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三〇


  7月14日,中央軍委來電提出:「擬令許譚於攻克兗濟後,休息兩星期,即向濟南攻擊,迫使邱黃兩兵團分兵北援(敵非北援不可)。此時,你們則尋敵一部攻擊,使敵既被迫分散,又首尾不能相顧,利於我之各個擊破及爾後之大休整。」中央軍委的電報指出,採取這一行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分散敵人,保證華野主力安心休整。認為「此種分散敵人的行動,似以許譚攻擊濟南為最有效。」同時指出,「目前許譚不宜和你們集中行動,若許譚加入魯西南,將迫使邱、黃集中,不易求得殲擊機會」。(《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14頁。)這一作戰部署,當時還是徵詢意見,要他們考慮電複。但是,從14日到16日,中央軍委連續發出7份電報,一次比一次明確地提出,要許譚兵團在10天內外迅速奪取濟南,然後「於十月間南下配合粟陳、韋吉打幾個大仗,爭取於冬春奪取徐州」。(《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22頁。)

  這個部署與粟裕的戰略構想顯然有所不同。如何執行中央軍委的指示?在什麼時機、用什麼樣手段攻佔濟南更為有利?粟裕為此反復思考。他分析敵我態勢和部隊現狀,權衡各種方案的利弊得失,進行認真的分析比較,並且徵詢陳士榘、唐亮、張震的意見。經過3天深思熟慮,終於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他認為,即將進行的濟南戰役,是繼豫東戰役以後又一次高度集中統一的大兵團攻堅戰殲滅戰,戰役的規模可能更大,對華東以至全國戰局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此戰勝利,不僅可以解除我軍南進的後顧之憂,而且可以為在徐蚌地區進行戰略決戰造成有利戰略態勢。在戰略決戰即將到來的關鍵時刻,攻濟是否成功,與戰略決戰關係很大,必須謹慎從事,經過充分準備,集中兵力來打。同時,無論是從當前敵我態勢還是從戰爭發展趨勢來看,有必要也有可能集中華野全軍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濟南北靠黃河,南倚群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濟南守敵10余萬人,而且擁有在日偽工事基礎上擴建的堅固完備的防禦體系。打這樣堅固設防的省會,華野還是第一次。同時,敵人在徐州地區集結有邱清泉、李彌、黃百韜3個兵團,其機動兵力約有17萬人,隨時可以北援,攻濟與打援勢必同時進行。能否取勝,關鍵在於集中更多的兵力。只有集中華野主力全力以赴,才能確有把握地爭取攻濟打援的勝利。只有集中更多的兵力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戰略態勢,推動戰局向南線戰略決戰發展。

  他還認為,當時攻佔濟南的條件還不成熟。華野幾個兵團雖已互相靠攏,但尚未完全集中,部隊連續作戰後急需休整補充。許譚兵團兵力不足10萬,攻濟與打援勢難兼顧。如果攻濟主要是為了分散敵人,以保證華野主力休整,則不必採取這一行動,因為已經採取互為犄角的兵力部署,達到了保證休整的目的。同時,在豫東戰役以後,我軍已經掌握了戰爭主動權,濟南戰役的籌劃和準備不像以往的戰役那樣緊迫,可以在做好充分準備以後再動手。

  根據這樣的分析判斷,粟裕和陳士榘、唐亮、張震於7月16日聯名發電報給中央軍委,提出華野全軍首先休整一個月,然後協力攻濟打援的建議。電報中說:「建議許譚與我們爭取時間休整一個月,爾後協力攻打濟南,並同時打援,於打援中選擇有利陣地,求殲邱兵團之大部或全部,均有可能。為求迅速攻佔濟南,必要時此間可抽出幾個長於攻堅的部隊參戰(估計有半個月時間即可)。只要濟南能解決,打援方面又取得勝利,則戰局可能迅速向南推移,今冬攻佔徐州之計劃似有極大可能。」(《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71頁。)

  中央軍委充分考慮了粟裕的意見。當時華東進入雨季,部隊運動、作戰將會遇到許多困難。中共中央決定採納粟裕的建議,改變要許譚兵團立即攻佔濟南的決定,指令華野各部立即轉入休整。中央軍委的7月23日、26日電報指出,「雨季已到,你們決心進人休整是正確的」(《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46頁。)。休整結束以後,集中華野主力,或在隴海路南北打幾仗然後攻濟南,或先攻濟南並打援,由粟裕和陳士榘、唐亮、張震依情況提出計劃並統一指揮。(《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22頁。)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華野各部先後轉入休整。

  為了給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創造條件,確有把握地爭取攻濟打援的勝利,粟裕又兩次向中央軍委建議,集中華野全軍執行下一步作戰任務。8月10日,他在與陳士榘、唐亮、張震、鐘期光聯名的電報中提出,雨季休整結束後,集中華野全部(包括許譚兵團、韋吉兵團在內)30余萬人,或先攻濟南,或先轉到外線打大規模的殲滅戰。(《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73頁。)8月23日,他和譚震林、陳士榘、唐亮等聯名建議,調蘇北兵團參加濟南戰役。中央軍委批准了他們的建議,「同意調蘇北兵團主力參加攻濟及打援戰役」(《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75頁。)

  按照這個部署,華野各個兵團開始從蘇北、皖北、豫東各地向山東集結。在攻濟打援戰場上,華野參戰兵力達到15個縱隊32萬人,超過了國民黨濟南守軍和可能增援之軍總數28萬人,第一次實現了華東戰場上華野兵力超過蔣軍的優勢,從而使華野在戰役和戰略上都掌握了主動權。

  到了8月下旬,國民黨統帥部才發現解放軍向山東增兵,判斷華東野戰軍先攻徐州再奪濟南,後來又判斷華東野戰軍「圍濟打援」。蔣介石指令制定了一個投入27萬兵力的會戰計劃,要王耀武率10萬守軍「確保濟南」,要杜聿明指揮邱清泉、李彌、黃百韜3個兵團隨時準備北上增援,在兗州、濟南之間同華野主力會戰。然而,這個部署不僅晚了一步,而且由於蔣軍內部矛盾重重,遲遲未能落實。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在戰前這場謀略競賽中,華野不僅先敵一步,而且高敵一籌,未戰而勝負之勢已定。

  二、攻濟打援並舉的作戰方針。用兵佈陣的辯證運籌。

  1948年8月上旬,華野各部休整尚在進行,粟裕就率領華野指揮機關由豫皖蘇轉移到魯西南地區,與在兗州地區的華野副政委譚震林會合,並在曲阜主持召開華野前委擴大會議,統一攻濟打援的作戰指導思想,調整華野各部會合以後的內部關係,制定攻濟打援的具體作戰部署。攻濟打援的各項準備,隨即全面展開。

  8月10日,粟裕與陳士榘、唐亮、張震、鐘期光聯名發電報給中央軍委,報告華野全軍休整後的作戰計劃,再次提出攻濟打援的作戰方針。他們提出3個可供選擇的方案,並且權衡3案利弊,認為以執行第三方案最好。這個第三方案是:「攻佔濟南與打援同時進行,但應有重點配備與使用兵力」。他們認為,這個方案的好處是:可以使攻濟與打援有重點地進行,達到一箭雙雕之目的;在預設戰場上打擊援敵,可以利用有利地形運動殲敵;部隊在有後方條件下作戰,人民支援,補給容易,將大大提高戰鬥力。此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就可以使華東、華北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把戰場向南推進,使徐州處於我軍包圍之中,造成在中原黃淮地區大量殲敵的更多有利條件,從而迅速改善中原戰局而威脅長江南北。

  中央軍委8月12日複電,估計濟南戰役有3種可能的結果,提出攻濟打援作戰的初步設想,「傾向於攻城打援分工協作,以達既攻克濟南,又殲滅一部援敵之目的」(《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67頁。)

  此後10餘天內,中央軍委與華野之間電報來往頻繁,華野高級指揮員之間也反復商討,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認識和處理攻濟打援的辯證關係。

  粟裕認為,攻濟打援這種戰法的特點,就是在保證有足夠兵力攻下濟南的前提下,以較多的兵力用於打援,求得在攻克濟南的同時,殲滅敵人援軍之一部。當時濟南已是一座孤城,而可能增援之敵是3個兵團17萬人的機動兵力。只有攻濟打援並舉,並以較多兵力用於阻援和打援,才能造成有利的戰略態勢,給攻濟作戰以足夠的時間保證,並且確有把握地消滅一部分援軍,力爭消滅邱清泉的第五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