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一六 |
|
7月20日,粟裕再次來到觀察所。他看到第一線部隊正在英勇地攻擊敵人的子母堡群,遭到敵人交叉火力封鎖,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粟裕問隨行人員:部隊攻打子母堡的戰術動作過去訓練過沒有?隨行人員回答:攻打以地堡為核心工事的戰術訓練過,但對攻打這樣密密麻麻的子母堡群的戰術沒有訓練過。粟裕說:這是一個教訓啊!這次戰役結束後,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要重視攻打子母堡的戰術技術訓練。隨行人員提出一個問題:這次分兵出擊,避開雨季,是不是更好些?粟裕說:這次作戰,雨季影響很大。但是要知道,我們的行動是緊密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作戰。他們6月底突破黃河,進入魯西南地區作戰。我們在魯西、魯南、魯中的作戰行動,同他們互相呼應,是戰略性任務。我們忍受一定傷亡、損失,是值得的必要的。 在觀察所裡,粟裕親眼看到第九縱隊英勇頑強作戰的情況。在第九縱隊正面,蔣軍的主陣地高莊就有80多個子母堡。經過兩天兩夜激戰,被第九縱隊攻克50多個。蔣軍依恃其優勢裝備,以強大炮火瘋狂反撲。守衛在高莊西山的第九縱隊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一天之內連續打垮敵人13次衝鋒。 戰後,粟裕特地表揚了七十三團指戰員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他對第九縱隊副司令員聶鳳智說,在山上看得很清楚,七十三團方向打得十分激烈,敵人十一師的炮火集中傾瀉在七十三團陣地上,七十三團打得英勇頑強。 此時整編十一師糧彈兩缺,士氣低落。胡璉惟恐落得整編第七十四師的下場,急電蔣介石速派援兵,空投糧彈。蔣介石頒發手令,嚴令整編第九師、整編第二十五師、整編第六十四師、整編第七十五師增援。20日上午,國民黨援軍進至距南麻只有10公里的地方,並突破華野阻援部隊陣地。陳、粟、譚估計殲滅南麻之敵尚需5到7天甚至10天時間,而手中已無預備隊,不能增加打援兵力,以保證攻克南麻必需的時間。根據這種形勢,決定於7月21日晚上撤出戰鬥,以造成敵人錯覺,然後再捕捉戰機殲敵。 南麻一仗,殲滅蔣軍整編十一師少將旅長覃道善以下官兵9000多人,華東野戰軍付出了傷亡4000多人的代價,沒有達到預期的作戰目的,打了一個消耗仗。 7月22日,華野南麻戰役參戰部隊剛剛轉移到臨朐縣城西南地區,就得到情報:從膠濟線昌濰地區南下的李彌第八軍奉令搶佔臨朐城,企圖切斷南北交通,威脅華野後方安全,但是第八軍主力尚在進軍途中。陳、粟、譚決定,乘敵人立足未穩,突然發起攻擊,殲滅第八軍於臨朐城及其東北地區。 不料蔣軍進展甚快。23日中午,李彌率領的5個主力團進入臨朐城內,當天就控制了臨朐城周圍各個制高點,並且迅速構築起每班至少1個地堡工事。得知這一情況,陳、粟、譚發出作戰命令,於2月24日黃昏發起戰鬥,決定用速戰速決的戰法,殲滅臨朐之敵。 命令剛剛發出,天氣突然由晴天轉為暴雨,頓時山洪暴發,河水氾濫,臨朐城外一片汪洋,平地水深過膝,部隊行動受阻,彈藥受潮失效。蔣軍憑藉堅固的工事負隅頑抗,伺機反撲。天時地利都對華野不利。經過兩天兩夜惡戰,華野部隊多次攻城未能奏效。已攻入城內的7個連,與敵人展開激烈的巷戰,因為後續部隊未能突人,眾寡懸殊,傷亡過半。這時南線北援蔣軍已經前進到臨朐以南的三岔店地區,並且突破了華野阻援陣地。再打下去,對華野不利。陳、粟、譚決定,主動撤出戰鬥,轉移到諸城、莒縣山區休整。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中共中央軍委於26日、27日先後複電同意。7月28日,陳、粟、譚率領華野指揮機關和參戰部隊向膠濟路北和諸城地區轉移。 與此同時,華野進人魯西、魯南的5個縱隊打得也很艱苦。部隊在齊腰或齊膝的大水和泥濘中連續行軍作戰,80%的指戰員爛腳,非戰鬥減員嚴重。第一,第四2個縱隊各傷亡約5000人,非戰鬥減員各約5000人。第一縱隊3個師,除第二師尚餘2個團外,其餘兩個師均只有1個團。第三縱隊第七、第九兩師都縮編為兩個團。第十縱隊傷亡近2000人。部隊實力大減,思想比較混亂,有些人對全國大反攻的形勢發生懷疑,說:「反攻反攻,丟掉山東。」 由於「七月分兵」後幾仗沒有打好,有些人對「七月分兵」的決策發生懷疑。他們說:「七月分兵是否太倉促了?如果在內線再堅持兩個月,避開七、八月的雨季,經過充分準備再出擊,是不是要好一些?」 針對這一問題,粟裕回答說:「我們當年執行軍委分兵的方針是必要的。如果我們將眼光局限于山東,在內線堅持幾個月當然是可以的。因為當時山東還有50多個縣城在我手中,而且連成一片,膠東、渤海、濱海3個地區還可以回旋,在內線殲敵的條件還是存在的。但是,劉鄧大軍在6月底將南渡黃河,軍委已經告知我們,我們必須以戰鬥行動來策應劉鄧大軍的戰略行動。當然,策應劉鄧大軍南渡可以有另一種方式,如果我們在7月初能集中兵力打一個像孟良崮那樣的大仗,將敵人牽制在魯中,對劉鄧大軍的配合將是有力的。無奈當時難以肯定數日內必有戰機出現,而劉鄧大軍按軍委規定日期出動,我們不能以作戰行動作有力的配合,這對全域是不利的。這就是我們立即執行軍委分兵的指示的主要原因。同時,集中與分散是兵力運用上的一對矛盾。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是我軍的作戰原則。所以集中是這對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並不排除必要時的分散,分散也是對付敵人的一種手段。孟良崮戰役發起前,1947年5月上旬,軍委曾指示我們不要分兵。我們遵照軍委指示改變了計劃,但當時我們也不是絕對不分兵,而是留下六縱隱伏于魯南。後來這一著在孟良崮戰役時起了重要作用。我們分路出擊,就可以將敵人扯散,而我軍則可以由分散轉為集中,以殲滅孤立分散之敵。也就是先以分散對付集中,再以集中對付分散。後來戰局的發展果然如此,沙土集戰役就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的。」(《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512—513頁。) 二、為華野幾仗未打好引咎自責,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探索戰爭發展規律。 7月幾仗沒有打好,粟裕心情沉重。他分析幾仗得失,認為「七月分兵」以後的作戰行動,調動與扯散了敵人,打亂了敵人維持對山東「重點進攻」的部署,配合了劉鄧大軍在魯西南的戰略行動,這是戰略上的勝利;但是,有幾仗沒有達到預定作戰目的,打成了消耗仗,付出的代價較多,應該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作為負責戰役指揮的指揮員,更應該引咎自責。 7月30日,部隊在轉移途中,陳毅、粟裕、譚震林發電報給張雲逸、饒漱石、黎玉並報中共中央和劉伯承、鄧小平,報告已經放棄臨朐,同時報告:「我們接連幾仗未打好,待檢討後,詳細具報」。8月初,華野指揮機關轉移到益都地區,陳毅、粟裕、譚震林一起商議如何總結經驗教訓,向中共中央寫報告。陳毅和譚震林提議,由粟裕起草南麻、臨朐戰役初步總結的電報稿。粟裕很快就完成了起草工作,從戰略指導和戰術指導兩方面分析了兩仗未能打好的原因,以及由此得出的經驗教訓。8月4日,粟裕把電報稿交給陳、譚審閱。陳、譚都不同意電報稿上的意見,認為在戰略指導上沒有問題,而是「軍事部署上的錯誤與戰術上的不講究」。 粟裕逝世以後,在清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這份電報的手稿。現節錄引起爭議的部分如下: 陳譚粟報中央並華東局:未支(8月4日) 南麻臨朐等役,均未打好,影響戰局甚大。言念及此,五內如焚。經初步檢討,其主要原因分述如下: (甲)在戰略指導上 (一)對整個反攻前途固可樂觀,但對當前戰局亦過分樂觀,而對蔣頑繼續維持其重點進攻之判斷錯誤。當頑五軍及歐震1兵團等西向以對付我榘唐及葉陶兵團時,即認為敵之重點進攻已被粉碎,故較肯定的認為南麻東裡店等地之敵必會相繼西撤,頑八軍亦不敢進犯臨朐,或即進入臨朐,在知我主力回兵時,亦將迅速向昌濰退去,隨之發生輕敵。因此,在具體部署上亦著重於截斷敵人退路。但敵人並未退竄。斯時再調整部署,轉移兵力,以攻擊敵人,則我軍又為雨水所阻,分割於沂河(南麻)及彌河(臨朐)兩岸,虛耗兩三天時間,而敵人則控制有橋樑渡口,能將沂河以南之兵力集中南麻,彌河以東之兵力退集臨朐城。此為天候之限制。但其主要原因,還在於對敵人維持其重點進攻之判斷錯誤。事實上,當時五軍及歐兵團等之西移,並非對付劉鄧,而系對付我分出之榘唐葉陶兵團,其全部兵力還是壓在山東地區及華野身上,這只能說是敵人重點進攻的局部修改。直至臨朐撤圍,榘唐等與劉鄧會合,敵人才有將桂頑轉用于蘭封之部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