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七六 |
|
8月初,華中局決定:原蘇南、浙西兩個區黨委合併為蘇浙區黨委。9月1日,中共蘇浙區委正式成立,由粟裕、金明、吳仲超、葉飛、江渭清5人組成,粟裕任書記,金明任副書記。在此之前,粟裕一直作為華中局代表,統一領導蘇南、浙西、浙東三個區黨委的工作。 粟裕對蘇浙局勢充滿信心。一次,他同夫人楚青登山遠眺,思緒萬千,情不自禁出口詠道:「山發人深思,海令人遐想,朝霞鼓舞我迎戰現實,夕照啟發我思索未來。」 此時,抗日戰爭即將取得最後勝利的這抹「朝霞」,又在鼓舞著粟裕迎戰新的現實。 ※第十一章 戰和交織的歲月 一、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在中國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激烈搏鬥中, 開始譜寫他軍事生涯中大放異彩的新篇章。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進入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也是中國兩種命運兩個前途進行激烈搏鬥、中國社會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偉大時代。 歷史的步伐如此之快,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料,把戰後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尖銳地擺在中國人民面前。 正如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所預見的,在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以後,中國仍然存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鬥爭:「或者是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中國,就是說,光明的中國,中國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國;或者是另一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貧弱的中國,就是說,一個老中國」(《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26頁。)。 從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形勢急劇變化,矛盾錯綜複雜,外戰與內戰交替,和談與戰爭交織,整個中國處於由抗日民族戰爭過渡到國內革命戰爭的歷史轉折關頭。 當這個歷史轉折開始的時候,粟裕剛滿38周歲。按照中國的傳統說法,尚未到達「不惑之年」。然而,他已經以一個成熟的戰略家姿態闊步邁進新的歷史時期,開始譜寫他軍事生涯中大放異彩的新篇章。 1945年8月10日,日本乞求投降的消息傳到江南的時候,粟裕正在浙江省長興縣仰峰齊主持召開蘇浙軍區高級幹部會議,總結天目山戰役的經驗,研究如何完成中共中央給予的「破敵、收京(收復南京)、入滬(進入上海)」的戰略任務。 8月10日晚上,蘇浙軍區舉行文藝晚會,演出蘇聯著名話劇《前線》。粟裕和幹部們一起觀看。幕間休息時,有人遞給粟裕一份電報。粟裕急速看了一遍,興奮地站起來宣佈:「日本投降了!抗戰勝利了!」整個會場立即沸騰起來,大家歡呼跳躍,有的拋起軍帽,有的互相擁抱,熱烈慶祝八年浴血奮戰換來的偉大勝利。 粟裕以激動的心情與同志們共享勝利的歡樂,同時以冷靜的態度思考當前的形勢和所應採取的對策。 蘇浙軍區的高幹會議尚未結束,就接到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指出:「國民黨積極準備向我解放區收復失地,奪取抗日勝利的果實。這一爭奪戰,將是極猛烈的」。在此情況下,我黨任務分為兩階段:「目前階段,應集中主要力量迫使敵偽向我投降」,「猛力擴大解放區,佔領一切可能與必須佔領的大小城市與交通要道」;「將來階段,國民黨可能向我大舉進攻,我黨應準備凋動兵力,對付內戰」。特別指出,在江南等一部分地區,「第一階段之時間可能甚短,對此應有充分估計」(《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2頁。)。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於8月11日下令新四軍全軍實行總反攻,並經中央批准發動上海起義,命令蘇浙軍區部隊立即行動,控制京滬杭交通要道,佔領南京、上海、杭州3大城市,任命粟裕為南京特別市市長。 粟裕提議,會議提前結束。他說:會議再開下去對工作不利。要迅速行動起來,百倍努力去爭取抗日戰爭反攻的偉大勝利。 爭奪異常激烈,形勢瞬息萬變。京滬杭首當其衝,再次成為矛盾鬥爭焦點。蔣介石為了搶佔京滬杭等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在美國航空隊幫助下,趕運新六軍等精銳部隊到南京、上海,第三戰區的部隊也向京滬杭進軍,同時任命錢大鈞、馬超俊分任上海、南京市長。中共中央根據形勢的變化,改變了要新四軍「集中主力去佔領大城市和要點」的部署,指示華中局停止執行發動上海起義的決定,要求江南力量就現地向四周發展,奪取廣大鄉村及許多縣城,準備內戰戰場。後來又進一步指出,在江南「有堅持現地,擴展勝利,創建蘇浙皖邊縱橫數百里廣大根據地威震江南(江北軍亦如此)之極大可能」。中共中央要華中局將這個意圖轉達粟裕和葉飛,要他們「動員全黨全軍全民為此而奮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2頁。)。 粟裕堅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的戰略意圖。他認為,無論今後局勢如何發展,無論是為了奪取抗戰最後勝利還是準備對付內戰,解決日偽軍問題是最緊迫的任務,立即作出了作戰部署。8月19日,他在發給蘇浙軍區所屬各部隊、各分區並報新四軍軍部的電報中說:「中央與華中局指示我蘇浙部隊暫不作佔領京滬線各大城市之打算,改變方針,佔領我根據地周圍各縣城和市鎮,解決偽軍,收集物資,放手發動群眾,擴大武裝,準備應付內戰。根據上述方針,我們決定盡一切可能,盡一切力量,盡一切辦法,力求在半個月到一個月內,分別佔領溧陽、溧水、宜興、金壇、句容、郎溪、廣德、高淳、長興、吳興、安吉、武康、德清等縣城及我根據地內各市鎮,肅清日偽與殘頑,完成將我蘇南一、二分區及浙西打成一片之計劃」(《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230頁。)。按照這個部署,粟裕指揮蘇浙軍區所屬部隊,向浙東、浙西、皖南、蘇南的日偽軍展開猛烈進攻。旌旗所向,捷報頻傳。 8月13日至17日,攻克鎮海、慈溪、余姚3縣北部地區的偽據點30餘處,直抵寧波城下。 8月18日,解放浦東南匯縣城和李家橋等日偽據點,逼近上海市郊。 同一天,攻克浙江省的諸暨縣三江口和金華縣孝順等日偽據點,殲滅日偽軍1900多人。 8月19日,解放江蘇省的溧水、溧陽、金壇和浙江省的長興等縣城,俘虜偽軍2000多人。 8月23日,解放江蘇省的句容、浙江省的安吉縣城。 8月24日,攻克江蘇省的宜興縣城,全殲由宜興逃出的日軍1個大隊。 8月25日,解放安徽省的郎溪縣城。 8月28日,解放江蘇省的高淳和安徽省的廣德縣城。 到9月中旬,在北起京滬鐵路,南至安吉、孝豐,東起太湖,西至宣(城)蕪(湖)公路的廣大地區內,蘇浙軍區部隊先後收復縣城11座、重要集鎮100余處及廣大鄉村,蘇浙解放區總面積擴大到10.87萬平方公里,人口擴大到400余萬,完成了中共中央和華中局賦予的戰略任務。 這時,粟裕判斷,中共中央指出的第一階段即將結束,反內戰階段即將到來,及時地將注意力集中到未來的戰略行動上。他在8月24日向華中局的報告中說:「我們再三考慮,蘇南為南京外圍,在內戰條件下,四面受敵,地形不利,不能長期作為我軍之根據地,必須另建立新根據地」。「因此我們認為,現在一面應準備作堅持蘇南、浙西、浙東現有陣地之打算,一面應即作建立新根據地之打算」(《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231—232頁。)。 9月17日,中共中央作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決策,指示「新四軍江南主力部隊立即轉移到江北」。中央認為,長江以南各個根據地,都靠近敵占的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處在敵人四面包圍之中,有遭受敵人各個擊破的危險。我軍主力撤出江南,轉移江北,可以縮短戰線,集中兵力,接替華中、山東開進東北的部隊,有利於實現「奪取東北,鞏固華北、華中」的戰略目標。同時,在和平談判中,作為讓步條件提出,造成了良好的政治影響。毛澤東後來說,長江以南各個解放區,不讓也得讓,爭也爭不到,何不慷慨一點讓出來呢?算總帳,沒有蝕本,沒有吃虧,這個地方失了,那個地方得,失了一寸,得了一尺,還賺九寸。在不損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則下,容許作一些讓步,用這些讓步去換得全國人民需要的和平和民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