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六九


  1月11日,粟裕電告新四軍軍部,為使敵偽頑不易知道我們虛實,建議對外稱縱隊,十六旅為第一縱隊,轄一、二、三支隊;浙東部隊為第二縱隊,轄四、五、六支隊;陶(勇)旅為三縱隊,轄七、八、九支隊。13日,中共中央軍委電令成立蘇浙軍區,統一指揮江南、浙東部隊,任命粟裕為軍區司令員,譚震林為政委(未到職),劉先勝為參謀長。華中局委託粟裕以華中局代表名義全面領導江南、浙東兩個地區的黨委工作,建立全面統一的指揮。

  部隊整編按粟裕建議實施:第一縱隊司令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二縱隊司令何克希、政委譚啟龍;第三縱隊司令陶勇、政委阮英平。4月,葉飛率領的蘇中第二批南下部隊到達,編為第四縱隊,司令廖政國,政委韋一平。葉飛任蘇浙軍區副司令員。蘇浙軍區的活動範圍包括蘇南、浙西、浙東3個區域。蘇南區指的是江蘇的長江以南及皖南的宣(城)(溪)(德)和宣(城)(塗)(湖)地區;浙西區指的是錢塘江、富春江及其上游信安江(衢江)以西以北地區;浙東區指的是錢塘江至信安江東南、甌江以北地區。

  挺進新區的各項工作全面展開。粟裕抓緊時間統一整編部隊,確定戰略部署。蘇浙軍區組織團以上幹部集訓,學習毛澤東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蘇中部隊過去長期活動于平原水網地區,今後向南發展的地區都是山地。粟裕親自向連以上幹部作山地戰的專題報告,使部隊儘快適應山地作戰尤其是大兵團山地作戰。他著重講了掌握山地特性與大兵團作戰的關係、大兵團山地戰的行軍和宿營、大兵團山地作戰的一般要領以及大兵團山地作戰的參謀工作和後勤保障等。關於山地作戰的一般要領,粟裕強調指出8條:

  1.少數固守正面,集中絕大兵力突擊敵人側後;
  2.控制制高點;
  3.統一意圖,發揮機動;
  4.
  5.協同動作;
  6.多採用短兵火力襲擊;
  7.注意通訊聯絡;
  8.注意地形瞭解。

  粟裕不斷在戰爭實踐中豐富自己的認識,第二次反頑戰役結束後,他將自己關於山地作戰的觀點、見解整理成《山地作戰問題》一文,下發部隊和上報新四軍軍部。軍部將此文刊發。後來二野還轉載了這篇文章。

  粟裕關於大兵團山地作戰問題的論述,對蘇浙部隊儘早完成從平原水網到山地作戰的轉變和從遊擊戰向大兵團運動戰的轉變做了很好的理論準備。

  與此同時,粟裕結合傳達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江南江北部隊在會師中要注意團結的指示精神,號召新老部隊之間、地方武裝與主力之間、軍隊與地方之間、當地同志與外來同志之間都要互相尊重,虛心學習,組織部隊間以連為單位選派代表互訪互學,交流作戰經驗,增進革命友誼,提高日後協同作戰的自覺性。同時,還加強了形勢、任務和政策、紀律教育,要求提高革命責任感,正確執行黨的各項政策,嚴格遵守群眾紀律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

  1月21日,粟裕向《蘇南報》記者發表關於目前時局的談話,指出:法西斯已臨末日,我們的任務是加強團結,組織廣大民眾及人民武裝,擴大解放區,爭取戰略反攻的勝利。

  2月5日,天空疏雲,山野殘雪。蘇浙軍區在浙江長興縣槐花磡溫塘村大操場上召開盛大的成立大會。主席臺正面青松翠柏裝點,一條紅色橫幅上寫著:

  「蘇浙軍區成立大會」8個大字。會場兩側掛滿了各地黨政機關和人民團體祝賀軍區成立的錦旗。會場周圍樹立的標語牌上寫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抗戰必勝!」由幾十名司號員組成的軍樂隊排列兩邊。上萬名抗日健兒組成的隊伍威武雄壯,排在最前列的是從日寇手中繳得的九二式大炮、各種型號的迫擊炮和輕重機槍,隊伍更顯得英姿勃勃。

  粟裕和劉先勝等軍區領導在軍樂聲中步下主席臺,繞場一周檢閱隊伍。蘇南行署主任吳仲超代表江南1000多萬人民向粟裕贈送錦旗並致詞,慶祝蘇浙軍區正式成立,歡迎粟裕就任軍區司令員,領導江南廣大人民準備反攻。粟裕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走到台前,向到會的黨政軍民致意,並簡述了抗日大好形勢,強調指出:「今天軍區成立大會的意義,不僅在於檢閱我們自己的力量,而且是向蘇浙人民宣誓,我們將竭盡一切力量,完成準備反攻,驅逐敵寇,爭取抗戰勝利的重大任務。」

  2月22日,蘇浙公學經過一個多月籌備正式創立,粟裕兼任校長。蘇浙公學為軍隊和地方培養了大批幹部,他們在抗日戰爭的反攻階段以及後來的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二、新四軍向日寇收復失地,首先遇到的對手卻是國民黨正規軍——天目山第一次反頑大捷。

  粟裕深知,中共中央和華中局給予的任務是,南下首先進佔蘇浙皖邊敵後地區,進而依據天目山打通浦東、浙東聯繫,協同浙東部隊向浙江全省首先是浙江沿海發展,並相機進入福建。總的戰略設想是,一旦戰略反攻開始,我軍能夠「破敵、收京、人滬、配合盟軍登陸」,在日寇垮臺時處於有利的戰略地位。如果那時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則我們能夠在東南就地堅持獨立抗擊。歸結起來,挺進蘇浙敵後的具體任務是:深入蘇南工作,打開浙西局面,打通與浙東聯繫。其中首要是打開浙西局面。打開了浙西局面才能保障蘇南工作的深入和有依託地向浙東發展。

  江蘇、浙江兩省是我國的富饒省分,抗戰前是國民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此時是日偽統治中心所在的腹心地區,沿海還是英、美盟軍可能登陸的地域,敵頑都極力想佔有這一地區。新四軍向蘇浙敵後發展,便構成了日、頑、新四軍三種力量對這一地區的爭奪。這是錯綜複雜、尖銳微妙的三角鬥爭。長期的鬥爭經驗告訴粟裕:日、頑之間是既矛盾鬥爭,又默契反共,甚至公然勾結;他們都想制服對方,又都想借刀殺人,利用對方打擊和消滅新四軍。新四軍在這裡既要打擊日偽,又要警惕頑方的反共陰謀,特別要防止日、頑的夾擊。

  在鬥爭中要充分注意和掌握日、頑之間的矛盾。同時,這種鬥爭又因國際反法西斯鬥爭勝利形勢的影響而更加複雜。美國看到勝利在握,對華政策轉為扶蔣壓共的方針;日寇為了集中兵力準備太平洋戰場的決戰,對蔣介石正加緊實施又壓又誘和策動內戰的方針。國民黨頑固派則企圖利用這種新的形勢對共產黨施加壓力,並集中精銳部隊驅趕新四軍。因此這一地區的鬥爭又具有中、美、日國際鬥爭背景的色彩。

  粟裕準備向東南敵後發展的新區,處於國民黨第三戰區的東北側,扼長江三角洲西南門戶。長期以來第三戰區執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在製造「皖南事變」後仍把主要矛頭對準新四軍,專同新四軍在東南爭奪。粟裕形象地說:「我們去向日寇收復失地,國民黨頑軍就向我們『收復失地』,歷來如此。這次我們開闢浙西抗日根據地也不會例外。因此,我們既要對付日寇,又要對付頑軍。這一點,要和部隊講清楚,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我們首先遇到的對手主要將是國民黨正規軍。」

  綜合各方面情況,粟裕進一步分析敵情:杭州西北的天目山是浙西的脊樑。北麓和東麓的縣城及較大集鎮此時都為日、偽佔領,但總的來說日寇已走下坡路,兵力使用捉襟見肘,因而主動作戰行動已經不多。天日山地區集中的國民黨中央軍,在數量上、戰鬥力上均高於南下前的估計,佔有絕對的優勢。粟裕手頭只有第一、第三兩個縱隊。第二縱隊長期活動於浙東地區,此時還未與他們打通聯繫。粟裕反復盤算著、思謀著怎樣合理運用有限兵力,發揮出各部隊的優勢,給敵以最大的打擊,以達成總的戰略目的。

  1945年1月17日,他將頑情報告新四軍軍部,提出兩個作戰方案:一是全力向孝豐地區出動,爾後在反擊中控制天目山,再向浦東和浙東發展;二是先以一部進入天目山支脈莫干山地區,爾後深入杭嘉湖,打通與浦東、海北(指杭州灣北的乍浦、平湖、嘉興、海寧、海鹽地區)的聯繫,再向浙東發展。

  粟裕在電報中對兩個方案的利弊進行了詳盡分析。第一個方案的優點是可以迅速打開局面,完成控制天目山的任務,但以目前力量而論,不是很有把握,如後續部隊不能迅速南來,還可能陷於僵局,而且我軍主動進入頑區作戰,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對我不利。第二個方案雖然發展較慢,但較穩妥有把握,且可以進一步摸清情況和創造實施第一方案的有利條件。粟裕同時還估計,如我以第一縱隊進入莫干山地區,頑方可能以主力向北挺進,逼我于吳興、長興以南水網地區背水(太湖)作戰,另以主力一路截斷我第一縱隊向西北轉移之路;更大可能是僅以小部牽制我第一縱隊,而以其強大主力襲擊我後方,尋殲我指揮中心。雙方的爭奪重點將在天日山主脈。如果這樣,我便可就勢實施第一方案,也並非對我不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