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一〇 |
|
萊蕪戰役的勝利,一舉粉碎了蔣介石和陳滅全力策劃的「党國成敗在此一舉」的「魯南會戰」計劃,給極力推行全面內戰的國民黨反動派以嚴重打擊,加深了它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加劇了它內部的矛盾和爭吵。蔣介石指責陳誠指揮失當。陳誠埋怨蔣介石干涉過多。蔣介石氣急敗壞地飛到濟南,大罵王耀武失職、李仙洲無能。王耀武有口難辯,哀歎:「萊蕪戰役,損失慘重,百年教訓,刻骨銘心!」不久,蔣介石又下令撤消徐州、鄭州兩個綏靖公署,組成「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以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坐鎮徐州,統一指揮徐州,鄭州兩綏靖公署所屬部隊。粟裕對此評論說:「薛岳用兵尚屬機敏果斷,而顧祝同則歷來是我軍手下的敗將,這無異以庸才代替幹才。在高級軍事指揮人員的更迭上,正象徵著國民黨的日暮途窮,最後必然會走向崩潰。」(《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04頁。) 萊蕪戰役的戰略指導和戰役指揮,在敵我雙方都引起了強烈反響。 蔣介石和他的手下將領無可奈何地承認,華東野戰軍的決策和指揮令他們「寒心」。蔣介石說:「現在匪軍往往用佯動突擊來欺騙我們國軍,使我們不能捉摸他主力的所在」。「萊蕪和吐絲口一帶作戰的失敗,匪軍能集中兵力,攻擊我們的弱點,消滅我們的大軍」,「可以說是(國軍)最可恥的失敗」。萊蕪戰役中被俘的國民黨軍將領說:華東野戰軍「作戰指導方針正確」,「指揮卓越,捕捉戰機迅速」,為了「確保主動,不以一城一地之得失而稍受牽制,集中優勢兵力,遂行各個擊破,從而主宰了戰局」。 延安總部發言人發表評論,「盛讚華東人民解放軍全體將士及其領導者陳毅、粟裕兩將軍」,指出萊蕪戰役取得的空前大捷「已徹底粉碎國民黨最高當局企圖在山東會戰中殲滅我軍主力的計劃,並使國民黨軍遭受空前未有的嚴重打擊,因而必然引起對於國民黨軍是最嚴重的後果」。陳毅對記者發表談話,認為萊蕪戰役的空前大勝,「證明了我軍副司令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記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陳毅年譜》上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489頁。)華野廣大指戰員聯繫解放戰爭以來的親身體驗,充滿信心地說:「再難打的仗,有502指揮,勝利就有把握。」 在萊蕪戰役的實踐中,粟裕不僅再次表現了卓越的謀略思想和巧妙的指揮藝術,而且再次表現了善於總結實踐經驗的理論創造作風,對萊蕪戰役的經驗迅速作出了科學的概括。 在戰後召開的華野高級下部會議上,粟裕作《萊蕪戰役初步總結》。他不用講稿,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著重從謀略思想和指揮藝術上總結了萊蕪戰役的經驗教訓。他指出,「在一次戰役中,僅以六十三個小時就俘虜四萬多敵人,加上被我斃傷的,共殲敵六萬人左右,我僅傷亡六千餘人,這在中國戰史上是少有的」。萊蕪戰役的勝利,在政治上軍事上都給予國民黨反動派以沉重打擊,加深了敵人的政治和經濟危機,使敵人在戰略上陷入被動地位。「在戰略上我們爭取了主動權,我們已開始能夠調動敵人,使敵人聽從我們的指揮了」。「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了毛主席戰略指導的正確」。「在軍長和華東局的領導下,毫不留戀地放棄臨沂,北上殲敵,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他還指出,「這次戰役值得今後學習的是,製造了敵人的錯誤,錯亂了敵人的部署,並掌握與利用了敵人內部的矛盾,爭取了我們的勝利」。同時指出,「我們對敵情的瞭解還不夠,特別是對王耀武的指揮特性瞭解很差。如果我們瞭解到王的性格大膽果斷,能命令其部隊一天一晚後撤數百里,那我們即可大膽地將部隊插到濟南附近。這樣,敵十二軍(其當時部署于膠濟路張店,明水一線)也就無法逃跑了。這說明我們不僅要瞭解敵人的番號,兵力、裝備,戰鬥力及部署等,還應瞭解敵指揮官之性格特點。如對方是多疑的,我可多設疑兵;如對方是猛將,我們則來一套軟的」。 粟裕說,這次戰役的重要收穫之一,是進一步取得了大兵團打運動戰的經驗。在這次戰役中,「各兵團首長在山地作戰,通信聯絡困難及超越敵第一線作戰等條件下,能按照總的意圖,機動靈活、果敢堅決地完成了任務,也是這次勝利的重要原因」。他指出,「大兵團作戰,情況瞬息萬變,除非敵人實行總退卻,個別部隊決不能改變整個部署的決心。第一次敵情變化後,如果我們同意截敵後尾,則五萬多敵人就不易消滅。正因為我們沒有動,敵人就不再懷疑,否則王耀武即使接到陳減再向南進的命令,也不見得就會執行的」。又說,「大兵團作戰,各縱隊求繳獲之心不應過於迫切,而應局部服從全域,個別服從整體」。「在大兵團作戰中,往往有的部隊很吃力,但繳獲很少;有的部隊所付代價不高,但繳獲很多。因此,在評定戰績時,主要應視對整個戰役是誰起了決定作用」。 在關於以後作戰和建軍的意見中,粟裕強調指出,必須適應戰爭發展的需要,加速技術兵種的建設,培養掌握新式武器裝備的技術幹部,加強司令機關和參謀工作。他說:「根據戰爭發展趨勢,當敵人被殲滅到一定程度失卻進攻能力時,可能改取守勢,我將由內線作戰轉入外線作戰,由運動戰進至陣地攻擊。這就需要我們開展爆破運動,學習土工作業,加強炮兵、工兵的建設」。同時要「選擇培養和大批提拔有發展前途的新老幹部,學習各種武器的不同性能和結合使用的方法,研究對敵人新武器(如坦克、火焰噴射器等)的對策,以期在現有水平上提高一步;如仍停留在現階段上,將不能擔負起今後更重大的任務」。(《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10頁。) 在粟裕的具體指導下,華野特種兵縱隊和特科學校迅速組建起來,於3月8日在沂南縣蒼子坡正式成立。各個縱隊也組建了自己的炮兵營,並準備在條件具備時擴建為炮兵團。萊蕪戰役中繳獲的大量武器裝備,使這些技術兵種在裝備上得到充實和加強。 粟裕的《萊蕪戰役初步總結》是在3月8日作的,距離萊蕪戰役結束只有10多天。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就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而且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創造性、預見性,是他軍事理論的代表作之一。 三、打亂蔣介石的重點進攻部署,用「耍龍燈」的辦法創造戰機。 泰山腳下再殲蔣軍第七十二師。 萊蕪戰役和乘勝進行的膠濟線作戰剛剛結束,一場更大規模的較量隨即拉開序幕,敵我雙方統帥部展開了又一回合的謀略競賽。 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鑒於內線作戰更有利於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改變了要陳粟與劉鄧一起於5月轉入外線作戰的決定,指示華野「大約本年全部時間均可用於內線作戰」,賦予他們在以後10個月內殲敵40至50個旅的作戰任務。指出:「考慮行動應以便利殲敵為標準。不論什麼地方,只要能大量殲敵,即是對於敵人之威脅與對於友軍之配合,不必顧慮距離之遠近。轉入外線之時間現亦不必顧慮」。(《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頁。) 蔣介石集團總結了前一段作戰失利的教訓,也改變了原來的戰略方針,由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蔣介石說,國民黨軍隊「占地愈多,則兵力愈分,反而處處被匪軍牽制,成為被動」,「而匪軍卻時時可以集中兵力,採取主動,在我正面積極活動,將我們各個擊破」。因此,他決定採取「空心戰術」,在大後方只留下3個正規軍,而將95%的主力部隊凋到前線,繼集結重兵進攻陝北解放區並攻佔延安之後,進而集結重兵對山東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蔣介石認為,「目前山東是匪我兩軍的主戰場」,「匪軍的主力集中在山東,同時山東地當衝要,交通便利,有海口運輸。我們如能消滅山東戰區的主力,則其他戰場就容易肅清了」。蔣介石這個如意算盤,被稱為「黃河戰略」。 從3月中旬開始,蔣介石開始實施他的「黃河戰略」。3月13日,發起對陝北解放區的進攻。3月15日,下令「堵黃複故」,堵塞花園口決堤口門,迫使黃河改流豫魯兩省故道,企圖切斷華東解放區與晉冀魯豫解放區的聯繫。緊接著發動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蔣介石集團對山東的重點進攻,有幾個顯著特點:一是兵力特多,共有24個整編師(軍)60個旅(師)45.5萬人,占其進攻解放區總兵力的27%,占其重點進攻總兵力的66%;二是強敵雲集,「五大主力」在關內的3個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整編第十一師和第五軍,全部使用于山東戰場;三是改變戰法,採取「密集靠攏,加強維繫,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方針,進一步加強兵力密度,成縱深梯次部署,作弧形一線式推進,企圖擺脫被各個擊破的命運,而陷解放軍於戰略戰役上的被動不利地位;四是直接指揮,蔣介石坐鎮南京統籌決策,陸軍總司令顧祝同進駐徐州統一指揮,而由蔣介石的愛將湯恩伯擔任主攻。蔣介石把最大的賭注押在山東,企圖孤注一擲,改變全國戰局。 蔣介石和他的手下將領又一次錯誤地估計形勢,其勢洶洶,志在必得。蔣介石揚言:「陳毅兩戰之後,元氣大傷,鑽進沂蒙山,以山大王戰術與我周旋。我們就在沂蒙山區把他一掃而光!」後來的事實證明,等待他們的是陳粟大軍一記又一記鐵拳,被一掃而光的是他們的「王牌軍」第七十四師。 不過,陳、粟並不急於動手。他們的對策是:持重待機,調動敵人,創造戰機,大量殲敵。 從2月底到3月初,陳,粟率領華野指揮機關和5個縱隊集結於淄博地區和膠濟路沿線,決定利用戰役間隙進行為期半個月的休整,召開華野前委擴大會議以及參謀工作、政治工作、後勤工作會議,學習中共中央關於時局和任務的指示,總結萊蕪戰役經驗,策劃和準備即將進行的大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