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四


  面對這種情況,粟裕雖然堅信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但是惟恐考慮不周,干擾中央軍委的決策,因此採取了格外謹慎的態度。

  二、在中共中央作出分兵南進的戰略決策的時候,再次「斗膽直陳」集中兵力打大仗的意見,
  建議華野三個縱隊暫緩渡江南進。


  粟裕的「子養電」傳到中央軍委的時候,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的中共中央12月會議已經結束,中共中央作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略部署,正在為此運籌帷幄、調兵遣將。毛澤東特地電召陳毅到陝北,與他當面商定一個重大行動計劃:由粟裕率領華野3個縱隊渡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作戰任務。

  陳毅離開華野已有兩個月了。他於1947年11月上旬到晉冀魯豫中央局商討華野外線兵團的後勤供應問題,12月上旬又奉命到西柏坡中央工作委員會彙報工作,到達陝北中共中央駐地已是1948年1月7日。

  陳毅「熱烈主張把解放戰爭第三年(1948年7月中旬起)上半年戰略重點放在躍進江南的行動上」(《陳毅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402頁。),並且向中共中央提出華東野戰軍「可於秋季出三個縱隊作機動使用」。

  中共中央決定,由華東野戰軍主力組建東南野戰軍,執行南進戰略任務,同時成立中共中央東南分局,陳毅任東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又兼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時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書記。毛澤東為此專門寫了一個手令,交給陳毅。毛澤東與陳毅商定,首先由粟裕率領第一兵團3個縱隊於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進,隨後由另外3個縱隊組成第三兵團於1949年二三月間渡江作戰。陳毅為此賦詩:「小住楊溝一月長,評衡左右費思量。彎弓盤馬故不發,只緣擒賊先擒王。北國摧枯勢若狂,中原逐鹿更當行。五年勝利今可蔔,穩渡長江遣栗郎」。

  栗裕的「子養電」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從現存中共中央收電譯稿上看到,毛澤東在閱讀時逐句圈點,送給周恩來、任弼時,陳毅傳閱時特別注明:「再送毛」。周恩來閱後批註:「請陳考慮,粟所提各項問題,是否需再議一下?」覆議的結果是堅持既定決策。

  5天以後,1月27日,中共中央軍委發電報給粟裕,要他率領3個縱隊渡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作戰任務。關於渡江南進的時機、地點和方法,提出3個方案,認為各有利弊,請他「熟籌見複」。此電強調指出,採取這個戰略行動的意圖,足迫使敵人改變集中強大兵力于中原的戰略部署。電報說:「你率三縱渡江以後,勢將迫使敵人改變部署,可能吸引敵二十至三十個旅回防江南。你們以七八萬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兩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應使休息時間多於行軍作戰時間,以躍進方式分幾個階段達到閩浙贛,使敵人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防不勝防,疲於奔命。渡江地點似以秭歸、宜昌附近,宜都、江陵附近,石首、監利附近,擇地渡江進入湘西為較適宜。由洪湖、沔陽地區渡江至鄂南,敵似更不及料,亦可考慮。」(《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71—272頁。)

  接到中央軍委的電報,粟裕感到,中央的決策與他的建議大相徑庭。他認真研究領會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認為中央軍委採取這一重大戰略決策,顯然是為了進一步把戰爭引向敵人的深遠後方,以配合正面戰場主要是中原戰場作戰,扭轉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這一戰略行動能否達到預期目的,不僅對中原戰場和華東戰場有重大影響,而且對解放戰爭全域都會發生重大影響。如何實現這一戰略意圖?存在著兩種戰略設想,一個是分兵渡江南進,一個是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打大殲滅戰。究竟採取何種戰略行動,才能確有把握地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粟裕對此進行反復深入的思考。

  粟裕軍事決策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決策前深思熟慮,尋求最佳方案;看准了則堅定不移,敢對歷史負責。這一次,他一如既往,一面積極研究執行中央軍委的指令,提出了渡江時機、路線和方法的具體方案,並且立即著手進行渡江南進的各項準備,例如派出一個加強營和200多名幹部到皖南地區,派原皖江區黨委書記曾希聖帶百余幹部到皖江地區加強工作,派原新四軍第七師參謀長孫仲德帶領一批幹部到長江北岸開展水上工作,等等;同時,進一步研究改變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的方略。經過3天的縝密思考,寫出一份長達2000字的電報,於1月31日上報中央軍委。

  在這份電報裡,粟裕在提出渡江南進時機、地點和方法的方案同時,重申他在「子養電」中的觀點和建議:「職對於中原戰局認識,除已於一月二十二日電呈外,認為我軍以原有之政治優勢,於反攻中又取得了戰略優勢,但在數量上及技術上並非優勢。加以土改又為反攻中最主要政治內容,故進展較慢。在軍事上,如能於最近打幾個殲滅戰,敵情當有變化。因此於最近時期,將三個野戰軍由劉鄧統一指揮,採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戰法,於三個地區輾轉尋機殲敵(華野除葉王陶外可以三至四個縱隊參戰),是可能於短期內取得較大勝利的。如是則使敵人機動兵力大為減少,而我軍在機動兵力的數量上則將逐漸走向優勢,同時也可因戰役的勝利,取得較多的休整與提高技術的時間。如果我軍在數量上及技術上取得優勢,則戰局的發展可能急轉直下,也將推進政治局勢的迅速變化。」(《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51頁。)

  這段話插在講渡江時機的第一部分和講渡江地點及方法的第三部分之間,表面看來不合邏輯,其實含有深刻用意。他用這種方法,提請中央軍委注意他在「子養電」中的觀點和建議。

  接到粟裕的電報,毛澤東特意把原定於2月1日動身返部的陳毅留下來一起研究。研究的結果,仍然堅持由粟裕率領3個縱隊渡江南進的決策,認為從調動中原敵軍主力去江南的意圖考慮,向蔣介石的要害地區出擊是最有效的,但是採納了粟裕關於渡江時機、地點、方法以及採取「忽集忽分」戰法的建議。

  2月1日午夜,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給粟裕的複電,表示完全同意粟裕提出的渡江作戰方案,指令他們休整1個半月,3月下旬出動。同時指示:「三、八、十、十一等四縱集中配合劉鄧、陳謝兩軍,由劉鄧統一指揮,采忽集忽分戰法,機動殲敵」。(《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85頁。)後來情況發生變化,中央軍委對渡江作戰時間又作了幾次調整。4月4日,中央軍委指示,按照全軍統一部署,進行整頓紀律工作,休整到5月15日為止。渡江時間相應地由3月下旬推遲到5月15日以後。

  為了更好地完成中央軍委賦予的戰略任務,粟裕率領華野指揮機關和第一、第四、第六、兩廣和特種兵縱隊北渡黃河,於2月下旬進入濮陽地區休整,渡江南進的各項準備工作隨即全面展開。

  根據中央軍委指令,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第六3個縱隊編組為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粟裕兼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根據粟裕的提議,華野前委報請中央軍委批准,調華野第二縱隊副司令員張震任華野副參謀長兼第一兵團參謀長。

  在普遍開展新式整軍運動的基礎上,召開了華野前委擴大會議,對軍閥主義和驕傲自滿,違犯紀律等不良傾向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總結經驗教訓,為執行新的戰略任務奠定了良好的政治思想基礎。

  針對江南作戰條件,部隊進行了水網稻田地帶行軍、作戰和以攻堅、巷戰為主要內容的軍事訓練。

  派遣1個加強營到長江沿岸地區,以各種手段偵察敵軍動態。

  中共中央調集了一大批準備隨軍南下的幹部和民工,組織他們學習和研究新區政策。

  印製了到新區使用的「東南流通券」。

  總之,用張震參謀長的話來說,當時已是「萬事俱備,只待渡江」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