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三三


  四、當濟南巷戰尚在激烈進行的時候,提出下一步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

  濟南戰役實現了中央軍委設想的最好結果,只用8天8夜就攻克濟南城,全殲守敵10余萬人(包括起義者兩萬餘人),生俘王耀武以下國民黨將領23名,並且迫使臨沂、煙臺等地敵軍棄城而逃,山東全境除青島等少數據點外都獲得解放。由於在阻援打援戰場上不戰而勝,擔任阻援打援任務的8個半縱隊就成了下一步作戰的生力軍。

  中共中央對濟南戰役的勝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指出「這是兩年多革命戰爭發展中給予敵人最嚴重的打擊之一」,「勝利影響已動搖了蔣介石反動軍隊的內部」,「華東和中原的全部解放,已經更加迫近」。濟南的攻克,「證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禦的了,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都無法抵禦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周恩來後來說:「三大戰役的序幕是濟南戰役。」(《毛澤東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865頁。)

  濟南戰役創造了攻打敵人重兵防守、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的成功經驗,同時宣告敵人「重點防禦」戰略方針的破產。蔣介石對他的美國主子說,他對「濟南之戰的結局深表失望」,「過去不惜任何犧牲以堅守堅固據點或主要城市的老戰略必須改變」。美國輿論界的調子也來了一個180度大轉變。濟南戰役以前,他們說「共產黨的軍事力量尚未達到奪取國民黨任何一個防守較強的城市中心的程度」。現在,他們說:「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毛澤東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865頁。)

  濟南戰役還創造了接管大城市的成功經驗。在濟南戰役準備過程中,華東局和華東野戰軍就組建了濟南軍事接管委員會和警衛部隊,抽調並組織接管人員學習城市政策,制定了接管敵人軍政機關、處理敵偽人員、穩定社會秩序和保障人民生活供應的具體措施,因而濟南一解放就迅速建立了新的政治、經濟秩序,防止了各種破壞現象,為以後接管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濟南戰役最重要的意義,是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並促使中共中央對原來的戰略部署作了進一步調整。

  濟南戰役前夕,中共中央於9月8日至13日召開政治局會議,提出了用5年左右時間,建軍500萬,殲敵500個正規師,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的戰略目標。兩個月以後,中共中央考慮到從豫東戰役到濟南戰役、遼沈戰役的實踐經驗以及全國戰局的發展,改變了對戰爭進程的估計。毛澤東說:「中國的軍事形勢現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即戰爭雙方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佔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佔有優勢」。「這是由於四個月內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英勇作戰的結果,而特別是南線的睢杞戰役(即豫東戰役)、濟南戰役,北線的錦州、長春、遼西、瀋陽諸戰役(按:即遼沈戰役)的結果」。「這樣,就使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原來預計,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約需要5年左右時間,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18-219頁。)從此以後,中共中央進一步調整了原定戰略部署,繼遼沈戰役之後,又連續發起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加快了整個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歷史進程。

  1983年夏天,有幾位黨史軍史工作者訪問粟裕,提出了一個問題:「聽說在濟南戰役結束的頭一天,您給毛主席提出建議,下一步打淮海戰役。是這樣的嗎?」

  粟裕回答:「是這麼回事。打仗像下棋一樣,作為一個高級指揮員來說,不能看一步走一步,至少要看兩步走一步。淮海戰役,在濟南戰役前就考慮了。」

  1948年8月到9月,粟裕在籌劃和指揮濟南戰役過程中,就反復考慮華野未來的行動方向問題。他認為,濟南戰役結束後,華野還是以兵出徐蚌線以東為宜。如果回師中原,與中原野戰軍會合,尋戰於徐州西南,我軍將處於蔣軍的徐州集團與武漢集團之間,一開始就將與優勢之敵決戰。如果兵出徐蚌線以東,首先攻佔淮陰、淮安、高郵、寶應,那就可以暴露津浦線,孤立徐州,並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津浦沿線及江邊。這樣,就可以減少敵人的機動兵力,便於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作戰創造有利條件。將來華野全軍進人隴海路以南作戰時,也便於得到華中人力物力的更大支持和交通運輸的方便。

  基於這樣的考慮,粟裕在8月23日給中央軍委的請示電報中就提出:「兩個月以後,我們即可舉全力沿運河及津浦南下,以一個兵團攻佔兩淮及高(郵)、寶(應),則蘇北局勢即可大大開展」。(《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76頁。)當時就是想以這一作戰行動為下一步作戰和渡江創造條件。

  在濟南戰役過程中,徐州援敵在華野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徘徊,不敢北上與華野交戰。粟裕認為,這說明敵人是在避免在不利條件下與我軍打大規模的仗,也說明我軍對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的有利條件已逐漸成熟。因此,他進一步策劃在徐蚌地區的作戰行動。他設想,在南下作戰攻取兩淮及高郵、寶應時,也採取「攻濟打援」的戰法,以蘇北兵團加一個縱隊擔任攻城任務,全軍主力則置於宿遷至運河車站之間的運河兩岸,以殲滅可能自徐州、海州線來援之敵。如果敵人不來增援或者來援被阻,則進行第二步作戰,以3個縱隊攻佔海州、連雲港。(《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593、601頁。)這個戰役的名字,他也想好了,就叫淮海戰役。

  9月24日早晨7時,當濟南城內巷戰尚在激烈進行的時候,粟裕判斷攻濟戰鬥已經穩操勝券,徐州之敵停止北援的可能性很大,就將上述方案報告中央軍委,建議舉行淮海戰役。

  粟裕在電報中說:「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該戰役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強一個縱隊)攻佔兩淮,並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全軍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揚州北援,則我於兩淮作戰結束前後,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佔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爾後全軍轉入休整。」(《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93—394頁。)

  有人說,粟裕是走在時間前面的人。在戰爭指導上,他常常在認識上居於領先地位,在實踐上又走在前列。他的戰略遠見,不帶有任何主觀隨意性,而是實事求是的科學預見。經過豫東戰役的實踐,他對戰爭規律的探索又前進一步,逐步形成了南線決戰的戰略構想,並且通過濟南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進而提出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一步一步地推動戰局向南線戰略決戰方向發展。

  ※第十八章 南線決戰建奇功

  一、在「小淮海」演變為「大淮海」的關鍵時節,提出三個關鍵性建議。

  1948年9月,金秋伴著勝利來到齊魯大地,給人民帶來了解放和收穫的歡樂。

  9月30日,濟南戰役剛剛結束,粟裕就率領華野指揮機關,冒著連綿不斷的秋雨,由甯陽轉移到曲阜。

  這是粟裕二進曲阜。一個月前,他在這裡召開華野前委擴大會議,部署濟南戰役。行動匆匆,沒有來得及盡情觀賞孔府孔林的壯麗景色。這一次,他們將在這裡長住一個多月,召開傳達貫徹中央政治局九月會議精神的華野前委擴大會議,部署即將進行的淮海戰役。粟裕等華野前委領導同志住在孔府。華野前委擴大會議的會場設在孔林。古老的孔府孔林,地面車水馬龍,空中電波進射,打破了往常的幽靜。

  孔老夫子雖被尊崇為「文聖」,但並非不諳武事,主張「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他所教授的「六藝」就包括「射」、「禦」,在內。然而,他生前絕難想到,兩千多年以後,他的府第竟然成了華東野戰軍發號施令的大本營,在這裡策劃了一場決定中國之命運的大決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