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一二五 |
|
然而,粟裕並未停止他的探索和研究。對於中央和上級的指示,他的一貫態度是:堅決執行而不機械呆板,靈活機動而不隨心所欲。他認為,「不結合實際情況具體靈活地執行上級指示,即使是在正確路線的領導下也是應當加以反對的」。(《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139頁。)在那段時間裡,他常常拿著中央軍委的電報閱讀、沉思,在地圖前觀察、測算,反復分析研究敵我雙方情況,尋求改變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的最佳方案。 粟裕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從戰爭全域和中原實際來看,是分兵渡江作戰有利,還是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戰有利?他認為,從全域來看,為了改變中原戰局,進而協同全國其他各戰場徹底打敗蔣介石,中原和華東我軍還要同國民黨軍進行幾次大的較量,打幾個大殲滅戰,盡可能多地把敵人主力消滅在長江以北。從當時情況來看,要打大規模的殲滅戰,分兵渡江南進是做不到的,而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條件卻正在成熟。在中原戰場上,我軍有十個主力縱隊,加上兩廣縱隊、特種兵縱隊和地方武裝,只要統一指揮,集中兵力,是有力量打大殲滅戰的。中原黃淮地區地勢平坦,交通發達,固然便於敵人互相支援,但也利於我軍機動作戰。敵人雖然在中原地區集結重兵,但是重要點線防守的包袱背得很重,機動兵力相對減少,我軍可用積極行動調動敵人,創造殲敵戰機。特別重要的是,我中原新解放區已有初步基礎,又背靠山東和晉冀魯豫老解放區,可以及時得到人力物力的支援,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優勢。這些,都是我軍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有利條件。 相反,如果華野3個縱隊渡江南進,到敵人深遠後方進行寬大機動作戰任務,無疑會給敵人以相當的震驚、威脅和牽制,但是估計難以實現預定的戰略企圖。他聯繫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歷史經驗,預測渡江南進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認為這次南進雖然與當年形勢大不相同,但是我3個縱隊和地方幹部近10萬人,在敵佔區轉戰幾個省,行程幾千里甚至上萬里,在無後方條件下連續作戰,同敵人的圍追堵截作鬥爭,兵員的補充、糧彈和其他物資的供應、傷病員的安置和治療等方面都將遇到很大的困難,預計將有五六萬人的減員,剩下的部隊就難以對敵人形成大的威脅。他又從政治上軍事上分析敵人可能採取的對策,認為我3個縱隊渡江南進的戰略行動,可以調動江北部分敵軍回防江南,但是調動不了敵人在中原戰場的4個主力軍。這4個軍(整編師)戰鬥力較強,是中原敵軍骨幹。其中第五軍、第十八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到江南作戰難以發揮它機械化裝備的優勢,蔣介石不會把他們調到江南跟我們打遊擊;而第七軍和第四十八軍是桂系部隊,蔣介石從政治上考慮,也不會「縱虎歸山」,把它們調到江南。如果調不走敵人的4個主力軍,我3個縱隊又渡江南進,勢必分散我軍兵力,我軍在中原戰場勢難打大殲滅戰。如果3個縱隊留在中原,則可以充分發揮他們善於野戰的長處,用減員五六萬人的同樣代價,殲敵3個至5個軍。 權衡兩種方案的利弊得失,粟裕認為,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更有利於迅速改變中原戰局,進一步發展戰略進攻。 要不要向中央軍委再次提出自己的意見,粟裕開始是有顧慮的,主要是擔心自己看問題有局限性,對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提出不同看法,會不會干擾統帥部的決心,而且部隊的準備工作已經達到「萬事俱備,只待渡江」的程度。為了做到確有把握,他兩次向陳毅詳細彙報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對「穩渡長江遣粟郎」充滿信心的陳毅大感意外,遲疑地說了一句:「中央要你過江,你不過江?」但是同意栗裕把自己的意見報告中央。在上報中央之前,粟裕又將他的建議報告劉伯承、鄧小平,徵求他們的意見。當時有一種意見,認為中原無大仗可打。這些情況,也促使他採取謹慎態度。 但是,粟裕又想到,作為一個戰區指揮員,在執行中央軍委賦予的作戰任務的時候,理應結合戰爭的全域來思考,從戰略全域考慮利弊得失,把局部和全域很好地聯繫起來。全域是由許多局部組成的。從局部看到的問題,也可能對全域的戰略決策有參考價值。既然自己已經深思熟慮看准了,就要敢於承擔歷史責任。 1948年4月18日,栗裕再次「斗膽直陳」,向中央軍委建議,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幾個大規模的殲滅戰。同時建議,向淮河以南到長江以北地區派出幾個以旅或團為單位的遊擊部隊,配合正面戰場作戰;向長江以南的敵人深遠後方派出多路遊擊隊,與當地人民武裝結合,在廣大範圍內輾轉遊擊,以求大量調動敵人,策應中原地區作戰。這樣,三線密切配合,推動戰局較快與較大發展。粟裕在電報最後特別聲明: 「我們對南渡準備仍積極進行,決不鬆懈。」(《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53—356頁。) 在戰略轉折的關鍵時刻,在涉及戰爭全域的戰略決策上,粟裕一再「斗膽直陳」,提出不同於中央既定方針的建議,再次表現了他無私無畏、實事求是的特有風格。顯然,沒有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革命精神,沒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沒有戰略家的遠見卓識,沒有置個人得失於度外的堅強黨性,是不可能作出這種在一般人看來是超越常規的決斷的。 三、城南莊會議決定華野3個縱隊暫緩過江,粟裕覺得是向中央立了軍令狀。 有口皆碑的「二讓司令」。 粟裕關於發展戰略進攻、改變中原戰局的3次建議,引起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1948年3月10日,毛澤東在陝北發電報給在西柏坡的劉少奇,通知中共中央將於3月20日東移,並在到達西柏坡後「擬約粟裕一商行動計劃」。(《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93頁。)接到粟裕4月18日的電報,毛澤東在4月21日為中央軍委起草致陳毅、粟裕的電報,請他們到中央工委開會,「商量行動問題」。4月25日,毛澤東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致電在西柏坡的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提議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議題之一就是「陳粟兵團的行動問題」。(《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04頁。) 陳毅、粟裕接到中央軍委來電的時候,華野前委擴大會議正進入總結階段。他們抓緊時間作完總結報告,就於4月25日黃昏從濮陽出發,晝夜兼程,趕到西柏坡已是4月29日,第二天就同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一起到達阜平縣城南莊。 粟裕到毛澤東住地報到。據當時在場的警衛人員李銀橋、閻長林回憶,毛澤東一改會見黨內同志從不迎出門外的習慣,大步走到門外,同粟裕長時間握手,二人互相熱烈地問候。 「我們的英雄回來了!歡迎你,粟裕同志!」毛澤東激動地說:「十七年了啊,有十七年沒見面了吧?」 粟裕說:「是的,十七年不見了,主席。主席好吧?」 17年前,那時粟裕只有二十三四歲,先後擔任紅十二軍六十四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參加3次反「圍剿」,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17年以後,這位當年的「青年戰術家」已經成長為擔負戰略區指揮重任的戰略家,在解放戰爭中打了許多令敵人聞名喪膽的大殲滅戰。撫今憶昔,兩人都很激動。 毛澤東說:「你們打了那麼多漂亮的大勝仗,我們很高興啊!你們辛苦了。這次要好好聽聽你的意見哩。」 歷史上常常有這種情況:一個原本不引人注意的小地方,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生了一件關係國家民族命運的大事情,因而身價百倍,名垂史冊。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就是一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