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九七 |
|
9月12日,中共中央軍委又連發兩電給陳毅、宋時輪,進一步明確指出:你們此次殲擊南下之敵,務期必勝,首先只打一個旅,以期速決盡殲,得手後再打一個旅,決不可同時打兩個旅。特別強調:「此戰關係大局,望集中全力以赴」。(《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33頁。) 粟裕接到中共中央軍委電令,立即收攏部隊,冒著酷暑大雨,晝夜兼程北上。9月13日,粟裕(譚震林已於10日由蘇中前線返回淮安)率領華中野戰軍指揮機關到達東台縣城以南的富安,在那裡發電報給陳毅和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報告:「五旅一部昨晚已由東臺北來,其餘正續進中。一、六師北來參戰當不成問題,祈放心。雖然他們對蘇中有些戀戀不捨,但會絕對服從整個戰爭利益的」。粟裕到達富安時已是半夜,沒有停留,立即乘汽車北上,第二天下午到達華中軍區駐地淮陰城東10余公里之馬廠王高村。 此時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已經攻佔泗陽,開始向淮陰進攻,與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第十三旅在泗陽、淮陰間激戰。淮安城內時聞炮聲隆隆,形勢異常緊張。 陳毅決定由譚震林組織指揮所,統一指揮第十三旅十八團、第五旅、第九縱隊及淮寶地方部隊,擔任保衛兩淮和淮寶地區的作戰任務;以山東野戰軍主力第二縱隊、第八師和第二十旅阻擊可能由眾興東犯之國民黨第七軍。同時指令譚震林:「為防萬一,請準備隨時能破毀淮陰北大橋」。 9月15日,兩淮保衛戰開始。 粟裕與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分析兩淮戰場敵我態勢,認為第七十四師已經進至淮陰西南的馬頭地區,我阻擊部隊的反突擊只能阻延敵軍前進,而不能殲滅該敵,改變戰局,兩淮仍然危險。同時,據守泗陽、眾興一帶的敵第七軍動向尚未判明。如僅以山野各部對付第七軍,「恐難解決戰鬥,且仍是一場惡戰,對今後繼續作戰不利」。因此,他們在9月15日和16日連發兩電給陳毅並報中共中央,建議山東野戰軍主力即移淮陰附近,首先集中全力殲滅整編第七十四師1個旅,然後再進行第二步作戰。 電報說:「我們始終認為,山野不宜守待七軍,而以轉移主力首先殲滅七十四軍為宜。其理由如下:甲,戰局不宜長期僵持,否則敵人深入馬頭,逼近兩淮,對我有重大威脅,於今後作戰不利。乙,初戰必須完全勝利,應以先打戰力較弱的七十四軍為宜,該軍彈藥消耗至盡。丙,目前單以山野與七軍作戰,恐難完全解決戰鬥,即或能順利解決,亦消耗較大,對今後續戰不利。丁,初戰選較弱敵人打,完全取勝利,對於鼓勵士氣,振奮人心,發動後勤及頓挫敵銳,均有極大作用。在一、六師未到前,單以五旅,皮旅及九縱,只能抵擋七十四軍前進,尚嫌單薄,但又不便抽兵協同山野對七軍作戰。如山野以一部鉗制七軍,則一、六師雖未到,我們亦可集中七個旅(山野四個旅及華中五旅、皮旅、九縱)對七十四軍作戰。此戰勝利,一、六師已可到齊。斯時即可集中兩個野戰軍西進或對七軍作戰,均可有把握打開局面。有上述理由,特再建議先集主力解決七十四軍」。 9月17日,第五旅到達淮陰。第六師先頭部隊到達淮安北郊的板閘墁。粟裕於當天拂曉由華中軍區駐地馬廠趕到淮陰指揮作戰。他和淮陰前指一天連發4電給陳毅,報告淮陰戰況,說明「此間局勢很壞」,建議和懇請山野主力南下參戰,「否則淮陰難保」。同時報告,「王營南北大橋均已架好,可二路縱隊通過。山野如南來,一部可在淮陰飛機場西北地區宿營,一部可在王營宿營」。 9月18日,陳毅先後發出3電給粟裕、譚震林。第一電說「為保衛淮陰,決以二縱全部六個團今(十八)星夜趕赴淮陰,協助守軍(皮旅、五旅、九縱)殲擊七十四師,以七、八師仍於漁溝、來安間阻擊桂頑」,要華中野戰軍「無論如何堅持兩天,韋(國清)到即分配出擊任務」。第二電說「桂頑三個團猛攻漁溝,我各部遂加入戰鬥」,「但仍盡可能一二個團今夜南下淮城」。第三電發出時已是18日18時,說「決派十九旅五十六團明曉趕到王營」。 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整編第二十八師4個旅,分作一、二梯隊,在空軍配合下,向淮陰城輪番發動猛烈進攻。華中野戰軍守軍以劣勢兵力英勇抗擊,17日一天就擊退敵人5次進攻,18日又擊退敵人3次進攻。粟裕得知陳毅決定第二縱隊全部來援,立即調整作戰部署,以一部分兵力轉入敵後,給第二縱隊援軍讓出陣地。他在發給中共中央和張鼎丞、鄧子恢、陳毅、宋時輪的電報中說:「淮陰危機,已屢祈救。念我六師一個旅今晨可到板閘墁,軍長已決四二九旅來援,因此我們明晚即可轉入反攻,首先殲敵人之一個旅,爾後再殲敵其餘部」。中共中央連夜複電,表示「甚好甚慰。望鼓勵士氣,完成殲敵任務」。 接到陳毅18日18時來電後,粟裕立即指派參謀張劍到淮陰以北迎接五十六團,並要他轉交一封親筆信。 團長、政委同志: 歡迎你們南來參戰。特派張劍參謀前往迎接。你們到淮陰後,找五旅聯絡,歸成鈞旅長、啟民政委統一指揮。預祝你們勝利。 粟裕 9月19日3時 張劍騎馬走過淮陰城北的鹽河,看到王營大橋已經修復,橋面鋪上了木板和柴草。他在王營以北接到五十六團,隨即把他們帶到淮陰城下。 此時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部隊已突進淮陰城關,由兩個連迅速擴大到一個團。譚震林趕赴淮安督促第六師先頭部隊北開,粟裕在淮陰城郊的洪福莊堅持指揮。考慮到淮陰守軍經過一周激戰,極其疲勞,而且華中野戰軍主力、山東野戰軍援軍均未趕到,再打下去要吃虧,決定主動撤離淮陰,到兩淮以東地區休整待機。 華中野戰軍守軍撤出淮陰以後,中共中央軍委於9月20日發出給陳毅、粟裕、譚震林並告張鼎丞、鄧子恢的電報,指示: 「我放棄淮陰後,各部主力撤至距敵較遠地區休整,以一部擾擊敵人,待一、六師到達之後,待敵分散有機可乘之時,各個殲滅敵人。依據蘇中經驗,敵分散佔領我區,利於我各個殲敵,人民亦可從戰爭中獲得鍛煉,唯軍事工業須遷往安全地點」。(《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35頁。) 為了避免有利於敵不利於我的決戰,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隨後撤出淮安。 兩淮保衛戰,使氣焰囂張的蔣軍整編第七十四師第一次嘗到華中野戰軍鐵拳的滋味。但是,兩淮是華中解放區首府。國民黨軍佔領兩淮,自然是大喜過望,一片歡呼。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連夜向蔣介石報功,說張靈甫「深體委座宏旨,指揮有方」,「出師三日,連下兩淮」,「粟裕主力死傷殆盡,爭相逃之天天」。蔣介石立即傳電全軍:「張靈甫不愧為模範軍指揮官,李延年果不負党國厚望。兩淮既克,平定蘇皖不遠,希再接再厲,迅速擴大戰果,謹備勳章重賞以待」。在慶功會上,李延年手捧蔣介石的嘉獎令,大吹大擂:「國軍像整編七十四師這樣的部隊不要多,只須10個,就安邦定國了!」 然而蔣軍官兵中也有頭腦冷靜的人。據說當時蔣軍中流傳著這樣一則趣聞:蔣軍七十四師猛攻淮陰,死傷慘重,陣亡團長2名、營長6名,本擬調回南京休整,但蔣介石突然來了一個電報,對該師進佔兩淮「備極嘉獎」。師長張靈甫為此沖昏了頭腦,拍著胸膛說:「拿下漣水再說!」10月19日該師向漣水猛撲。結果,漣水沒有拿下,七十四師6000余官兵卻在漣水城下找到了他們的歸宿。因此有人說,蔣介石的嘉獎令是張靈甫的催命符。 放棄兩淮終竟是一件大事,在華中黨政軍民中引起了種種議論,有人認為應當像「保衛馬德裡」那樣堅守兩淮,有人認為撤出兩淮是打了敗仗。 9月25日,粟裕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指出:「我軍的撤出兩淮,絕對不是我們軍事上的失敗,而是對蔣軍大規模殲滅戰的開始。眾所周知,我們所進行的運動戰,勝敗不決定於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決定於有生力量的消長。如果我們的有生力量沒有損失,則某些城市的暫時放棄,正可以分散敵人的兵力而造成有利於消滅敵人的條件。」(《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280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