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八〇


  高郵,南臨揚州,北靠兩淮,是京杭大運河上的重鎮。日偽軍在這裡盤踞7年之久,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城內駐有日軍1個大隊和1個炮兵中隊共1100多人,偽軍第二方面軍孫良誠部兩個師6個團以及偽保安大隊、警察大隊等武裝共5000多人。日本宣佈投降後,蔣介石要他們「維持治安」、「收復失地」,拒絕向共軍繳械投降,並要已到達揚州國民黨第二十五軍準備北上「接收」邵伯、高郵。國民黨軍隊認為,「運河是道門,高郵是把鎖」,是進攻華中解放區的重要通道,揚言要「開鎖進門,長驅直入,直搗兩淮,置共軍於死地」。

  因此,高郵就成為南線作戰的首要目標。

  粟裕等人的建議很快得到批准。1945年12月5日,中央軍委複電指示:「同意江(3日)電奪取高郵,同時集結主力準備打援部署」(《新四軍·文獻(5)》,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第187頁。)。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粟裕立即制定作戰計劃,組織部隊投入緊張的戰前準備。決定集中華中野戰軍第六、第七、第八3個縱隊和蘇中軍區各地方團隊,首先攻克高郵、邵伯、泰州以及揚(州)(州)線各據點,殲滅由揚州北上增援的蔣軍,然後向揚州發展勝利;

  5天以後,中共中央軍委改變了原來的決定。12月10日,中共中央軍委給陳毅、張雲逸、饒漱石的電報指示:「據各方情報,蔣頑將集中力量打通津浦路」。「對你們的戰略要求,是消滅北上頑軍主力,阻止頑軍北上,如不能完全阻止頑軍北上,亦須大量消滅頑軍。望你們本此要求,根據當前情況準備一切。」同時指示:「粟裕部隊,前電同意他們去打高郵,爭取孫良誠反正,打擊北進之二十五軍,但也請你們考慮是否適宜,是否須要粟裕部隊到津浦南段行動,配合你們,請你們決定,電告粟裕。」

  12月11日午時,陳毅和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其他領導人,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作出津浦路作戰部署,指令「粟(裕)(震林)率六、八、九縱迅集津浦南段,進行大的戰略破擊,力求一舉即能控制百里至二百里的鐵道,並相機求得能殲滅北上頑一至二個師」;「華中應以張藩縱、管(文蔚)(炳雲)縱之力量包圍高郵。應一面包圍,一面爭取孫良誠迅速反正,並部署打擊二十五軍之出援。六、八兩縱不宜用在高郵方向而應專力應付津浦」。中共中央軍委於12月12日複電指示:「同意真午(12月11日午時)電關於津浦路作戰部署,望即依照執行,並告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即令王(必成)(勇)縱隊執行津浦路作戰任務,不去高郵了」。

  此時陶勇的第八縱隊已經開進寶應以南,王必成的第六縱隊到達淮陰,張鼎丞和粟裕到達鄰近高郵的興化,一切準備就緒,預定於12月18日發起高郵邵伯戰役。同時,敵情也發生了新變化。國民黨軍隊正向徐州及津浦路徐蚌段集結重兵。佔據揚州的國民黨第二十五軍有在日偽軍掩護下進佔高郵的動向。國民黨第四十九軍也有從江陰渡江北進企圖。

  南線之戰一觸即發。戰機稍縱即逝。

  粟裕手捧電令,心急如焚。他認為,高郵之戰,勢在必打,遲早要打,遲打不如早打。速戰而勝,既利當前,又利長遠。若失戰機,後患無窮。當務之急,乃是火速實現戰役決策。想到這裡,下定決心,親自起草長達千言的電報,再次建議舉行高郵邵伯戰役和隴海路東段戰役。

  在這份電報裡,粟裕首先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戰略態勢,指出:「根據目前頑集重兵於徐州、宿縣、蚌埠及設立徐州行營的情況,判斷該頑將全力對付我山東及華中,其今後第一步行動之最大可能,除加強徐(州)(州)間鐵道之封鎖外,將利用淮北平原發揮其優勢兵器,以重兵由徐州東南沿睢寧、宿遷向兩淮前進,海州,淮南、運河線均為其輔助方向。如此,不僅華中將被分割與孤立,即華中對山東之配合亦將大減其效能」。同時,根據國民黨第二十五軍將由揚州北進接替日偽軍佔據高郵的動向判斷,「頑軍對高郵之控制,勢在必行,爾後沿運河線北上,對我華中分割之威脅甚大。果如此,蘇中部隊將受其牽制,張藩縱隊(按:即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亦將長期留置運河線上,無法機動」。粟裕認為,進行津浦路南段戰役,「如達目的,有調動徐宿蚌沿線頑軍對我之可能,對錯亂頑方部署及對山東我軍之配合均有利。但欲與頑軍決戰,以確保暫占之鐵道線,恐非我華中野戰軍三個縱隊所能勝任」。

  因此,粟裕建議首先舉行高郵邵伯戰役和隴海路東段戰役。他說:「為解除頑軍自高郵沿運河向北分割華中之威脅,建議仍按原計劃奪取高郵、邵伯(刻我各部已接近該線,當儘量爭取政治上解決)。如此舉成功,則今後張藩縱隊亦可離開蘇中,先去淮北作戰;更可使蘇中區的經濟財政保證對華中之主要供給,否則今後之作戰供應,亦將受極大影響」。同時「建議山東與華中部隊於一九四六年一月間組織一次大戰役,將徐海段鐵路徹底破壞並完全控制之。此舉有如下好處:使華中、山東連成一片,兩個野戰軍能有效配合;戰場擴大,尤其是控制了淮北平原,便於我大兵團機動,迫使頑軍在我山東與華中兩個根據地之間的起伏地及半河川地區作戰,便於我在運動中大量殲滅其主力。果如此又能獲得成功,則頑軍受挫後,勢將暫時退守徐州,以待重整旗鼓。斯時,我再以一部破襲徐蚌段及徐鄭段鐵道,使徐州孤立,於我更利」(《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235—236頁。)

  顯然,這是當時情況下一個符合戰略全域利益、符合華東戰場實際的戰略構想。

  新四軍軍部同意第七、第八兩個縱隊先打高郵、邵伯,而將第六縱隊留在淮海地區,待機協同山東野戰軍在津浦路作戰。

  這樣一來,用於高郵邵伯之戰的主力部隊三缺其一,在兵力對比上失去絕對優勢,而且對於是戰鬥力相當強的據有堅固防禦工事的日偽軍。此戰有無必勝把握?有的同志感到擔心,提請粟裕考慮:如果沒有十分把握,這一仗是不是緩一緩,等第六縱隊歸建後再打。

  粟裕權衡利弊得失,認為這是一個有把握打勝之仗。首先,我軍在政治上處於優勢地位,而日偽軍已是窮途末路,只要揭露日本已戰敗投降的真相,就可動搖其拒降頑抗的意志。其次,我軍在兵力對比仁佔據一比一略多的優勢,主力部隊具有大兵團作戰經驗。因此決定舉行高郵邵伯戰役的計劃不變。但是,由於我軍兵力並不占絕對優勢,敵人還可能得到揚泰線蔣軍的增援,為了保證戰役全勝,必須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抓住主要關節,提前拿下邵伯,控制運河走廊,保證攻打高郵的部隊有充分的時間。根據這個設想,他調整了作戰部署,縮小作戰規模,改變作戰步驟:第一階段,首先以第七縱隊和蘇中軍區的地方團隊攻打邵伯以及揚泰線上日偽據點,控制蔣軍北援的通道運河大堤,給主力部隊攻打高郵爭取充分的時間。在此階段,以第八縱隊肅清高郵外圍,完成對高郵城的四面合圍。第二階段,第八縱隊對高郵發起總攻,全殲守敵;第七縱隊及蘇中軍區各團堅決阻援,並相機殲擊揚泰線增援蔣軍。這是一個既果斷又謹慎的作戰部署。

  高郵邵伯之戰終於在1945年12月19日打響。粟裕率領精幹的指揮班子到達邵伯前線,把指揮所設在離邵伯鎮幾裡路的一個小村莊裡,就近指揮第七縱隊攻打邵伯。邵伯位於高郵、揚州之間。提前拿下邵伯,就可以為下一步作戰創造有利條件。第七縱隊一個團攻進邵伯,戰鬥尚在進行,粟裕就帶著參謀進入邵伯,直接指揮這個團圍攻負隅頑抗的日軍。他用「圍三闕一」的戰法,誘使日軍突圍。倉皇逃竄的日軍從粟裕的指揮所門前通過。粟裕帶領參謀和警衛戰士穩守門內,不動聲色,待日軍離開工事進入開闊地帶時,立即下令聚而殲之。第七縱隊攻克邵伯,殲滅日偽軍2000多人,其中日軍150多人。與此同時,華中野戰軍特務團和蘇中軍區部隊先後拔除揚泰線日偽據點16處,殲滅偽軍4000多人,為攻城打援準備了良好的戰場。

  邵伯戰鬥一結束,粟裕就組織部隊向高郵發起總攻。他和陶勇一起視察高郵地形,對總攻作具體部署。他說,我軍的主攻方向是北門和南門。總攻開始時,炮兵首先對東門內的日軍司令部實行集團射擊,牽制敵軍主力于東門,以利於我軍主攻方向作戰。西門緊挨公路、運河和高郵湖,地形不利於我而有利於敵,敵人可能認為我軍不會置重兵於此地。我們要利用敵人這種心理,盡力以偷襲方式,用雲梯爬上西城牆,接應北門作戰。他吩咐部隊:「切記力爭偷襲,準備強攻。偷襲不成,立即強攻,以收神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