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七五


  頑軍被新四軍壓縮于孝豐東南之草明山、白水灣、港口的狹小山谷地區,狼奔豕突,拼死突圍。新四軍各路部隊咬緊牙關,在頑軍「肚子」裡大膽穿插分割,加速殲敵。

  23日,總攻開始了。粟裕一改夜間發起攻擊的常規為白天攻擊。粟裕稱這叫讓「敵人想不到」。頑敵完全沒有料到新四軍會在白天發起總攻,倉促應戰,亂了陣腳。粟裕指揮部隊利用白天觀察的便利,充分發揮迫擊炮、小炮的優勢,大量殺傷蝟集的頑敵,壯大聲威,壓倒敵人。經過兩晝夜激戰,頑軍突擊第一隊除留守臨安一個營外全部被殲滅,第七十九師、突擊第二隊大部被殲,殘頑奪路南逃。

  這次戰役共殲頑軍突擊第一隊少將司令胡旭旰、第五十二師副師長韓德考、第七十九師參謀長羅先覺等以下官兵6800余人,其中俘虜近3000人,繳獲各種炮17門,輕重機槍130餘挺,長短槍千余支。

  頑軍絕沒有想到他們精心策劃、周密部署並佔有絕對優勢兵力的第三次進攻就這樣快的以慘敗告終。突擊總隊是中央軍的精銳,裝備一流,訓練有素,官兵臂上都佩帶有「奇兵」二字的袖章。戰後,有個被俘的突擊總隊軍官怎麼也弄不懂他們這樣的「奇兵」,是如何稀裡糊塗被吃掉的,嘴裡不停地嘮叨:「你們是怎麼打的?是誰指揮的?」過了10多天,粟裕與鐘期光一起到戰俘集訓班給被俘軍官作報告。他們見到了指揮這場戰役的蘇浙軍區新四軍最高指揮官——粟裕。粟裕手中沒有講稿,從容不迫,侃侃而談,縱論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形勢,揭露國民黨當局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反人民,闡述天目山戰役新四軍完全是被迫自衛,責任不在新四軍,等等。被俘的軍官對粟裕的報告報以熱烈的掌聲。會後戰俘們討論粟裕的報告,對粟裕讚不絕口。有的說他智慧過人,有的說他有儒將風度,有的說他用兵如神,都說:「這次見到粟司令真是三生有幸!」

  在這樣短的時間內以這樣好的方式粉碎國民黨第三戰區發動的第三次大規模進攻,從而一舉爭得共產黨、新四軍在蘇浙地區的主動地位,也出乎新四軍軍部的意料。戰事極為緊張,粟裕機斷專行,於6月19日抓住戰機果斷發起戰役後,一直沒有空隙向軍部及時報告。22日,華中局以為蘇浙部隊已進入敵後,還就在江浙敵後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工作問題致電粟裕。但這時反頑戰役正進入第二階段,圍殲東路之頑戰鬥方酣,粟裕全身心專注于作戰指揮,顧不上將當面情況報告軍部。直到戰役勝利結束後,粟裕才得抽空與葉飛一起將頑軍第三次進攻部署、動員兵力情況和戰役結果報告軍部。軍部於28日轉報中共中央。新四軍軍部這時對蘇浙軍區部隊的處境才松了一口氣。中共中央對蘇浙局勢的擔心也放下來了。

  29日,華中局致電粟裕等指出:「此次主動退出天目山,誘頑深入而齊殲的模範經驗,值得深刻研究和發揚。」

  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來電盛讚蘇浙部隊打得好。

  此時,粟裕和蘇浙軍區領導對是否要重占天目山進行著反復思考。頑軍慘敗,退出臨安及孝豐全境,在天目山的部隊電已大部後撤,僅留少數扼守要隘,並有逃竄模樣。蘇浙軍區部隊如乘勢挺進,天目山唾手可得;如任其喘息休整,構成深溝高壘,那時再行攻佔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華中局也同意他們派一兩個團回占天目山,掩護主力休整與開展敵後之敵後工作。但粟裕沒有馬上行動,他再三研究國內外大局,仔細慎重考慮,結合中共中央和華中局一系列指示,認為:國際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德國法西斯投降了,日寇也敗在旦夕,國內局勢處在重大變動中。從當面局部看,固然以迅速重占天目山為有利,但從整個國際國內形勢看,則以不占為宜。

  6月29日,粟裕將自己審慎考慮後的意見上報華中局,認為不需再進佔天目山。他列舉重占天日山有三點不利:1.我主力大部仍將與頑主力對峙,無法安心休整,而自新登作戰至孝豐作戰,已連續戰鬥一個月,部隊極度疲勞,傷亡甚大,極需好好休整。2.主力大部如仍控制天目山地區,糧食供應甚難,勢將大部由蘇南供給,如此蘇南又將陷於供應戰爭之苦境,無法以全力進行深入鞏固工作與發動秋收群眾運動,打下深厚工作基礎。3.將影響以大力進行敵後之敵後工作。

  粟裕強調:戰鬥應迅速結束,以便適時爭取時間休整部隊,深入蘇南工作及開展敵後之敵後工作。為此目的,粟裕在軍事上作了精心部署:1.第一縱隊全部回蘇南就糧與休整。2.第三縱隊以一個團固守孝豐(構築堅固據點),以兩個團向宣當蕪地區活動,開闢該地區之敵後工作及打通皖南聯繫。3.第四縱隊以一個團(十一支隊)仍開回浙東,即撥歸浙東建制,以便在浙東組成:個團之主力;另以一,個團(十二支隊)在莫干山、杭嘉湖深入敵後活動,並即將第十二支隊地方化;第四縱隊主力(十支隊)控制于孝豐以北廣德以南地區休整,掩護孝豐與莫干山;另派少數部隊向天目山遊擊。

  粟裕將自己的考慮和決定上報華中局後,稍稍松了一口氣。一個月來他連續運籌思考,判斷情況,部署用兵,指揮作戰,夜以繼日地超負荷工作,疲勞至極點。加之當地氣候初春已感煩熱,盛夏酷暑更是悶熱難當,蚊蟲又多,趕都趕不跑,粟裕更消瘦了。前些日子他患瘧疾,帶病指揮作戰。如今瘧疾剛好,但隨之又得了美尼爾氏綜合症,發起病來天旋地轉,嘔吐不止。然而粟裕的心情很高興。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天目山戰役是我在抗日戰爭中所經歷的激烈和艱苦的重要戰役之一,也是我華中部分主力鍛煉成長的重要戰役之一,正是通過天目山戰役的勝利實踐,使我們提早實現了從遊擊戰到運動戰的戰略轉變,為後來蔣介石對我們全面大打時做了思想上和戰略戰術上的準備。」(《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303頁。)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新四軍作戰是以打內線的分散的遊擊戰為主,這是中共中央確定的戰略指導方針。但粟裕在指揮天目山三次反頑作戰中勇於創新,因時而變,因地而變,因敵而變,因情措法。「皖南事變」後,蔣軍一部分官兵錯誤地認為新四軍只是些殘兵敗將,不堪一擊。天目山戰役,大煞國民黨中央軍之驕橫氣焰,極大地鼓舞了新四軍士氣。戰鬥中繳獲的大量美式裝備,不僅使新四軍各個班、排普遍加強了近戰火力,有的還配備了火焰噴射器,各團、營都增建了配有重型武器的機炮連,通訊聯絡手段也相應改善了,這些都為解放戰爭初期作戰奠定了物盾基礎。更重要的是經過天目山三次反頑作戰,鍛煉了部隊,蘇浙軍區的部隊在全軍率先實現了由分散遊擊戰爭向大兵團運動戰的戰略轉變,為以後遂行解放戰爭的戰略、戰役任務在軍事上作了重要的準備。許多在天目山作過戰的同志後來回憶說:經過天目山戰役,為以後打蘇中戰役蘇中(七戰七捷),打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等等戰役,做了最重要的演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們對粟裕的打運動戰、殲滅戰的一套戰略戰術都有了深刻領會。

  天目山戰役勝利是給正在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大」極好的獻禮。作為天目山戰役的指揮者粟裕,正是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首次被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華中局組織部長曾山出席了「七大」,返回新四軍軍部後他向軍部直屬單位排以上黨員幹部傳達「七大」精神,談到華中地區和新四軍中哪些同志被選上中共中央委員、候補委員時,特別對粟裕作了介紹。他說:「粟裕同志在天目山地區連續打了幾個漂亮仗,中共中央首長非常高興,毛主席、周恩來等中央首長在醞釀選舉中共中央委員人選時,給予粟裕同志高度評價,並說『粟裕同志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後來的歷史發展,證實了中共中央領導的預言。

  隨著三次反頑作戰的勝利,新四軍的影響迅速擴大,蘇浙局勢揭開了新的一頁。

  7月13日,「忠義救國軍」第二縱隊第四團第二營決定起義投奔新四軍。粟裕派陶勇率第九支隊接應。營長姚建率部近200人起義成功。粟裕立即接見了姚建,給姚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0多年後姚建回憶起此事說:「一見粟司令,我就感到仿佛回到家裡見到親人一般。粟司令講道理就像談家常,叫人覺不出他是個大首長。我平日看到的是國民黨軍官欺上壓下,專橫跋扈;來到革命隊伍裡,看到官兵一致,上下平等,自己好像變了個樣!」

  在粟裕領導和指揮下,分兵敵後地區的部隊一面休整,一面開展工作;第四縱隊率第十、第十一支隊再渡富春江,在第二縱隊和地方武裝配合下,橫掃金(華)(山)地區的偽軍和地方遊雜部隊,挺進至浦江、金華附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