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三五 |
|
電報全文如下: (《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19—420頁。) 軍委,陳鄧,並報華東局、中原局: 對敵可能採取方針估計與對策 (一)由於近來全國各戰場的不斷勝利,尤其是東北的偉大勝利與完全解放,促成戰局的急劇大變化。在此情況下,蔣介石有採取下述兩種方針可能: 第一,以現在江北之部隊再加上由葫蘆島撤退之部隊,繼續在江北與我周旋, 以爭取時間,加強其沿江及江南及華南防禦。 第二,立即放棄徐、蚌,信陽,兩淮等地,將江北部隊撤守沿江,迅速鞏固江防,防我南渡,並爭取時間整理其部隊,以圖與我分江而治,俟機反攻。 (二)蔣介石如採取第一方針,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殲敵的機會。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殲敵,則造成今後渡江的更有利條件,且在我大軍渡江之後,在蘇、浙、皖、贛、閩各省不致有大的戰鬥(如在江北大量殲滅了敵人,則嚴重的戰鬥要在華南才有打的),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戰爭之更大破壞,使我軍於解放後容易恢復。但如此,對江北及華北各老解放區的負擔仍將加重,又為不利。 如果蔣介石即採取第二方針,可以大大減輕我江北及華北各解放區的負擔,使這些解放區迅速得到恢復,但我今後渡江要困難一些(困難仍完全可能克服),並于渡江之時在蘇、浙、皖、贛各省尚須進行一些嚴重的戰鬥和部分的拉鋸戰,且在江南大量殲敵的條件亦較江北差一些,這又是不利的一面。 (三)我們不知各老解放區對戰爭尚能支持到如何程度。如果尚可能作較大的支持的話,則以迫使敵人採取第一方針為更有利。如果認為迫使敵人採取第一方針是對的,則我們在此次戰役于殲滅黃[百韜]兵團之後,不必以主力向兩淮進攻(新海敵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轉向徐(州)固(鎮)線進擊,抑留敵人于徐州及其周圍,爾後分別削弱與逐漸消滅之(或殲孫兵團,或殲黃維兵團), 同時以主力一部進入淮南,截斷浦蚌鐵道,錯亂敵人部署與孤立徐、蚌各點敵人。為此,在戰役第一階段之同時,應即以一部破壞徐蚌段鐵道,以阻延敵人南撤。管見是否有當,請即電示。 粟裕 張震 齊辰(8日7—9時) ——這就是著名的「齊辰電」。 張震後來談到「齊辰電」說:「在起草這份電報的過程中,我深為粟裕同志的深謀遠慮所折服。此電中心問題是分析:將敵人主力抑留在江北逐次殲滅有利?還是將其趕過江南留待將來殲滅有利?如果殲滅黃百韜兵團後揮軍南下淮陰、淮安、寶應、高郵地區,則可能把敵人趕過江去;如果西取徐州,不僅抑留了徐蚌間現有敵軍,且調動黃維之十二兵團拼命北上以解徐州之圍。粟裕同志不僅想到了下一仗下兩仗該怎麼打,而且想到了我大軍渡江後在江南的仗該怎麼打,而且想到了全國解放後江南各省的恢復問題。」 電報發出以後,粟裕長長地呼了一口氣。度過了幾個不眠之夜,他太需要休息了。然而,在這個戰略轉折的關鍵時刻,在分割包圍黃百韜兵團的關鍵時刻,他必須爭分奪秒,堅守崗位,立即投入緊張的戰役指揮。同時以急切的心情等待中央軍委的複電。 11月9日深夜,中央軍委的複電終於來了。 粟張,並告華東局,陳鄧,中原局: 齊辰電悉。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 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應。 軍委 佳亥(9日21—23時)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84頁。) 這份電報表明,中央軍委已經下定決心,把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戰略決戰,殲滅長江以北的蔣軍主力于徐州及其周圍地區。幾十年後,粟裕談到淮海戰役,談到中央軍委9日複電,仍然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他說:「這個電報雖短,但是字字千鈞!」 後來的戰局發展,果如粟裕所料,蔣介石集團被迫實行了粟裕所說的「第一種方針」。10月中旬,國民黨南京統帥部就察覺在魯中的華野和在豫北的中野有南下、東移動向,徐州首當其衝。蔣介石認為「徐州乃四戰之地,易攻難守」,一度考慮「放棄徐州,守淮保江,拱衛京滬」,並且批准了國防部在10月29日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作戰計劃。但是,他們判斷不明,舉棋不定,誤認為華野和中野「行動甚緩」,「企圖不明」,「陳(指華野)劉(指中野)是否合力尚難斷定」。因此,「守江必守淮」的計劃並未付諸實施。此時遼沈戰役大局已定,蔣介石擔心,遼沈戰敗,再加徐州撤退,影響人心,導致政局不穩,因而改變決心,準備將兵力集結于徐州及徐蚌段鐵路沿線,作攻勢防禦。11月4日,蔣介石派顧祝同到徐州「剿總」,傳達蔣介石的決定,調整作戰部署。這時,離華野發起淮海戰役只有兩天時間。華野迅速完成對黃百韜兵團的分割包圍,截斷徐州之敵南撤通路,國民黨軍隊不得不在徐州地區與人民解放軍決戰,想要退守淮河也不可能了。這正是粟裕設想的最佳態勢。 對於這一點,國民黨內有識之士也所見略同。他們說:「我們在徐州愈久,就中了敵人之計」,「在徐州附近開打,是被迫無奈的」,「未戰而敗局已定」。徐州戰場上蔣介石的幾員戰將,雖然表面上氣壯如牛,揚言依靠手中的幾十萬軍隊可以與解放軍打五六個月,實際上膽小如鼠,無可奈何地承認面臨著喪師覆旅的命運。 「用兵之法,先謀為本」。在淮海戰役的戰略決策中,粟裕頻出奇謀,連獻三策,對於中央軍委作出舉行淮海戰役並發展為南線決戰的決策,對於順利解決淮海戰場的指揮問題,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二、提前兩天發起戰役的果斷決策。中共中央軍委授權「機斷專行」。 1948年10月下旬,淮海戰役的各項準備基本就緒。10月23日,粟裕與譚震林、陳士榘,張震一起,發出淮海戰役預備命令,決定集中華野全軍兵力,與中原野戰軍主力密切配合,首先殲滅黃百韜兵團,並求殲馮治安一部或大部,爾後視情況發展進擊淮陰、淮安、高郵、寶應及新安鎮、海州,或再殲由徐州東援之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一部或大部,乘勝擴張戰果,西進津浦,南逼長江,打爛蔣介石的防禦體系,迫使敵人完全轉入防禦。 預備命令發出以後,華野全軍立即進入緊張的戰前準備,粟裕和華野指揮機關整裝待發。 10月30日,華東局書記饒漱石突然接到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電報。 漱石同志: 自中央子虞電至今已九個月,未寒電至今亦已兩個半月,華野前委書記對於執行中央請示報告制度及在軍隊中開展反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反對事前不請示事後不報告經驗主義與遊擊主義的惡劣作風,至今沒有表示態度,亦未申明理由,在此問題上失去主動性,落在一切兵團之後,實屬不合。你是華東軍區及華野全軍的政治委員,現責成你傳達中央意旨,處理此項問題,並以結果電告為盼。 軍委 三十 亥 這是一份不同尋常的電報。批評的是華野前委書記,可是並不直接發給華野前委代理書記粟裕,而是發給華東局書記饒漱石。何況在電報指出的這段時間內,粟裕和中央軍委之間電報來往頻繁,大事都有請示報告,而且毛澤東在10月6日為中共中央起草的給粟裕並告饒漱石的複電中明確指示:「你們七月間關於部隊思想情況的報告,算得是一個綜合報告。九月的報告可在這次會議(指10月間召開的華野前委擴大會議)後做,即將會議情況報告即可」(《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55頁。)。6天前剛剛結束的華野前委擴大會議,主要議題就是傳達貫徹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精神,就加強紀律性問題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並且通過了相應的決議。10月29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致華野前委諸同志電說:「我們收到並閱悉了華野前委擴大會議關於加強紀律性,克服黨內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的決議,認為這個決議是正確的。」可以說,粟裕已經用他的實際行動表明了對中央關於建立報告制度的決定(即子虞電)和在軍隊中開展反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的指示(即未寒電)的態度。 毛澤東為什麼要發這麼一份電報?當時沒有見到解釋,現在也不好揣測。問題是它來得不是時候。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