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一五


  1947年6月,毛澤東率領這個「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轉移到陝北靖邊縣小河村。7月21日至23日舉行的中共中央小河會議,第一次提出了解放戰爭「五年解決」的設想,並且作出了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部署。

  毛澤東在小河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對蔣介石的鬥爭,計劃用五年解決。看過去這一年的成績,是有可能的。」(《周恩來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693頁。)關於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部署,毛澤東說:「蔣介石搞了個黃河戰略,一個拳頭打山東,一個拳頭打陝北,想迫使我們在華北與他決戰。可他沒想到,自己的兩個拳頭這麼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呢,給他來個針鋒相對,也還他一個黃河戰略:緊緊拖住他這兩個拳頭,然後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第483頁。)

  6月30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天險,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了全國性戰略進攻(當時稱戰略反攻)的序幕。

  在劉鄧大軍渡過黃河前一天,6月29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陳毅、粟裕、譚震林並告劉伯承、鄧小平的電報,指出:「蔣軍毫無出路,被迫採取胡宗南在陝北之戰術,集中六個師於不及百里之正面向我前進。此種戰術除避免殲滅及騷擾居民外,毫無作用,而其缺點則是兩翼及後路異常空虛,給我以放手殲擊之機會。你們應以兩個至三個縱隊出魯南,先攻費縣,再攻鄒(縣)、滕(縣)、臨(城)、棗(莊),縱橫進擊,完全機動,每次以殲敵一個旅為目的。以殲敵為主,不以斷其接濟為主,臨蒙段無須控制,空費兵力。此外,你們還要準備於適當時機,以兩個縱隊經吐絲口攻佔泰安,掃蕩泰安以西、以南各地,亦以往來機動殲敵有生力量為目的,正面留四個縱隊監視該敵,使外出兩路易於得手。以上方針,是因為敵正面既然絕對集中兵力,我軍便不應再繼續採取集中兵力方針,而應改取分路出擊其遠後方之方針。」(《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13頁。)

  中央軍委這一指示,改變了原來要華野集中兵力堅持內線殲敵的方針。

  早在孟良崮戰役發起以前,中央軍委就在致劉、鄧、陳、粟的電報中指示,劉鄧軍於6月1日以前休整完畢,6月10日以前南渡黃河,第二步向中原進擊;「陳粟軍在巳灰(即6月10日)以前應集結全力(二十七個旅)尋求與創造殲敵機會,並準備於巳灰以後配合劉鄧軍大舉出擊」。(《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88頁。)孟良崮戰役以後,中央軍委對這個部署作了調整,指示華野集中兵力在現地殲敵,並且指出山東仍是主要戰場。中央軍委5月22日的電報指出:「在現地區作戰,是于我最為有利,於敵最為不利。現在全國各戰場除山東外均已採取攻勢,但這一切攻勢的意義,均是幫助主要戰場山東打破敵人進攻。蔣管區日益擴大的人民鬥爭,其作用也是如此,劉鄧下月出擊作用也是如此。而山東方面的作戰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濟南、臨沂、海州之線以北地區,準備用六七個月時間(五月起)六七萬人傷亡,各個殲滅該線之敵。該線擊破之日,即是全域大勝之時,爾後一切作戰均將較為順利」。(《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81頁。)

  6月22日,中央軍委的電報進一步指出:「山東戰事仍為全域關鍵。你們作戰方針,仍以確有勝利把握然後出擊為宜。只要有勝利把握,則不論打主要敵人,或打次要敵人均可,否則寧可暫時忍耐,不要打無把握之仗。」(《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11頁。)

  蔣介石經過40余天的策劃與準備,再次對沂蒙山區發動新的進攻。蔣介石在南京、徐州多次召開會議,並且起用日本戰犯岡村甯次為顧問,提出「並進不如重疊,分進不如合進」的戰法。調集9個整編師25個整編旅的兵力,擺在不到50公里的戰線上,三四個師擺成方陣,前後重疊,交互前進,企圖迫使華野主力在魯中山區狹窄地帶迎戰。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和當面敵我態勢,華野前委決定在1947年年底以前,集中全部主力在內線各個殲敵。為此,於1947年6月初在沂水以北的坡莊召開華野團以上幹部會議,強調認清戰局,戒驕戒躁,準備打大仗、惡仗,粉碎敵人的新進攻,為轉人戰略反攻創造條件。考慮到正面之敵重兵密集,尚不具備分割殲敵條件,決定首先以3個縱隊分別向敵人的側翼和後方出擊,迫敵回援,創造戰機,主力則集結在沂水地區待機。

  正當這一作戰部署即將付諸實施的時候,中央軍委發來了三路分兵的指示。華野前委立即認真研究,認為劉鄧大軍即將出擊,全國戰局將有重大發展,局部利益必須服從全域利益。於是決定改變堅持內線作戰的部署,執行中央軍委新的指示,由陳士榘、唐亮率領第三、第八、第十3個縱隊向魯西挺進,由葉飛、陶勇率領第一、第四2個縱隊向魯南出擊,陳毅、粟裕、譚震林直接指揮第二、第六、第七、第九4個縱隊和特種兵縱隊在沂水地區待機出擊。這一部署於6月30日上報中央軍委,同時命令各部隊7月1日開始執行。中央軍委7月2日複電,認為「佈置甚好」,並指出:「我軍必須在七天或十天內,以神速動作攻取泰安南北及其西方、西南方地區,打開與劉、鄧會師之道路,如動作遲緩,則來不及」。(《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19頁。)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七月分兵」。

  華野5個縱隊出擊敵後的行動,給在山東的國民黨軍隊以嚴重威脅。7月上旬,葉、陶2個縱隊攻佔費縣、嶧縣、棗莊,陳、唐3個縱隊攻佔津浦路大汶口至萬德段,威脅敵人的後方基地兗州和徐州。蔣介石集團急忙調整部署,抽調已進入魯中山區的邱清泉第五軍等7個整編師(軍)分路西援,留下胡璉的第十一師等4個整編師在魯中山區固守要點。

  對於戰局的這一變化,華野領導人作出了不符合實際的判斷,把整個局勢的可以樂觀與當面情況的仍然嚴重混淆起來,認為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已被粉碎,留在魯中山區之敵軍勢必相繼西撤。因此,在作戰部署上也著重於截斷敵人退路。後來發現蔣軍並未撤退,再調整部署,轉移兵力攻擊敵人,又為大雨阻隔於沂河、彌河兩岸。而蔣軍則利用控制橋樑和渡口的有利條件,集結兵力于南麻、臨朐兩地,並且迅速構築起數以千計的子母堡工事。由於對當面敵情的嚴重性估計不足,對分兵以後出現的許多新變化也估計不足,為了配合劉鄧大軍作戰,急於打像過去那樣的大勝仗,因而發生輕敵急躁情緒,導致作戰指導上的失誤。

  7月中旬,華野前指作出新的作戰部署:指令陳、唐3個縱隊迅速西進,圍攻濟寧、汶上,密切配合劉鄧大軍作戰;指令葉、陶兩個縱隊迅速攻克滕縣、鄒縣,然後轉兵北上,尋殲西援之敵;陳、粟、譚直接指揮的4個縱隊,則乘敵未全部後撤前,首先殲滅位於南麻的整編第十一師5個團,切斷整編第九師等蔣軍退路,然後與葉、陶兩個縱隊協力殲滅整編二十五師和整編第六十四師。

  這個作戰計劃,饒漱石、黎玉和陳毅、粟裕、譚震林聯名,於7月14日14時上報中央軍委,陳毅、粟裕、譚震林等於7月15日發出南字第21號作戰命令。7月18日,中央軍委複電,詢問14日電「所述作戰計劃是否已付諸實施,殲擊十一師結果如何」,指出:「整個山東局面之改變主要依靠你們這一計劃成功,造成繼續殲敵的有利條件。」

  可惜,這一作戰計劃未能如願以償。

  7月17日黃昏,南麻戰役按照預定計劃發起。陳毅、粟裕、譚震林率領華野司令部進駐南麻東北的三岔店,一起指揮這一戰役。

  戰役一打響,陳、粟、譚就發現敵情與原來的瞭解不符。整編第十一師師長胡璉接受張靈甫全軍覆沒的教訓,行動十分詭譎小心。6月29日佔據南麻地區以後,迅速在南麻周圍大小山頭和村莊構築起密密麻麻的子母堡2000多個,形成火力互相支援的地堡群,各個據點間用交通壕連接,外圍設有鐵絲網、鹿砦等障礙物,陣地前500米內的樹木、莊稼一律砍光,駐地村民一個不留地趕走。可是華野得到的情報卻是南麻敵軍構築工事未成。戰鬥過程中,華野部隊每攻克一個堡壘,都要付出傷亡數十人上百人的代價。加上時值雨季,連日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河水陡漲,部隊行動受阻,彈藥受潮失效,天候宜守而不利於攻,更增加了作戰困難。經過3日3夜惡戰,把整編第十一師壓縮到縱橫5公里的包圍圈內。華野有的部隊一天之內連續打破敵人十幾次反攻,打得英勇頑強。

  在戰鬥激烈進行的時候,粟裕親自到第一線指揮。他要作戰科副科長金冶立即組織一個精幹的觀察所,設置在南麻東北830高地上的山洞裡,洞口正對南麻方向。南麻是一塊四面環山的盆地。觀察所居高臨下,不借助望遠鏡也可看到戰場情況。

  7月19日,粟裕來到觀察所,觀察戰場情況。此時蔣軍飛機穿梭般轟炸掃射,攻擊華野部隊陣地。下午3時,華野部隊發起總攻,炮兵開始射擊,南麻頓時迷迷濛濛。粟裕手持電話,命令部隊積極動作,攻擊前進。可是,攻擊受阻,進展很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