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三一 |
|
攻城打援並舉的戰法,在粟裕的戰鬥歷程中是曾經採用過的。在抗日戰爭中,粟裕指揮的車橋戰役,就是採取攻堅打援並舉的方針,用較多的兵力打援,目的是攻取日軍據點車橋,並解放一片土地。粟裕在談到車橋戰役的作戰方針時說過,這是敵我力量對比發生有利於我的質變條件下,所採用的新戰法。在長期革命戰爭中,敵強我弱的形勢很明顯,我軍一直是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基本作戰指導思想。當前,敵我力量對比已經出現空前變化。中國革命戰爭在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上,已經發展到最後奪取大城市的新時期。要以新的發展的觀點來認識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與奪取大城市的辯證關係。這次濟南戰役與過去的「攻堅打援」、「攻城阻援」、「圍城打援」以及「攻城打援」不同。即使是剛剛結束的豫東戰役也有不同,那是「先打開封,後殲援敵」,目的仍在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這次濟南戰役,不僅要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且要達到奪取濟南城並鞏固佔領之目的。 對於攻濟打援的戰法,開始並沒有被所有高級指揮員理解和接受。在討論作戰方案過程中,不斷有人提出問題:「攻濟打援,到底哪個是重點」?「在兵力分配上如何保證重點」?有人認為,既然濟南戰役的主要目的是攻克濟南,就應當把兵力部署的重點放在攻濟上,阻援打援不必使用那麼多的兵力。擔任攻城指揮的許世友極力主張,把作戰部署和兵力分配的重點放在攻城上。 針對這種情況,粟裕把統一戰役指導思想作為首要任務來抓,組織縱隊以上指揮員學習領會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辯證地認識攻濟與打援的關係。 在曲阜作戰會議上,粟裕首先闡明了濟南戰役的作戰方針及其戰略意義。他指出,濟南戰役的作戰方針是打下濟南並殲滅援敵,結束山東戰局,以全力奪取中原。打下濟南以後,就可以將戰局推進一步,在中原戰場的敵我力量對比上佔有優勢,把戰爭推向長江沿岸,造成隨時可以渡江的條件。同時指出,濟南戰役將是一場嚴重的艱苦的戰鬥。濟南是徐州的屏障。沒有徐州就沒有中原。守濟之敵會死守,增援之敵猛而多。王耀武指揮能力較強。濟南城長期設防,迭次增修,不同於濰坊、兗州、開封、洛陽,不能輕敵。中央軍委指示,阻殲援敵才能爭取時間,爭取時間才能打下濟南。預計有三種可能:援敵很遠已經打下來,援敵很近才打下來,援敵逼近仍打不下來。我們要避免第三種可能,爭取第一、二種可能。 毛澤東也親自出面做思想工作。他在給許世友的電報中指出:「此次作戰目的,主要是奪取濟南,其次才是殲滅一部分援敵,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卻不應以多數兵力打濟南。如果以多數兵力打濟南,以少數兵力打援敵,則因援敵甚多,勢必阻不住,不能殲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濟的必要時間,則攻濟必不成功。」(《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頁。) 在上下互相啟發和不同意見的討論中,不僅統一了作戰指導思想,而且豐富和完善了攻濟打援的戰法。 在統一戰役指導思想的基礎上,粟裕主持制定了攻濟打援的作戰部署。這個部署提出,濟南戰役於9月16日發起,以攻佔濟南為惟一目的,並求殲援敵之一部,堅決阻擊援敵使其不能迫近濟南,以保證攻濟集團有足夠時間攻佔濟南。在兵力部署上,以參戰兵力的44%用於攻城,以56%的兵力用於打援。攻城集團,由6個半縱隊、特種兵縱隊大部分和一部分地方武裝共14萬人組成,大部分是長於攻堅的部隊。打援集團,由8個半縱隊、特種兵縱隊一部分和一部分地方武裝共18萬人組成,大部分是長於野戰的部隊。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華野前委決定,在粟裕統一指揮下,攻城集團由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華野副政委兼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山東兵團副司令員王建安指揮,打援集團由華野司令部直接指揮。 這個作戰部署於8月31日上報中央軍委,9月2日就得到中央軍委複電:「完全同意未世電所提攻濟及打援之整個部署。」(《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40頁。) 這種攻濟打援的戰法以及兵力部署上的辯證運籌,不僅經過濟南戰役的實踐檢驗是正確的,而且在後來的淮海戰役中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幾十年後,粟裕回憶濟南戰役時,針對一些人把攻濟與打援割裂開來,認為「濟南戰役就是攻濟,打援則是另一個未能實現的戰役計劃」的說法,指出攻濟與打援都是濟南戰役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徐州地區的敵人,正是懾於我軍打援集團兵力強大,才不敢貿然進犯。敵人援兵不敢北上與我打援部隊交手,正說明攻濟打援方針的正確。 「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子兵法·九變篇》。)。 三、中共中央軍委指令「全軍指揮由粟裕擔負」。 周恩來說:三大戰役的序幕是濟南戰役。 1948年9月6日,離濟南戰役發起時間還有10天,粟裕就率領華野指揮機關由曲阜轉移到甯陽西北的大柏集,進入指揮位置。大柏集位於濟南、兗州之間,南靠打援戰場,北距濟南80公里。在這裡,他可以更好地關照全域,兼顧攻濟打援兩個戰場。 濟南戰役是華東野戰軍東西兵團重新會合後第一次大兵團集中作戰。大兵團作戰,要求指揮上的高度集中統一,要求各部隊密切協同動作。當時陳毅已調到中原工作。中共中央決定,陳毅在華野的黨政軍職務由粟裕代理。粟裕擔負著領導和指揮華野全軍的重任,除了集中精力對付敵人以外,還要用不少精力調整內部關係。他的指揮環境是相當艱難的。為此,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致許世友的電報中強調指出,「這次作戰部署是根據軍委指示決定的」,並在指令許世友、譚震林、王建安擔負攻城集團指揮責任的同時,再次重申「全軍指揮,由粟裕擔負」,表明了中央軍委對粟裕指揮環境的瞭解和全力支持。(《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7頁。) 濟南戰役按照預定計劃進行。粟裕把他的指揮重心首先放在攻濟作戰上。 粟裕指揮作戰,一向主張知彼知己,把決策和指揮建立在對敵我雙方情況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據當年的華野參謀回憶,粟裕每打完一仗,總是首先抓三件事:一是要參戰部隊搜集敵方的電報密碼,以供研究、破譯之用;二是派參謀人員下部隊瞭解作戰情況、作戰經驗以及各級指揮員在作戰中的表現;三是找俘虜的敵軍高級將領談話,請他們談我軍戰鬥動作的優缺點,談他們所認識的敵軍將領的指揮特點。在他隨身攜帶的資料中,除了有附有照片的我軍團以上幹部名冊以外,還有記載敵軍師以上指揮官情況的卡片。這一次,他在對濟南守敵及其主帥王耀武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主持制定了周密的作戰部署。 王耀武是粟裕的老對手了。在一年前的萊蕪戰役中,陳、粟指揮的華東野戰軍「示形于魯南,決勝于魯中」,決心殲滅李仙洲集團於萊蕪地區。與蔣介石、陳誠的錯誤判斷相反,王耀武判斷華野有北上企圖,立即下令李仙洲向北撤退。這件事給粟裕留下了深刻印象。粟裕在總結萊蕪戰役的經驗教訓時指出:「這次戰役值得今後學習的是,製造了敵人的錯誤,錯亂了敵人的部署,並掌握與利用了敵人內部的矛盾,爭取了我們的勝利」。同時指出:「我們對敵情的瞭解還不夠,特別是對王耀武的指揮特性瞭解很差。如果我們瞭解到王的性格大膽果斷,能命令其部隊一天一夜後撤數百里,那我們即可大膽地將部隊插到濟南附近,這樣,敵十二軍也就無法逃跑了」(《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07頁。)。所以,粟裕認為,「王耀武之指揮,經一年多瞭解,是蔣軍中指揮較有才幹者」(《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77頁。),在部署攻濟作戰時,必須把這個因素考慮在內。對付濟南守敵,既要鬥力,更要鬥智,依靠正確的謀略和巧妙的指揮,造成敵人的失誤,錯亂敵人的部署。 王耀武在8月間就發現華野部隊北上,並判斷華野下一個作戰目標「必是濟南無疑」。於是加緊進行備戰活動,請求蔣介石增調八十三師加強濟南防務,修築工事和城東飛機跑道,儲備糧食彈藥等等。但是,他錯誤地判斷華野的作戰意圖,又過高地估計自己的防禦能力。他以為華野將沿用圍城打援的戰法,目的在於打援。因而心存僥倖,以為只要堅持十天半月就可以渡過這一關。他自恃工事堅固,估計外圍能守半個月,市區至少能守一個月。不料華野這次作戰是攻濟打援並舉,不僅要消滅援敵,而且要拿下濟南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