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九六


  5天以後,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整編第二十八師進至宿遷、睢寧一線,第七軍的兩個師則進至泗陽以北的洋河、淩河一帶,即將與集結在泗陽地區的山東野戰軍主力當面對峙。9月4日,陳毅和宋時輪提出了山東野戰軍行動的3個方案,上報中央軍委,並告華中分局。

  陳、宋提出的3個方案是:

  「第一案,北移沭陽,迎擊東進之七十四、六十九師,可保持魯南聯繫,但只能留九縱守泗陽、眾興,力量是不夠的;第二案,就地出擊洋河,估計要打桂系兩個師,必拼消耗,不合算;第三案,留現地待機,桂系來攻,可予以殲擊,桂系不來,則待蔣軍分路東進後,北打蔣軍為有利」。

  從9月5日到7日,華中分局和華中野戰軍負責人鄧子恢、張鼎丞、粟裕、譚震林連發4電給陳毅、宋時輪並報中央軍委,建議山東野戰軍主力留在淮陰、泗陽地區集中兵力打仗。

  粟裕和譚震林在電報中判斷:「敵占宿遷、洋河之線,有進犯兩淮之極大可能,來直搗我華中之心臟,與截斷華中與山東之聯繫」。而「山野目前之佈置似乎尚讓敵過運河以東再與敵決戰,如決戰順利兩淮當無問題,否則華中局勢將受極大影響」。因此,「請求山野必須在淮泗地區打幾個仗以挫敵銳。否則兩淮不保。如兩淮失掉,不僅政治影響不佳,且直接影響南線作戰甚大。斯時,揚泰敵軍有再攻邵伯、高郵的可能,在淮南敵人亦有過南山河及寶應向淮寶進攻可能。如是我運河線三面受敵,尤其影響戰爭動員與供應(目前因淮南、淮北被占,使蘇中部隊炮彈、榴彈極感缺乏)。如此對山野大軍作戰固不利,對蘇中兵團亦將受很大影響」。粟裕和譚震林提出,「如山野必須離開淮泗而向北轉移攻勢,則請求將二縱(四、九旅)留下。我們當于攻佔海安後,暫時放棄蘇中之較有利局面,而轉移主力于淮泗」。

  這是粟裕、譚震林第一次主動提出,華中野戰軍主力的作戰方向由西進改為北上。

  9月7日,陳毅到淮安華中分局,與張鼎丞、鄧子恢商談淮北戰局和作戰部署。同一天,他們收到了中共中央9月6日發出的給陳毅並告山東、華中領導人的電報。電報說:「請你考慮調第八師即回魯南,暫時受葉飛指揮,協同一縱及兩個地方旅組成魯南前線,我們準備派徐向前同志來魯負魯南前線指揮之責。你率二、七師及九縱組成淮海前線,準備敵截斷隴海時,亦有一個時期留在淮海區域。如此則膠濟、魯南、淮海、蘇中4個前線均有適當兵力與指揮人員,而你則負統籌各個前線之責,並直接指揮淮海。這樣是否妥當,或有其他方案,望考慮見複。」這個電報表明,中共中央正在考慮改變華東現有指揮體制,而要陳毅留在淮海地區指揮作戰。

  經過商談,陳毅與張鼎丞、鄧子恢取得一致意見,認為「集中兵力在淮北大有開展機會」,「全國戰局均需要在淮北打幾個勝仗」,目前秋高水落,敵情及氣候、地利開始發生有利於我的變化,「九、十兩月在淮北集中兵力正好作戰,可望改變戰局」。因此,建議第八師暫不北調。9月7日,陳毅和鄧子恢、張鼎丞向中央報告了會商結果。

  9月7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取得定陶戰役的重大勝利。中央軍委於9月8日電複陳毅、鄧子恢、張鼎丞:「我劉、鄧已大勝,對你們必有幫助。同意八師暫不北調,俟秋高水落,集中兵力在淮海殲敵,並與粟、譚南北配合,鞏固兩淮,開展局面。」(《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31頁。)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和敵軍南北夾攻兩淮的嚴重局勢,粟裕和譚震林於9月8日發出兩電:一報中共中央並陳毅、宋時輪、張鼎丞、鄧子恢,再次提出「蘇中主力決心放棄圍攻海安,求得十天左右之休整,逐漸轉回泗陽地區,求得給桂頑以打擊,穩定華中局勢」;一報陳毅、宋時輪並中共中央、張鼎丞、鄧子恢,認為「軍長將主力轉至沭宿間阻頑東進之方案,在實質上將使敵人迅速佔領兩淮及運河線,變成放棄華中而使山野主力被迫撤回山東。如此,蘇中主力勢必造成我軍因無後方補給,在強敵三面包圍下沒法北撤,只有渡長江南進」。提出:「如軍長仍堅欲北開,則我們堅決要求調二縱全部留下由韋國清統一指揮,鉗制敵人,俟蘇中主力北轉,以求阻擊南下之敵。否則華中局勢變化,責任難負」。

  9月9日,中央軍委電複粟、譚9月8日兩電:「同意放棄[攻取]海安,休整十天,準備向北機動」。」(《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31頁。)這是中央軍委對華中野戰軍主力作戰方向的一次重要調整,即由向西進軍改為向北機動。至於何時向北機動以及要不要攻取海安,隨著戰局的發展,經過了幾次變動。

  第一次變動在9月9日和10日,由放棄攻取海安改為繼續攻取海安。粟裕、譚震林考慮到定陶戰役大勝的有利形勢,同時收到陳毅和宋時輪表示決心殲擊宿遷東進之敵,「保證可以改變戰局」,並要「粟、譚部隊仍以打下海安,爭取休整,相機轉移為最好」的電報,於是下決心攻佔海安。粟裕的電報說:「原以淮北戰局尚未開展,兩淮告急,故擬放棄[攻取]海安北上參戰。現劉鄧軍大捷,軍長率部亦準備出擊,淮北戰局開始好轉,兩淮危險大減。因此我們仍決定繼續攻佔海安,以爭取蘇中萬餘人之參軍補充」。海安得手後,休整一短時期,「再定北移或西攻」。9月10日,中共中央軍委複電指示:「如你們認為攻佔海安于大局有利,則可決心攻取海安」。

  第二次變化發生在9月10日和11日,由攻取海安改為放棄攻取海安,華中野戰軍主力休整待機。9月10日,粟裕所舉影響淮北戰局的兩個有利因素發生變化。定陶戰役的勝利,雖然已將整編第十一師及第五軍吸引向定陶、曹縣地區,但是並未改變敵人向華中增調兵力以求「迅速結束蘇北戰事」的戰略部署。陳毅與山東野戰軍務師會商的結果,「均不主張在泗陽作固守防禦,故採取由北轉西的進攻方針」,山東野戰軍主力北移六塘河以北,準備「由宿北繞道攻古邳、雙溝、睢寧等地」,而在敵人南進之兩淮方向只留第九縱隊守備泗陽。

  同時又得到情報,湯恩伯將接替李默庵負責南線指揮,準備于10月初發起第二期進攻。粟裕認為,「此種可能性極大」,而且「估計敵人不增援則已,如欲增援則必有強大部隊和整個行動」,「其第二期進攻兵力可能比第一期為多,唯進攻手段可能會比第一期更瘋狂、毒辣、謹慎」。「我即或攻佔海安而今後仍有失陷之極大可能」。「依作戰指導來說,恐在第二期作戰中尚須引誘敵人更深人一些(或在必要時再放棄一些地方),才更便於消滅敵人與粉碎其第二期進攻。因此,與其現在占海安則不如以攻海安之傷亡留作第二期作戰消耗,對整個戰局之長遠打算更為有利」。9月10日,粟裕將上述估計和對策報告中共中央軍委、陳毅並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建議放棄攻佔海安的計劃,第五旅北援淮北,第一、第六兩師集結于蘇中整補待機。

  9月11日1時,中共中央軍委電複粟裕、譚震林並告陳毅,對華中野戰軍主力行動方向提出兩個可供選擇的方案:「你們必須於數日內奪取海安,以便休整十天,於九月下旬採取新行動,事前破壞湯恩伯計劃;或放棄海安進攻揚泰線,得手後休整待機。究以何者為宜,望按實情處理」。此電表明,中央軍委對華中野戰軍主力的出擊方向,尚未最後確定。

  第三次變動發生在9月11日和12日,中央軍委指令「粟、譚率主力即開兩淮」。此時,淮北戰局急劇變化,國民黨集中第七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二十八師等3個軍南下,向兩淮進攻。粟裕於9月11日連發兩電給陳毅、宋時輪、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並報中共中央軍委,認為「敵既集中三個軍向泗陽進犯,九縱無論如何吃不消」。雖已令第五旅北開,但因天雨所阻,沿途為水網地帶,先頭部隊18日才能趕到淮安,第一、第六兩師最快25日集結兩淮。「因此,在一、六師未到前,建議山野主力當依靠泗陽正面阻擊部隊之翼側向敵作反突擊,殲敵一部,以挫敵銳。待一、六師到齊後,兩個野戰軍配合擊敵,效果較大。如山野單獨挺人敵後,恐難於短期轉變戰局,亦不易調轉向兩淮進攻之敵」。

  陳毅於9月11日午時和酉時連發兩電給中共中央軍委並告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稱已與張鼎丞、鄧子恢商定,「山野決心在淮泗間殲敵,以保衛兩淮,以改變戰局。部隊明晚即可部署就緒。分批殲敵兩旅到三旅是有把握的」。

  中共中央軍委也於9月11日連發兩電給陳毅、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第一電指示「粟譚率主力即開兩淮機動位置。到達後,如北面南下之敵已殲滅,則在兩淮休整待機,或配合二、七、八師全力打開淮海局面,或向南攻取揚泰線,或向淮南路東殲敵」。第二電指出,「敵六個旅南下,兩淮危急」。指令「粟率蘇中主力(一、六師)立即開兩淮,準備配合陳宋主力徹底殲滅該敵。但陳宋現應獨立作戰,務于粟、譚到達前殲滅南下之敵一至兩個旅,頓挫敵之前進,爭取時間,以待蘇中主力到達,協力殲敵全部」。(《毛澤東年譜》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33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