裕是中共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原定參加七屆二中全會,由於在淮海戰役中過度勞累,淮海戰役後又接著進行緊張的渡江作戰準備,導致美尼爾氏綜合症復發,不得不請假到濟南作短期療養。但是,他身在濟南,心在前線,仍然不斷進行調查研究,反復思考如何實現中共中央的戰略意圖,指導京滬杭戰役的各種問題。

  粟裕得知隨行副官周俊才是上海人,就問他:「家裡還有什麼親人?你在上海做工,熟悉上海的馬路嗎?」周俊才回答:「家裡還有父親和妹妹,上海的馬路我是熟悉的。」粟裕說:「好,進上海時,你來帶路。」後來,5月27日上海解放時,粟裕果然讓他同乘一輛吉普車帶路,率領三野指揮機關進入上海市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