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七八


  10月24日,中共中央批復華中局上報的華中分局和蘇皖軍區新的組織方案時,仍然堅持原來的決定,「同意以鄧(子恢)、譚(震林)、粟(裕)、張鼎丞、劉曉五人組織華中[分]局常委,以鄧為書記兼政委,粟為司令,張為副司令,譚為副書記兼副政委。組織華中軍區,粟、譚到前方工作,指揮野戰軍,鄧、張留後方工作」。

  10月27日,華中局發出關於華中分局和蘇皖軍區組成的通知,根據中共中央的批復,再次宣佈蘇皖軍區「以粟裕為司令,張鼎丞為副司令」。

  當天深夜,粟裕發出了請求改任副職的第二次建議電,重申15日電報的理由,最後懇切地說:「為慎重並更有利今後工作起見,特再電呈,請求中央以鼎丞為司令,職當盡力協助,以完成中央所給予之光榮任務。」

  粟裕一再提出由張鼎丞任司令、自己改任副職的建議,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謙虛,而是出於對革命全域利益的考慮,是他大公無私高尚品德的集中表現。

  中共中央收到並譯出粟裕的電報,已是10月28日7時30分,當天就進行了慎重的研究,最後決定採納粟裕的建議。10月29日,劉少奇為中共中央起草致華中局並告陳毅、黎玉的電報,認為粟裕的提議「是有理由的」,「中央同意以張鼎丞為華中軍區(不稱蘇皖軍區)司令,粟裕為副司令並兼華中野戰軍司令」(《新四軍·文獻(5)》,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第378頁。)

  當時,華中軍區的幹部來自四面八方,新四軍一師、四師的幹部較多,還有二師、三師、七師北上後留下的幹部。在組建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領導機關過程中,如何安排各方面的幹部,把領導班子配備好,是面臨的一大難題。由於粟裕堅持「搞五湖四海」的用人原則,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頭,這個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華中軍區領導機關是以第四師機關為基礎組建的。粟裕對原蘇浙軍區政治部主任鐘期光說,要確定一條原則:凡是一師和蘇浙軍區的幹部,原則上都擔任副職,正職由四師和其他各師幹部擔任。由我做起,由你做起。粟裕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鐘期光任華中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蘇浙軍區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原來的部長、科長,一般改任副部長、副科長。長期與粟裕在一起工作的鐘期光說,這是粟裕的一貫作風。過去幾次部隊整編、合編,他總是堅持以革命利益為重、以團結為重、以他人為重的原則,正確處理與兄弟部隊的關係,讓自己部隊的正職幹部改任副職,把正職讓給兄弟部隊的幹部。他瞭解自己的部屬,幹部也理解他的意圖,大家習以為常,沒有怨言。

  有一天,粟裕召集原蘇浙軍區的幹部開會。

  粟裕問到會幹部:「昨晚你們看了京劇團的慰問演出嗎?」

  「看了。」

  「演得怎麼樣啊?」

  幹部們議論紛紛,大家認為《斷橋》這齣戲演得不錯,有的說白娘子演得好,有的說許仙演得好,多數認為小青演得特別好。

  粟裕說:「我也認為小青演得最好。她雖然是配角,卻恰到好處地演出了劇本規定的角色,沒有喧賓奪主,沒有搶白娘子的戲,但留給觀眾的印象很深,演得人情人理,活潑可愛。如果沒有她的襯托,白素貞和許仙也不會演得那麼好。」

  粟裕滔滔不絕地講,幹部們悄悄議論:「粟司令不但會打仗,還會評戲。」有人迷惑不解:「他平時總是三句話不離本行,開口就講打仗,今天怎麼老是評戲?」

  「由此可見,不可小看配角!」粟裕提高聲音,把議論聲蓋住了。「我們部隊何嘗不是如此,要打好一個仗,軍長、師長、團長的正確指揮固然重要,各級副手的密切配合也不可小看。副手在各自的崗位上,同樣可以發揮他最大的作用。你們說,對不對啊?」

  「對!」幹部們齊聲回答。

  「你們願意不願意當配角呢?現在當正職的願不願退下來當副職啊?」粟裕用銳利的目光掃視著每一個人。

  幹部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粟裕鄭重地說:「告訴你們吧,中央決定成立華中軍區,我們要和兄弟部隊合編。為了顧全大局,搞好團結,我們決定在座的各位正職幹部一律改為副職,希望你們當好配角。大家有什麼意見?」

  「沒有!」幹部們想起粟裕一再請求讓出司令、改任副職的模範行動,從心底裡發出一片贊同聲。

  這叫做信而生威。其身正,不令而行。

  三、組建強有力的華中野戰軍。從大兵團作戰需要出發組訓部隊。

  華中軍區成立以後,粟裕便把注意力集中到組建華中野戰軍上。

  中共中央雖然決定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並且準備為爭取和平作必要的讓步,但是對於關係人民命運、革命前途的「槍桿子」是抓得很緊的。

  8月11日,《中央關於日本投降後我黨任務的決定》指出:「各地應將我軍大部迅速集中,脫離分散遊擊狀態,分甲乙丙三等組成團或旅或師,變成超地方性的正規兵團,集中行動,以便在解決敵偽時保證我軍取得勝利。解決敵偽後,主力應迅速集結整訓,提高戰鬥力,準備用於制止內戰方面」(《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頁。)

  10月12日,中共中央關於國共兩黨簽訂「雙十協定」發給黨內的指示,再次明確指出:「解放區軍隊一槍一彈均必須保持,這是確定不移的原則」。「過去中央指示各地擴大軍隊編整主力計劃,繼續執行不變」。(《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4—55頁。)

  10月18日,中共中央發出給華中局和新四軍的電報指示,華中、山東應組織兩個野戰軍。華中野戰軍「由粟裕、譚震林組織野戰司令部指揮之」。

  10月24日,中共中央在給陳毅、黎玉和華中局的電報中進一步強調指出:「華中可能為蔣介石最先向我進攻之地。如華中現有地區不能確切保障,不獨影響山東局勢,且對全國形勢及國共談判均極不利。故必須首先在華中組織一個強大的野戰軍。華中抽調到山東部隊,除黃克誠及葉飛三個旅以外,暫以五個至六個旅為限,不宜抽調太多」。

  11月1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發表《抗戰勝利三個月來的局勢和今後若干工作方針》的講話,指出:「我們組建的野戰軍,算上已經走的和部分正在走的有:聶榮臻第一野戰軍原定七萬人,現在不到七萬;賀龍三萬人,現在也不到三萬;劉伯承七萬;陳毅七萬;李先念三萬;粟裕五萬。關內這六大軍區,加上東北一個軍區(林彪二十萬),共七個大軍區。」(《毛澤東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73頁。)

  這些指示表明,中共中央決定實行由遊擊戰到正規戰的戰略轉變,並且把建設強大的野戰軍作為完成這個戰略轉變的重要條件。同時表明,中共中央把華中野戰軍的組建放在了相當重要的位置。

  對於實行這種軍事戰略轉變,粟裕是早有思想準備的,並且在天目山戰役中提前實現了。但是,在新組建的華中軍區實行這種轉變,卻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工作。

  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如何使主力部隊保持完整的建制和原有的戰鬥力。

  根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中共中央決定從華中抽調新四軍主力部隊到山東、東北。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原來提出的方案,除第三師是以完整建制調到東北以外,其餘都是部分抽調。這樣,無論是調到山東的部隊還是留在華中的部隊,大部分不是完整的建制。其中,原蘇浙軍區所屬部隊中,除第四縱隊和浙東縱隊外,還要抽調王必成的第一縱隊到山東,而將已經調到山東的第二師抽出第四旅調回華中。

  粟裕認為,這樣做,不利於部隊的建設和作戰,而應盡可能保留主力部隊的建制,以保持部隊的傳統作風和戰鬥力。他多次向華東局和華中分局建議,沒有得到同意。為了革命事業的利益,粟裕以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敢冒本位宗派主義之嫌」,直接向中共中央發電報提出自己的建議。

  中央:

  此次華中北調部隊,除三師保持整個建制外,其餘各主力師均系分別抽調。似此,不同建制之部隊今後須有較長時期方可打通思想,但對目前戰鬥之協同配合不利,特別華中分局領導下之部隊可能發生重大影響。此點雖曾向華中局及分局建議,未蒙採納。但職對此問題尚不能完全理解。因職以為各師地區既留有地方兵團,雖將當地主力師調走,對堅持似無大影響。因此,職意應盡可能不過分破壞建制較為有利。敢冒本位宗派主義之嫌,特電告中央,尚盼指示。

  粟裕
  酉感

  「酉感」即10月27日。此電是與他第二次建議張鼎丞任華中軍區司令員的電報同一天發出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