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〇


  這次會議的決定,在部隊中層層傳達,迅速提高了廣大指戰員敢打必勝的決心和信心,把領導的決心變成了群眾的自覺行動。大家奔走相告:「陳.粟到前線了,我們要打勝仗了!」

  按照上述作戰部署,華野西兵團各個縱隊集結于沙上集南北地區。

  沙土集位於山東省鄆城縣西南,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集鎮。然而,它周圍地區卻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和農民起義發源地。它北面的鄄城,是著名軍事家孫臏的故鄉,他指揮的減灶誘敵、智殲龐涓的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鄄城與範縣之間。它西面的菏澤,古稱曹州,是震撼唐王朝統治的黃巢農民大起義發源地。北宋末年縱橫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的農民起義軍首領宋江,傳說就出生在鄆城縣。天翻地覆今勝昔。在這塊歷經滄桑的英雄土地上,陳、粟即將導演一幕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全殲蔣介石的整編第五十七師。

  蔣軍五十七師整編以前是九十八軍,是華野手下敗軍。1945年6月的天目山戰役中,曾被粟裕指揮的蘇浙軍區部隊全部殲滅,後來恢復重建。在1946年12月的宿北戰役中,又被陳、粟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殲滅1個整編旅。此次在魯西南地區作戰,他神氣起來,驕狂失慎,伴隨邱清泉的第五軍猖狂進攻,已經進至鄆城西南皇姑庵附近,而與第五軍拉開了20公里的距離。

  陳、粟當機立斷,抓住這一有利戰機,指揮部隊發起攻擊。他們集中3個縱隊共8個師即4倍於敵人的優勢兵力,攻殲整編五十七師;以3個縱隊加1個師即超過主攻部隊的兵力阻擊援敵,並以1個縱隊作為戰役預備隊。

  9月7日,華野部隊發起攻擊。整編第五十七師見大勢不好,急忙收縮到沙土集附近幾個村莊。華野迅速完成對整編第五十七師的合圍。

  粟裕密切注視戰場情況。他發現,在圍殲整編第五十七師的部隊中,除第六縱隊以外,大都彈藥不足,特別是缺少炮彈,不能充分發揮我軍威力。立即寫信給負責後勤供應的劉瑞龍,要他迅速往前方運送炮彈和其他彈藥。

  劉參謀長瑞龍同志:
  我們正包圍攻擊五十七師於沙土集、雙廟及其以北地區,但參戰部隊除六縱有迫炮彈外(十縱任鉗制),其餘均無炮彈,對作戰影響甚大。而此戰又關係我軍今後之能否在魯西南站腳的重大關鍵。因此請盡一切努力迅速將迫炮及山炮、六〇炮彈往前送,越快越好,越能往前送越好。望切實辦到,萬勿延誤,至盼至盼。
  並致
  敬禮
  粟裕
  九月七日晨

  信後附有炮彈和其他彈藥的分配原則,具體規定每個縱隊發多少,不必全部發完,餘數暫留黃河以北。

  劉瑞龍按照粟裕的指示,立即調動一切運輸力量,把彈藥送到前線。

  這件事給劉瑞龍留下了深刻印象。劉瑞龍說:「一方面使我感到戰前疏於檢查,有負職守,這是應該引以為戒的。更重要的是,粟裕同志不僅從戰略上部署戰役,而且切實從事當前戰役的組織和指導,隨時瞭解戰役的補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有力措施,滿足前線需要。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

  沙土集一戰打得乾淨利索。從9月7日至9月9日淩晨,只用不到3天的時間,就殲滅整編第五十七師9500多人,其中俘虜中將師長段霖茂以下官兵7500多人,繳獲大量槍炮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陳、粟向中央軍委報告:「此役經十日來與五軍糾纏始吸引五十七師落網,同時打垮劉汝明兩個旅數次增援和五軍整六日的不斷進攻。」

  這一仗打出了華東野戰軍的神威,使驕狂不可一世的國民黨軍將領佩服得五體投地。新華社戰地記者季音採訪了渾身粘滿污泥、穿著士兵服裝的段霖茂和他的部下少將旅長羅覺元、副旅長張毓彬等人。他在《戰敗將軍一席談》的報道中說:

  現在,我們面前這幾個國民黨高級將領對我說:「我們的指揮完全錯誤,耳聾眼瞎,情況不明,完全陷於被動。貴軍好像在指揮我們一樣,我們當然必敗無疑!」

  「共產黨不但會指揮自己的部隊作戰」,禿頭大頂、滿嘴短須的一一七旅副旅長張毓彬站起來插嘴說:「有人說,他還會指揮敵人,我看這話真不假。」

  這位記者還說,這些被俘蔣軍將領與過去被俘將領的情緒顯著不同。在沂蒙山區作戰的時候,被俘蔣軍將領並不認輸,常常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偶然的失誤,說:「我們吃虧是偶然的,這次是中了你們的詭計。」現在不同了,他們輸得口服心服,急切盼望的是把他們送到黃河以北去吃小米。季音說:「這種俘虜情緒的顯著變化,不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局的根本變化嗎?」(《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40頁。)

  沙土集戰役的勝利,是華東戰局第二個轉折的標誌,它不僅從根本上扭轉了華野在魯西南的被動局面,為恢復和建設魯西南根據地創造了條件,為向豫皖蘇進軍打開了道路,而且迫使蔣介石從大別山區和山東內線戰場抽調4個師馳援魯西南,有力地配合了劉鄧大軍和山東內線我軍的行動。中共中央來電祝賀並慰問華野西兵團全軍,指出:「鄆城、沙土集殲滅五十七師全部之大勝利,對於整個南線戰局之發展有極大意義」。(《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29頁。)粟裕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指出:「這一勝利,說明蔣軍在山東一再掙扎的重點攻勢已最後宣告破產。蔣軍從此變為被動,我軍從此轉為主

  四、縱橫馳騁于「四戰之地」,勝利完成三軍配合經略中原的戰略任務。

  沙土集大捷以後,中共中央於1947年9月11日發出致陳、粟並告劉鄧等人的電報,一方面指出這一戰役對南線戰局發展的極大意義,一方面指示陳粟迅速南下,完成在「三河一線」之間創造鞏固根據地的戰略任務,協助劉鄧、陳謝創造鄂豫皖與鄂豫陝兩大根據地,協助饒黎譚保衛山東根據地,協助蘇中、蘇北恢復根據地。中共中央強調指出:「你們處在上述四大根據地之中間地帶,你們的勝利有重大戰略意義」。(《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40—241頁。)

  中共中央所說的這個「中間地帶」,位於三河(黃河、淮河、運河)一線(平漢線)之間,橫跨河南、安徽、江蘇3省,是一個縱橫6萬餘平方公里、包括30餘縣的廣闊平原,歷來是兵家必爭的「四戰之地」。從公元前1057年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起,晉楚爭霸中原的鄢陵之戰,楚漢逐鹿中原的彭城之戰和,岳飛大敗金兵的郾城、潁昌之戰,以及元末的紅巾軍起義、明末的李自成起義,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中的中原會戰等等,許多著名戰役都發生在這塊土地上。抗日戰爭期間,這裡是彭雪楓領導的新四軍遊擊支隊創建的抗日根據地。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以後,國民黨軍隊侵佔了這塊土地,當地人民群眾再次遭受「水旱蝗湯」的苦難。(湯,指湯恩伯,抗戰期間任國民黨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駐防河南,禍害人民,被視為與水災、旱災、蝗災並列的又一災害)從此以後,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鬥爭一天也沒有停止,創建了由吳芝圃、張國華領導的豫皖蘇解放區,地方武裝已發展到2.5萬餘人。但是,國民黨軍隊和地方反動武裝仍然佔有大部分縣城和重要交通點線,在隴海、津浦、平漢3條鐵路線部署了7個正規師(軍),連同地方反動武裝共約15萬人。因而形成了根據地、遊擊區、蔣管區並存的局面。

  沙土集戰役以後,陳、粟曾經設想殲滅由隴海線北犯的整編第十一師于曹縣地區。戰鬥於9月23日打響。整編第十一師據險固守,援敵第五軍、整編第七十五師、整編第十師等部逼近。陳、粟判斷,敵人有集中5個整編師(軍)迫我在曹縣、成武地區決戰企圖,於是當機立斷,決心放棄對整編第十一師的攻殲,以避免與敵人過早決戰,使我軍保持主動地位。他們決定,留下第十縱隊和晉冀魯豫第十一縱隊在魯西南鉗制國民黨第五軍和整編第十一師,陳,粟率領7個縱隊向豫皖蘇進軍。

  在這之前,1947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包括陳毅、粟裕在內的晉冀魯豫中央局,指定「陳粟代表該局指導黃河以南、淮河以北、運河以西、平漢路以東之黨政軍民工作」。

  陳、粟對挺進豫皖蘇的行動作了周密部署,規定6個縱隊分兩路南進以分散敵人的注意力。華野前委發出越路南下政治工作和新區地方工作的指示信,組建了從野戰軍到縱隊、師、團的地方工作委員會,每個縱隊抽調200至300人組成地方工作隊,明確提出了南進以後「發動群眾和開闢新區、削弱與打擊敵軍主力兩大任務」,詳細規定了在根據地、遊擊區、蔣管區三種不同區域的任務和政策,並且準備了沿途散發的「宣佈本軍主張」的佈告。他們強調指出,兩大任務的完成,「必更使蔣匪陣線混亂,更有力地配合和推動全國反攻形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