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〇九


  陳毅笑著說:「當年諸葛亮大擺空城計,身邊只有兩個老兵、一個琴童,迷惑了擁有重兵的司馬懿。你現在有3個團的兵力,還不能同敵人周旋一番嗎?你這個阻擊戰打得越好,越有利於我們大部隊調整部署。詳細情況,請粟司令給你談吧。」

  粟裕把封振武帶到地圖前,具體介紹了敵我雙方情況和我軍作戰部署,然後說:「這次給你的任務很艱巨,但也有很多有利條件,爭取抗擊5天到7天不成問題。首先,敵人這個部隊同它的上級有矛盾,對進犯蒙陰不甚積極,正處在進退兩難之際。另外,你們可以打出主力部隊的番號,虛張聲勢,迷惑他們。陳軍長不是叫你們唱空城計嗎?就是要造成敵人的錯覺。古時候不是有個孫臏戰龐涓的故事嗎?孫臏用每天減灶的辦法誘使龐涓上當。你這次不妨來一個增灶法,使敵人摸不清我軍的虛實。」

  聽了粟裕這番明確具體的分析、指點,封振武茅塞頓開,信心倍增。他按計而行,「增灶示強」,打出3個主力部隊的番號,機動靈活地同敵人周旋。在每一個宿營地,特地多搭一些草鋪,多砌一些鍋灶,轉移時一個不拆。敵人不知我軍虛實,行動猶豫遲緩。經過一個星期的戰鬥,把敵人阻擋在蒙陰以北30裡的地方,圓滿完成了任務。

  南線主力部隊,按照陳、粟的行軍命令,分3路向北急進,不顧山高路險,冒著雨雪風寒,每天從「日落村」出發,到「天亮莊」宿營。與部隊並肩前進的,還有幾十萬支前民工。從臨沂到蒙陰150公里的地區內,白天寧靜,夜晚沸騰:山上山下,人歡馬叫;村前屯後,熙熙攘攘;大小道路,車輪滾滾;千軍萬馬,浩浩蕩蕩。

  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必成和政委江渭清並馬而行,看到這一幅人民戰爭的壯麗畫卷,興奮地議論:「陳粟會合,相得益彰,揮軍自如,連戰皆捷。這次揮師北上,兵力之強大,氣勢之雄偉,前所未有。看來李仙洲集團是難逃被殲的命運了。」

  2月15日,華東野戰軍主動放棄臨沂,同時下達圍殲北線之敵的作戰預令。

  國民黨軍隊占了臨沂一座空城,卻捏造了「殲滅共軍16個旅」的戰績,又從空軍偵察發現華野部隊向西北運動,在運河架橋。蔣介石的統帥部一陣狂歡,作出了華野「全面退卻」,「已無力與國軍決戰,欲與劉鄧部會合」的錯誤判斷。陳誠大吹大擂:「魯南決戰空前大勝」,「山東之大局指日可定」。

  然而,國民黨軍將領並非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坐鎮濟南的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得知華野主力向北運動,南線蔣軍未經激烈戰鬥就佔領臨沂,判斷華野可能改變作戰方向,有包圍李仙洲集團的企圖,就自行命令李仙洲全線後撤,同時打電報給陳誠要求「准予機動作戰」。

  陳誠和蔣介石先後回電和寫信,堅持認為「共軍主力已被擊潰,有過黃河避戰企圖」,「已敗之師,無足顧慮」,嚴令王耀武重新佔領萊蕪、新泰,「恢復先前態勢」,借機實行南北夾擊,殲滅華野主力于沂蒙山區,警告他不得擅自撤退,「切勿失此良機」。

  王耀武無奈,只好命令第四十六軍重占新泰,第七十三軍軍部率1個師折返顏莊。不過還是打了折扣,命令其餘部隊原地不動。後來,王耀武查明華野主力確有北上攻殲新泰、萊蕪蔣軍的企圖,就不顧蔣介石、陳誠一再嚴令南進,而急令新泰,顏莊部隊星夜北撤。

  蔣介石、陳誠與王耀武對華野行動意圖判斷不同,在作戰指導上發生分歧,因而引起北線敵情的多次變化,李仙洲集團六七萬人忽而北縮,忽而南伸,調動頻繁,較大的部署變動就有4次。

  「用兵之法,要在應變」。

  粟裕密切注視敵軍動向,敵變我變,因勢利導,適時調整作戰部署。但是變中有不變,鑒於北線敵軍態勢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而始終堅持原定的圍殲李仙洲集團的作戰決心,並且加速實行戰役合圍部署。在作戰指導上堅持變與不變的辯證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北線蔣軍突然後撤,是華野撤出臨沂後北線敵情的第一次變化,也是最大的一次變化。當時許多指揮員擔心抓不住敵人,有的縱隊指揮員建議提前出擊,認為這樣即使不能抓住全部敵人,也可以切掉敵軍的「尾巴」。

  粟裕對這一建議進行了審慎的研究,認為我主力部隊尚未全部到達預定集結位置,還不能達成合圍,倉促發起戰役,無取勝把握,並且可能將敵人趕跑。相反,如果繼續隱蔽集結主力,不過早驚動敵人,就可能使敵人一時難以判明我軍企圖,因而舉棋不定。即使敵人不再南來,我待主力到齊後再突然發起攻擊,至少還可以在膠濟路抓住敵人。因此,他堅持原定決心,沒有採納提前出擊的建議,而督促各部加速隱蔽開進,儘快完成對敵人的合圍。戰後,粟裕說,幸虧沒有同意提前出擊的意見,否則部隊一伸出去,這5萬多敵人就很難消滅了。

  王耀武執行南京統帥部的命令,要第四十六軍重新南下佔領新泰,第七十三軍軍部率一九三師折返顏莊。這是敵情的第二次變化。粟裕認為,敵軍猶豫徘徊,重新南下,證明我軍作戰企圖尚未暴露。因此,只是針對敵軍南下的新態勢適當調整了具體作戰部署,而仍然堅持殲滅李仙洲集團於萊蕪地區的作戰決心。

  王耀武發現華野主力在萊蕪地區集結,判斷華野有攻殲新泰、萊蕪蔣軍的企圖,再次下令已進至新泰、顏莊的四十六軍和七十三軍星夜北撤萊蕪,並令駐紮於膠濟線張店的七十三軍七十七師經博山南下歸建。這是北線敵情的第三次變化。根據這個變化,粟裕決定於2月20日發起戰鬥,首先以伏擊手段殲滅七十七師于博山地區,然後攻殲集結於萊蕪、顏莊地區的蔣軍主力。

  蔣軍七十七師行動迅速,在華野預定發起戰鬥之前就進人華野伏擊地域,華野部隊提前兩小時發起攻擊。王耀武和李仙洲因此獲得調整部署時間,急令在顏莊的四十六軍撤到萊蕪與七十三軍會合。北線敵情發生第四次變化。粟裕當機立斷,指揮部隊儘快殲滅七十七師,迅速完成對萊蕪地區蔣軍的合圍。

  2月21日,華野八縱、九縱全殲蔣軍七十七師,首戰告捷。一縱攻克萊蕪城以西以南諸村落,擊退與華野爭奪萊蕪城北各要點之敵。六縱突人萊蕪城北吐絲口鎮,殲滅由青石橋南援之敵。至此,華野部隊已全部展開,在萊蕪地區形成了兵力對比上的絕對優勢,基本上完成了對李仙洲集團的戰役合圍。

  王耀武明知中計,但無可奈何,只好孤注一擲,要李仙洲冒險突圍。王耀武特派他的副參謀長羅辛理去南京,當面向蔣介石報告突圍計劃。蔣介石計窮智竭,只好批准王耀武的計劃。

  此時,粟裕把他的注意重心集中在如何達成對李仙洲集團的全殲上,在作戰指導上辯證地處理網開一面與四面包圍的關係。

  當時,李仙洲的總部和七十三、四十六兩個軍麇集萊蕪城內。粟裕認為,讓敵人撤出萊蕪城,在運動中予以殲滅,對我軍更為有利。為此,他首先採取圍三闕一,網開一面的戰法,令城北正面阻擊部隊略向後縮,調虎離山,縱敵出城。萊蕪城內敵軍大部撤出時,有的縱隊指揮員建議截擊敵人後尾部隊。粟裕沒有同意,而堅持待敵人完全撤離萊蕪以後再發起攻擊.他說,否則敵軍主力見勢不妙,縮回城內,將增加我殲敵困難。而在敵人全部撤出萊蕪城,進入我設伏陣地寸,他又採取四面包圍,收網捉魚的戰法,下令城北部隊儘快攻佔吐絲口鎮,堅決卡此敵軍北撤的咽喉要道;指令已攻佔萊蕪城的部隊積極向北進擊,防止敵人回竄;又令預伏於東西兩翼的突擊集團乘勢猛烈夾擊:國民黨第四十六軍軍長韓練成,在華東軍區秘密工作人員安排下,于李仙洲率部突圍的關鍵時刻,悄悄離開指揮崗位,使蔣軍更加慌亂。到2月23日中午,5萬多蔣軍被團團包圍在東西三四公里、南北十一二公里的袋形陣地裡,北進不能,南退不得,東沖西突,指揮失靈,亂作一團。到下午5時,李仙洲集團大部被殲滅:乘隙逃出的第七十三軍軍長韓浚及其殘部5000多人,也被華野部隊截擊全殲。

  萊蕪戰役至此勝利結束。這一仗打得幹淨利落,只用3天時間就大獲全勝,華東野戰軍以傷亡8000多人的代價,消滅國民黨1個綏靖區的敵指揮所,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生俘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官李仙洲、第七十三軍中將軍長韓浚和少將17名,擊斃少將師長、副師長2名。然後乘勝擴張戰果,幾天之內就控制膠濟線250公里,解放縣城13座和重鎮幾十個,使魯中,渤海、膠東,濱海4個解放區連成一片,大大改善了華東野戰軍的戰略態勢,華東戰場的形勢從此轉入一個新階段,

  萊蕪戰役的勝利,提前完成了中共中央給予的1個月至1個半月殲敵10個旅左右的作戰任務。奏捷之速,殲敵之多,代價之少,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華東戰場的空前記錄,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少見的奇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