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三六 |
|
當時軍情緊急,刻不容緩。各種跡象表明,國民黨軍隊有南撤企圖,發起淮海戰役時不我待。軍委於10月23日、24日兩次來電,指令「粟譚速赴南線指揮」,要「粟譚專心指揮作戰」(《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21、153頁。)。接到軍委10月30日電報後,饒漱石約粟裕談話,建議他給毛澤東主席寫一個檢討報告。粟裕肩負中央軍委給予的戰役指揮重任,實在沒有時間坐下來寫這個檢討報告。他對饒漱石說:「這個檢討報告遲早是要作的,等打完這一仗再說吧。」可是,粟裕一直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在緊張的戰役指揮中,仍然爭分奪秒趕寫綜合報告。11月9日,在分割包圍黃百韜兵團的關鍵時刻,終於向中共中央主席和軍委送上了關於華野前委擴大會議檢討無紀律無政府現象的情況報告,作為補作的9月份綜合報告。 粟裕密切注視戰場態勢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作戰部署。 10月28日,粟裕與饒漱石、譚震林聯名向中央軍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報告調整後的作戰計劃:採取聲西擊東的策略,「運(河)東作戰以殲滅黃百韜兵團為主」,同時在運河以西「造成我南北聚殲李(彌)兵團、攻略徐州之態勢」。戰役發起時間,運河以西各部為11月7日晚,運河以東各部為11月8日晚。(《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05—406頁。)10月30日,中央軍委複電指示:「計劃與部署甚好,望即照此執行。只有一點,分為虞齊兩晚發起作戰,是否有使黃兵團聞聲警覺,于齊日白天你們尚未接近該敵時迅即收縮集結之虞,似不如同時于虞晚或齊晚各處一起動作,使各處之敵同時受攻,同時認為自己處於危險境地,互相不能照顧,要在兩三天后才能查明我之主攻方向」(《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53頁。)。粟裕於10月31日發出給軍委並陳毅,鄧小平、華東局、中原局的電報,報告他已經到達前線,「淮海戰役當遵命於十一月八日晚同時發起戰鬥」(《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416頁。)。 此時,蔣介石集團也加緊策劃「徐蚌會戰」。11月3日,蔣介石派國防部第三廳副廳長許朗軒攜帶「徐蚌會戰」計劃到葫蘆島見杜聿明,督促杜聿明到徐州上任。11月4日,又派他的參謀總長顧祝同到徐州,具體部署「徐蚌會戰」。在顧祝同主持的軍事會議上,黃百韜、邱清泉、李彌、孫元良、馮治安都說在自己防區當面發現解放軍重兵集結。他們估計,解放軍主力將由魯西南南下,而不會由徐州以東發動攻勢。最後,顧祝同拍板定案,放棄海州,連雲港,固守徐州,集結兵力于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勢防禦。 華野指揮機關很快就偵察得知蔣軍動向,判斷蔣軍有「集中兵力固守徐州及徐海段、徐蚌段,以阻我南下攻勢,掩護其加強江防及江南後方部署」。11月6日又發現駐守海州的第四十四軍有西撤新安鎮並歸黃兵團指揮的動向,在馮治安部的共產黨員何基灃、張克俠在發動起義上「行動要求更趨積極」。形勢的發展表明,淮海戰役的發起時間宜早不宜遲。 粟裕當機立斷,決定把淮海戰役的發起時間提前兩天,即由11月8日晚改為11月6日夜間發起攻擊。當天戌時(19—21時),就把作戰部署上報中央軍委和陳毅、鄧小平並饒漱石,康生、張雲逸、舒同,劉伯承、鄧子恢、李達,同時下令部隊執行。 作出這樣一個決定,不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膽略。粟裕心裡明白,他剛剛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評,這次機斷專行雖然為爭取戰爭勝利所必須,但也可能被視為無紀律行為而再次受到批評指責。可是,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為了爭取戰爭的勝利,他置個人得失於度外,毅然決定提前兩天發起戰役。 第二天,11月7日,栗裕收到中央軍委的複電。中央軍委指示:「完全同意魚(6日)戌電所述攻擊部署,望你們堅決執行。非有特別重大變化,不要改變計劃,愈堅決愈能勝利。在此方針下,由你們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但將戰況及意見每日或每兩日或每三日報告一次。」(《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77頁。) 這件事給粟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他談到毛澤東作為軍事統帥的優良作風時說:「他總是既通觀和掌握戰爭全域,又處處從戰場實際情況出發。他十分重視戰場指揮員的意見,給予應有的機動權和自主權,充分發揮戰場指揮員的能動作用」。「把我軍的高度集中統一和充分發揮戰區指揮員的主觀能動作用最好地結合起來。這是我軍得以克敵制勝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我軍指揮關係的優良傳統,是我們党領導的人民軍隊本質的生動體現」(《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138、435頁。)。 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後來的實踐證明,粟裕爭取到的兩天時間,是多麼寶貴的兩天啊! 這兩天時間,打亂了敵人的作戰部署,創造了分割包圍黃百韜兵團的有利戰機。11月5日顧祝同主持的徐州軍事會議,決定撤出海州、連雲港和徐海線駐軍,向徐州集結兵力。同日,劉峙指令駐守海州的第四十四軍西撤,同時電令黃百韜兵團掩護,待第四十四軍到達新安鎮以後再開始行動。為此,黃百韜在新安鎮等了兩天,到7日淩晨3時才開始西撤,白白送給華野兩天時間。 與此同時,華野全軍分3路向南挺進,從徐州東南西北幾個方向同時發起攻擊,橫掃隴海路以北150公里廣闊地區的敵軍陣地,先後攻克魯南的郯城和蘇北的邳縣,迫近黃百韜兵團。11月8日,發現黃百韜兵團有繼續西撤跡象,粟裕立即命令華野各部迅速截殲。 在這兩天時間裡,華東局和華野前委成功地組織指導了何基灃、張克俠的起義。 何基灃、張克俠都是中共中央直接聯絡的共產黨黨員,公開的身份是國民黨徐州「剿總」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第三綏靖區前身是馮玉祥的西北軍第二十九軍,被蔣介石改編以後仍然保留了一些民主民族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中打過喜峰口、蘆溝橋等著名的仗。抗戰勝利以後,改編為第三綏靖區,被蔣介石推上內戰前線,駐守徐州東北的賈汪、台兒莊地區。但是,多數官兵對蔣介石排斥異己的政策不滿,厭惡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內戰。共產黨在這支部隊裡有一定的工作基礎,不少人對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抱有同情態度。 早在淮海戰役發起之前,華東局和華野前委就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加強了對第三綏靖區部隊的工作,派人通知何基灃、張克俠,解放軍將發起淮海戰役,要求他們爭取率部起義。粟裕和譚震林提出,對第三綏靖區部隊採取軍事攻勢配合政治爭取的方針,並且規定三條原則:第一,力爭該部起義;第二,如不起義,則要給我軍讓開通路;第三,如果既不起義,又不讓開通路,則堅決予以殲滅。 何基灃、張克俠衝破蔣介石特務的監視和反動將領的阻撓,經過緊張的策劃,毅然于11月8日淩晨率部起義。參加起義的有1個軍部3個半師2.3萬餘人。於是,徐州東北大門洞開。華野右路大軍3個縱隊迅速通過起義部隊防區,渡過運河、不老河,直插隴海路,攻佔大許家、曹八集,切斷了黃百韜兵團西撤通路。這個消息傳到西柏坡,毛澤東和周恩來興奮異常,以茶代酒,舉杯祝賀。毛澤東在11月8日的電報中說:「北線何張起義是(淮海戰役)第一個大勝利」(《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41頁。)。 粟裕後來談起提前發起戰役的決策,特別強調「兵貴神速」對爭取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戰勝利的意義。他說:「如果再晚4個小時,讓黃百韜竄入徐州,那仗就不好打了。」 華野的神速行動和何張的起義,在南京國民黨統帥部和徐州「剿總」引起強烈震動。他們驚歎:「沒有料到共軍行動這樣迅速!」 黃百韜雖然偵察得知華野集結于魯南臨沂地區,並有南進企圖,但是他也沒有料到華野行動如此迅速,更沒有想到會有何、張起義。等到他開始西撤的時候,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已經從四面八方包抄過來。 在他的後面,從海州、連雲港方向轉兵西進的第一、第六、第九和魯中南4個縱隊,沿隴海路南側緊迫不舍。 在他的右側,第四、第八兩個縱隊沿隴海路北側追擊,直插運河東岸,與黃百韜兵團的先頭部隊展開激戰。 在他的左側,蘇中第十一縱隊和江淮軍區兩個旅沿運河西岸北進,擋住了他的左翼掩護部隊第六十三軍的去路。 在他的前方,由賈汪,台兒莊地區南下的第七、第十、第十三3個縱隊,同由宿遷、睢寧北進的第二、第十二、中野第十一3個縱隊,南北對進,直接威脅徐州,切斷了徐州之敵與黃百韜兵團的聯繫。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