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七一


  果然,國民黨頑固派不甘心失敗。實際上在頑軍第一次向蘇漸軍區部隊突襲遭到反擊時,陶廣已調第一九二師、第五十二師各一部馳援。無奈六十二師和「忠義救國軍」垮得太快,他們縱然趕去亦屬徒勞。孝豐乃戰略要地,頑軍絕不會坐視天目山「門戶」被新四軍控制。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密令陶廣所部相機在孝豐附近將新四軍南下主力圍殲,粉碎新四軍打通海北和浙東的企圖,嚴防新四軍以天目山作根據地。顧祝同也十分重視政治影響,再三叮囑:「對剿匪部隊行動嚴守秘密,勿使盟軍發覺,以重國際聽聞」(《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326—327頁。)

  對於將同頑軍連續作戰,粟裕早有充分預見。第一次反頑戰役前他就判斷:「頑軍既置重兵於天目山,我要進入杭嘉湖敵後,必將遭到頑軍的攔擊,這樣就不可避免要與之進行一場惡戰,戰場將在孝豐地區。而且由於頑區縱深大,後備雄厚,作戰將不止一次。」(《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318頁。)通過進一步偵察,粟裕得知這一次陶廣以第二十八軍軍長陶柳為前線總指揮,出動12個團,兵分四路,呈馬蹄形向孝豐分進合擊,包圍過來。

  粟裕分析認為,敵進攻部署的重點在孝豐以西,骨幹力量是左中路的第五十二師和第一九二師各1個團,都是頑中央軍,是第三戰區主力。五十二師更是訓練有素,反動教育深入,裝備精良,配有蘇式輕重機槍,是各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這個師在「皖南事變」中充當劊子手,此次又任急先鋒。左路是渾名「猴子軍」的「忠義救國軍」,好打滑頭仗,然而在得勢時是有攻擊力的。從整個兵力對比看,頑軍2倍於我,表面上氣勢洶洶,但建制混雜,指揮不統一,內部矛盾重重。粟裕決定利用山地有利地形,以各個擊破的戰法對付頑軍的分進合擊:任憑幾路來,我只打一路。

  粟裕用少量部隊鉗制其他幾路,將首殲重點對象選為西路,也就是敵人的左路,集中兵力捏成一個拳頭,求殲第五十二師的第一五六團和「忠義救國軍」主力。粟裕命令第三支隊一部及獨立第二團在孝豐周圍擔任正面守備,命令第八支隊佈防于孝豐西北一帶阻擊,第一、第三縱隊主力分別控制孝豐及其西北地區,待機由孝豐西南和西北向西實施迂回包圍,南北對進,合擊進至攀豐西側的頑軍。

  陶廣嚴令各部抱定「有我無敵的決心」,務必達成奪取孝豐圍殲新四軍的目的。但頑軍內部矛盾重重,發起進攻的時間原定3月1日,後來推遲至3日。首先由「忠義救國軍」向孝豐西北之牛山、八卦山進攻,其他各路亦步步進逼。4日至6日,戰鬥十分激烈,許多陣地反復爭奪。6日晚,蘇浙軍區各守備部隊先後發起反擊。

  戰役發展到了轉折關頭。7日,粟裕抓住戰機,果斷命令第一、第三縱隊主力全線出擊。西路「忠義救國軍」見勢不妙,早早溜之大吉,置翼側中央軍第五十二師一五六團於不顧,將其完全暴露。蘇浙軍區第三縱隊決定切斷頑第一五六團退路。雙方在報福壇附近的黃泥崗遭遇,展開激戰,反復爭奪有利地形。第三縱隊最終把一五六團消滅,頑軍團長被擊斃,副團長被俘。蘇浙軍區部隊接著又在孝豐西南殲滅第一九二師一部。

  頑軍進攻的重點一路完全按粟裕的設想被殲滅了,其他各路哪敢再上,趕緊回縮逃遁。陶廣4路分進合擊的計劃成了泡影。頑軍兵敗如山倒。

  粟裕揮師擴大戰果,決心佔領天目山,指揮部隊乘勝追擊。天目山從東北向西南走勢,綿亙百里以上,層巒疊嶂,竹林茂盛,山勢險峻,大多數時間山頭總是雲霧籠罩,顯得神秘莫測。天日山分東西兩座,主峰均高達海拔1500米,支脈莫干山、昱嶺、百丈峰等綿延。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1941年2月的一份指示電中就曾說,江南根據地是華中第二個戰略中心,又分為蘇南、皖南、浙東及閩浙贛邊四個方面。蘇南是江南聚集力量的中心。這個方向「將來應準備出天目山」(《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22頁。)。粟裕南下後渴望早日控制天目山,如今實現這一宿願的時機已經成熟。

  東、西天目山之間的鞍部有個地方叫羊角嶺,海拔1100米,嶺上禿石聳立,形似羊角,嶺脊長約14公里,是從北面進入天目山地區的必經之地,兩側懸崖峭壁,自古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第一次反頑戰役中被擊潰的頑第六十二師,就是從這條險道鑽進天目山的。此次一縱隊二支隊一路尾追逃敵,頑軍如驚弓之鳥,竟然不敢據羊角嶺這個天險抵抗。二支隊乘機巧奪羊角嶺,一鼓作氣直下天目山南部的一都。潰退到一都的頑軍正想歇息,聽到一點響聲立即驚慌逃命。美軍一個氣象組住在天目山主峰,他們沒有走。一縱隊先頭部隊一到,美國人就送來名片,要求會見新四軍高級指揮官。二支隊長吳詠湘帶著指揮組同他們接觸,由會講幾句英語的衛生隊長擔任翻譯。雙方談得很融洽,最後互贈了禮品,美方送給吳詠湘一支卡賓槍和一些急救包之類,吳詠湘回贈他們一支手槍。此事後來在國民黨第三戰區引起不小的震動。顧祝同曾再三叮囑「剿匪部隊行動嚴守秘密,勿使盟軍發覺」。然而盟軍到底還是知道了,更糟的是戰役結果事與願違,頑軍大敗,這杯苦酒顧祝同只能往自己肚子裡咽了。

  3月11日,華中局致電蘇浙軍區:「你們在兩次反頑大戰中,再度創造以少勝眾的新記錄,捷報傳來至以為慰。特再傳令嘉勉,以昭有功。」(《鐘期光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168頁。)

  3月12日至26日,粟裕指揮蘇浙軍區部隊又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完全佔領天日山並解放了臨安,第二次反擊戰勝利結束。蘇浙軍區部隊再殲頑第一五六團團長朱豐以下1700餘人,繳獲許多槍炮彈藥。浙西縱橫100余公里的廣大地區,包括長興、廣(德)南、孝豐、安吉、武康、德清、吳興、余杭、臨安、于潛、富陽等11個縣的大部或一部均為蘇浙軍區控制。

  四、「如果手中有3個縱隊,就能成建制殲滅敵人」。堅主後續梯隊及早南下。

  1945年4月4日,蘇浙軍區領導機關離開長興西北的仰峰齊,到孝豐城與前指會合。蘇浙局面隨著兩次反頑戰役的勝利已初步打開了。但粟裕並未因此松一口氣,忙著部署部隊做好深入發動群眾的工作,以鞏固現有地區,發展敵後新區,還將相當的精力用於抓軍事工作。第一、二次反頑作戰雖然戰役目標都實現了,但殲敵與繳獲不多,原因在哪裡呢?粟裕靜靜地思索著。他總結得出的結論是:「從頑軍方面說,他們總想保存實力,進攻時等待觀望,撤退時爭先恐後,一碰硬馬上縮回,我們布下的口袋他不鑽,而且部隊撤得很開,不像黃橋戰役時那樣靠攏。從我們方面說,雖然山地戰的適應力提高了,但長期在遊擊戰爭中養成的獨立自主各自為戰的習慣一下不易改變,各打各的多,協同配合少。從打遊擊戰向打運動戰轉變、向進行大兵團協同作戰轉變,只能在實踐中逐步完成。」(《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330頁。)

  除了以上這些原因外,粟裕深深感到最突出的問題還是兵力不足。二縱孤懸浙東,只能與一、三縱進行戰略配合。粟裕在排兵佈陣時總有兵力不敷使用之感,只好將兩個縱隊靠在一起,作戰時不得不一根扁擔挑兩頭。粟裕用兵善於使用預備隊,現在他手中根本沒有預備隊可用,導致圍殲戰變成擊潰戰。他設想:如果手中有三個縱隊,就可以拿一個縱隊堵截,兩個縱隊突擊,仗就好打多了,就能成建制殲滅敵人。

  粟裕期望著南下後續梯隊儘早到來。

  中共中央最初計劃在粟裕率部南下後,再派第二梯隊甚至有可能派第三梯隊南下,新四軍軍部也南移皖南,陳毅由陝北回來主持,組成「江南大營」,大舉發展東南。第二梯隊原計劃為兩路:一路由譚震林率二師五旅南下皖南,向皖浙贛老蘇區發展;另一路由葉飛率一師一個主力旅南下天日山,渡富春江,與浙東遊擊縱隊會合,進入閩浙贛老蘇區。由於日軍收縮兵力,停止向正面戰場進攻,還先後撤出南寧、柳州、福州以及新昌、蘭溪等地,形勢變了,中共中央決定暫緩執行大舉南下計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