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九


  這封電報於18日酉時(17—19時)發出。按照韻目代日,地支代時的慣例,稱之為「巧酉電」。這是一份從戰略全域利益出發為本戰區任務主動加碼的電報,也是為未來戰局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的電報。

  毛澤東於8月24日複電,指出:「粟裕同志巧酉電意見極為正確。西兵團作戰範圍規定為黃河以南,淮河以北,運河以西,平漢以東,望轉示(陳士)榘唐(亮)、葉(飛)(勇)及六、十兩縱及炮縱堅決執行。」這樣,就改變了「陳唐不可輕出隴海以南」和「陳粟六縱必須從內線」鉗制敵人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陳栗與劉鄧、陳謝三軍共同經略中原的戰略任務,完善了「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戰略佈局。毛澤東的複電特別指出:「我華東軍在第一年作戰中,已表現自己為全國各區戰績最大的軍隊(據延安總部公佈的戰績統計,1946年7月至1947年7月,人民解放軍全軍殲敵正規軍46個完整師,其中華東殲滅29個,占63%;全軍斃俘敵將軍121名,華東斃俘65名,占53.7%;其中中將以上軍官10名,華東占7名,不包括俘後潛逃的王鐵漢;全軍殲敵2萬以上的大戰役8個,華東占6個。),七月減員較多,無損大局。希望你們盡速趕至魯西南,統一指揮西兵團各縱,配合當地地方兵團,完成中央付給我華東軍的偉大任務。我相信你們必能完成此種任務。」(《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07—208頁。)

  接到毛澤東的電報指示,粟裕反復思考,進入魯西南以後,如何打好第一仗,奪取戰爭主動權。

  此時劉鄧大軍南進以後處境困難。中央軍委、毛澤東連發急電,通報劉鄧大軍情況,指令陳、粟率部迅速南下殲敵,直接援助劉鄧大軍。8月27日的電報說:「敵大軍向劉、鄧追擊,情況異常緊迫」,要陳、粟率六縱、十縱、炮縱「星夜兼程急進」,統一指揮陳、唐、葉、陶5個縱隊,「殲滅與抓住幾部敵人,直接援助劉鄧」,「至急至要」。

  已進入魯西南的陳唐葉陶5個縱隊打得也很艱苦。在敵人重兵進攻下,部隊頻繁轉移,一直受敵人尾追,未能擺脫被動,一個多月沒有打過一個像樣的仗。部隊減員較多,思想較亂。有的幹部說:「運動戰,運動戰,只運不戰。我走弧形,敵走直線,敵人走一,我們走三,晝夜不停,疲勞不堪。」有的說:「這樣下去,只有拖死。與其拖死,不如打死。」有的說:「魯西南水多,泥鰍成了龍。吳化文是我們手下敗將,居然敢跟著我們屁股追!」宋時輪則率第十縱隊擅自撤到了黃河以北。敵人因此產生錯覺,錯誤地判斷「山東共軍潰不成軍,不堪再戰」,「魯西南共軍陷入絕境,南有隴海路,東有津浦路,西、北兩面有黃河,四面被圍,無路可走」。過去敵人行動比較謹慎,現在驕狂起來,一個團也敢自成一路尾追。

  粟裕認為,扭轉戰局的關鍵,是儘快捕捉和創造戰機,打一兩個殲滅戰。這樣,才能有力地配合劉鄧作戰,才能迅速打開魯西南局面,才能克服指戰員中的思想混亂。他認為,當時已經具有打殲滅戰的基本條件和可能出現的有利戰機。我軍與敵軍在同樣的地理、天候條件下作戰,敵人在大雨泥濘中追擊一個多月,也是疲勞不堪,而他們的素質和士氣是不能同我軍比擬的。我軍實力雖然下降,但已經高度集中,完全可能對敵人造成戰役上的兵力優勢。同時,敵人驕狂失慎,錯誤地判斷我軍北逃,很可能分兵輕進,形成有利於我的戰機。我軍突然南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必將大奏奇效。

  根據這樣的分析,粟裕提出了兩個可供選擇的作戰方案:

  第一方案:渡過黃河與陳唐會合以後,開個會,休息幾天,補充彈藥、物資,恢復部隊體力,再打第一仗。好處是戰役指導思想統一,佈置周到,易於協同。不利之處是,敵人可能謹慎靠攏,或進入據點固守,不易分割殲滅。

  第二方案:在陳粟率六縱、十縱和特縱渡河次日就發起戰役。由陳唐部將敵誘至距我渡河點以南三四十公里之適當地區,集中3個縱隊,包圍敵整編第五十七師或整編第六十八師,另以1個縱隊鉗制敵整編第五師(由第五軍改稱);第六縱隊、第十縱隊趕去參戰。這樣,可以出敵不意,易於取勝,而且能迅速打開魯西南局面,及時南下豫皖蘇配合劉鄧大軍。但戰前來不及開會,不便取得密切協同,萬一打不好,對整個戰局不利。

  這時,陳毅已自渤海軍區返回華野前指。陳毅同意粟裕的設想,並提議在作出決定以前徵詢陳上榘、唐亮、葉飛、陶勇的意見。

  8月30日,陳、粟又接到毛澤東署名的急電:「現在歐震、張淦、羅廣文、張軫、王敬久、夏威各部均向劉、鄧壓迫甚緊,劉、鄧有不能在大別山立腳之勢,務望嚴令陳、唐積極殲敵,你們立即渡河,並以全力貫注配合劉,鄧。」(《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224頁。)

  陳毅和粟裕立即決定,採取第二方案,率領第六縱隊、第十縱隊和特種兵縱隊南渡黃河,與第一、第三、第四、第八縱隊會合於鄆城地區,相機殲滅北犯之敵。當天就發出「西字第一號命令」。陳、粟立即率領華野指揮機關和第六、第十縱隊渡過黃河,原在黃河以南各部亦遵令兼程急進。從9月3日到5日,3天之內,華野7個縱隊及撥歸陳、栗指揮的晉冀魯豫第十一縱隊就集結於預定作戰區域。

  為了保證初戰必勝,粟裕首先進行凋查研究,找西兵團一些同志談話。他發現,在縱隊以上指揮員中,對於要不要打這一仗,思想並不一致。多數同志主張打,也有打勝的信心。他們早就憋了一肚子氣,求戰的心情甚為迫切。他們說:「曾幾何時,我們在雨雪交加的魯南,消滅了配屬快速縱隊的整編第二十六師,活捉了馬勵武;在沂蒙山區,消滅了蔣軍王牌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打死了張靈甫。如今反被我們手下的敗將追得東奔西跑,真是窩囊!」「我們和敵人所處的天候、氣象、地形條件是一樣的,敵人能打,我們為什麼不能打?」一向英勇善戰的「獨臂將軍」廖政國,為部隊減員過大、作戰被動感到痛心,一見到粟裕就掉下了眼淚,堅決要求打一個翻身仗。但是,有的高級指揮員主張休整一下再戰。他們認為,敵人多路尾迫,密集靠攏,戰機難尋;時值雨季,積水甚深,不便機動;沒有後方,傷員安置困難;特別是部隊減員多,消耗大,未得補充,實力大減,沒有必勝把握。

  粟裕分析當時情況,認為統一作戰指導思想是打好這一仗的首要問題。他向陳毅彙報了調查研究的結果,以及解決這個問題的設想。陳毅同意粟裕的意見。二人決定緊急召開縱隊以上領導幹部會議統一思想。

  會議在9月6日晚上舉行,充分發揚軍事民主,兩種不同主張的同志暢所欲言,闡述了自己的想法。粟裕針對幹部中的思想問題,反復說明早打的必要性和取勝的可能性,闡述如何處理打和走的辯證關係。他指出,首先要承認困難,正確對待困難。我們外線出擊以來,第一次脫離根據地作戰,又逢大雨和洪水,確有不少困難,休整一下再打,當然好一些。但是,劉鄧大軍告急,毛主席電令我們迅速行動,積極殲敵,全力配合劉、鄧,這是全域。局部必須服從全域,我們再困難,也要自己克服,盡力爭取早打。要克服目前的困難,變被動為主動,關鍵是打好一仗。只有打,才能有力地配合劉鄧;只有打,才能扭轉現在的被動局面;只有打,才能得到補充;只有打,部隊才能得到休整。打好了,魯西南根據地就能重建起來。對於敵我雙方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要作全面分析。當前部隊雖然疲勞,但求戰心切;實力雖然下降,但兵力已高度集中,完全可以造成對敵人的戰役優勢。敵人一個多月來對我軍前堵後追,錯誤地判斷我軍向北潰退,因而驕狂失慎。我們利用敵人企圖壓迫我軍退到黃河以北心理,將計就計,用第一、第三兩個縱隊誘敵北犯,敵人很可能分兵輕進,從而造成有利於我的戰機。我3個縱隊渡河南下,突然投入戰鬥,可以收到攻其不備的效果,取勝的把握很大。至於部隊的思想問題,實踐已經多次證明,打勝仗是解決思想問題的最好辦法。

  粟裕列舉實踐經驗,從理論上闡述了打和走的辯證關係。他說,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是處理好走和打的辯證關係。在敵人統治區內活動,不能只走不打。當然,不能盲目地打、硬打。但是,如果只有走,沒有打這一手,那就走也走不好,走也走不了。當前要扭轉戰局,爭取主動,關鍵是打好一兩個殲滅戰。至於戰機問題,要作全面分析,既要看到不利因素,又要看到有利條件,還要創造有利條件。同樣的部隊,同樣的條件,對同樣的敵人作戰,能否取得勝利,指揮員的分析判斷和決心起主導作用。如果指揮得當,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取得勝利;反之,如果指揮失當,那就不能恢復主動地位,接下去可能是失敗。

  經過討論,統一了思想,大家決心打好這一仗,並且一致同意首先殲滅較弱的整編第五十七師,然後再視情殲滅整編第五師(即邱清泉的第五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