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六七 |
|
實施這個戰役,粟裕提出了兩個具體方案: 第一方案:在敵封鎖線上打開缺口,以便於今後工作和加派兵力進入「清鄉」區內,並造成打破敵「擴展清鄉」的有利條件,因此第一個戰鬥必須先在四分區進行。 第二方案:如上述第一個方案的第一個戰鬥尚未進行,敵人即開始「擴展清鄉」前的軍事大「掃蕩」,則我暫停在四分區「清鄉」區封鎖線上打開缺口的原定計劃,集中主力4個團的兵力在東台以東地區,尋找敵人弱點,於運動中殲敵一路或數路,以打破其計劃。 粟裕決定以四分區敵封鎖線東北邊緣的南坎據點為主要攻佔目標,得手後乘勝再打下八總據點,以打開封鎖線上缺口,達成今後我主力進入「清鄉」區內便利條件。6月5日,粟裕正式下達南坎戰役作戰命令,並把主攻任務交給七團、特務四團等,其他主力部隊、地方兵團、區隊和民兵的作戰任務,都相應作了安排。蘇中四地委也作了相應部署。 南坎鎮位於如東縣掘港以東,是日偽軍的一個重要據點,駐有日軍一個小隊和偽軍一個連,加上警察,共有300多人。這裡地理位置比較突出,但並不孤立,四周有好幾個據點互相呼應。「清鄉」區內的反據點鬥爭是南坎戰役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南坎戰役的前奏曲。粟裕認為,這樣可以實現蘇中區黨委制定的反據點鬥爭方針和作戰的根本目的。 6月22日,擔負主攻的七團告別車橋大捷後的整訓地東台唐家洋,以日行60公里的速度行進。團長兼政委彭德清和副團長張雲龍預計到開進途中隨時可能遇到出來「掃蕩」的日、偽軍,早作好了隨時投入戰鬥的充分準備,並且制定了戰備計劃,以便在行軍途中立刻轉入戰鬥。部隊白天開進時不是走一路縱隊,而是分成左右兩個梯隊,一旦遇敵,便可迅速展開兵力,乃至夾擊殲滅敵人。 23日上午10時左右,七團急行軍楔人如(皋)東地區,在耙齒淩與從柑茶據點出動「掃蕩」的日偽軍500餘人遭遇。七團迅速展開成為戰鬥隊形與敵交戰。狹路相逢勇者勝。敵我一經接觸就形成硬拼的局面。經過3個小時較量,七團勇猛殺敵,敢於刺刀見紅,幹淨利落地消滅日軍中隊長加藤大尉以下百余人,偽軍百餘名,活捉日軍小隊長以下14名、偽軍200餘人。 遭遇戰槍聲剛停,七團顧不上休息,直奔南坎方向。此時,粟裕對原定的南坎戰役由七團攻堅、特務四團打援的部署作了新的調整,改由特務四團攻堅,七團擔任掘港方向打援。 南坎戰役於6月26日夜間發起,進展比較順利,特務四團先攻佔了偽軍據守的4座碉堡,殲滅偽軍100餘人,接著集中火力、兵力攻擊據守在核心陣地的日軍,最後以火攻解決戰鬥,又殲日軍12名。由掘港向南坎增援的日偽軍被擔任打援的七團全殲。各部隊密切配合,乘勝連克八總店、鮑家壩、六甲和北新橋等日偽據點,紿了堅持在「清鄉」區內鬥爭的軍民極大鼓舞。 在攻克南坎據點勝利的鼓舞下,在「清鄉」區堅持的地方兵團、區隊和廣大民兵,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夏、秋季攻勢,高潮一直持續到10月間。據不完全統計,夏、秋季攻勢僅地方兵團作戰達192次,區隊和民兵作戰131次,共攻克據點25處,逼使日、偽軍撤走據點44處。 車橋大捷和南坎戰役勝利,標誌著蘇中抗日根據地對日軍局部反攻時機已經成熟。以粟裕為首的新四軍第一師和蘇中區黨委領導,在開展抗日遊擊戰爭中,根據對敵鬥爭形勢的發展,逐步由以堅持遊擊戰爭為主的內容與形式,向以運動戰為主的內容與形式的轉變,作戰指導的基本原則仍然以遊擊戰與運動戰結合、但作戰中運動戰的成份明顯地提高了。 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清鄉」區各地日偽軍政人員異常恐慌,偽組織中的中層人員更是動盪,南通地區一日之內竟有7個偽區長辭職,偽鄉保政權,偽自衛團大部瓦解,很多人向新四軍自首,幫助新四軍攻打日偽據點。 7月1日,蘇中軍區和一師領導粟裕等傳令嘉獎南坎戰役參戰部隊。第四分區軍民在夏、秋季攻勢中不僅恢復了「清鄉」以來被日偽軍佔領的地區,而且還使根據地有所擴大,取得了反「清鄉」鬥爭的決定性勝利。 按照粟裕的部署,蘇中其他地區開展了「打破」與「粉碎」敵「擴展清鄉」、「強化墾屯」的作戰行動,連連獲勝,日偽於1944年初設立的偽「蘇北屯墾總署」被迫於11月1日宣佈取消,日偽的「擴展清鄉」、「強化屯墾」徹底破產。 此時,駐守在泰州、興化、東台三縣交界地區的國民黨稅警總團陳泰運部,勾結日偽不斷對新四軍攻擊,斷絕新四軍南北交通,殺害新四軍幹部。粟裕報請新四軍軍部並轉中共中央批准,對陳泰運組織了兩次討伐戰役,第二次討伐戰役,粟裕親臨前線具體指導,至10月下旬討陳戰役結束。兩次戰役共斃俘陳部及偽軍2300餘人,攻克據點19處。陳泰運率殘部900餘人投敵。 從車橋戰役到南坎戰役,構成了蘇中地區新四軍對日作戰的連續局部反攻,成為1944年蘇中軍事鬥爭的主線。這一年,粟裕領導和指揮的新四軍一師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與日偽軍作戰825次,共殲日偽軍1.6萬人。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1941年2月的指示電中曾把包括蘇中在內的蘇魯戰區作為「華中的基本根據地」和「向西向南發展的策源地」,賦予它「好像漢高祖的關中」(《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623頁。)的戰略任務,粟裕領導的蘇中經過幾年戰鬥和建設,已建成了名副其實的「關中」。新四軍在蘇中能控制和儲備的人力、物力、財力,在華中戰略區中均占首位,成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一塊堅強前哨陣地。它不僅有足夠的力量堅持和鞏固現有地區,而且有力量隨時執行發展和支援新區的任務,完全起到了「漢高祖的關中」的戰略作用。 ※第十章 進軍蘇浙皖 一、中共中央決定:「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第三次先遣,跨江南下,發展東南。 1944年下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越來越好。在中國敵後戰場,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被敵人分割、包圍的態勢,正在轉變為敵人的孤立據點被大片抗日根據地封鎖和包圍。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進一步籌劃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的戰略部署,決定留守延安的八路軍三五九旅一部南下向湘粵發展;在華中的新四軍,一部向西向河南發展,一部向南向東南沿海發展。1944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向華中局發出《關於發展蘇浙皖地區總的方針和部署》的指示:「我軍為了準備反攻,造成配合盟軍的條件,對蘇浙地區應有新的發展部署,特別是浙江的工作,應視為主要發展方向。」(《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304頁。)隨後中共中央又指示華中局:新四軍在執行西進、南下兩大任務中,應以南下為主,江北兵力盡可能抽調南下,一切工作首先著眼保證南下任務的完成,爭取全面控制蘇、浙、皖、閩、贛諸省,使我黨我軍在舉行戰略反攻時處於有利的戰略地位。中共中央決定新四軍第一師(包括蘇南地區的第十六旅)擔任南進任務。 對於發展東南,粟裕懷有特殊的感情和革命責任感。當中共中央提出具體方案交華中局商議,華中局就此事徵詢蘇中意見時,粟裕激動不已。從1934年7月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到三年遊擊戰爭,粟裕先後奉命執行向閩、浙、皖、贛挺進和在皖南、浙江創建蘇維埃根據地的任務,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在浙閩邊保住了戰略支點。1942年5月,他根據浙江敵我鬥爭形勢,就向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提出建議:增派部隊向浙江發展。但這個建議未被採納。陳毅回電指示:由於整個情況尚不明朗,目前僅可作準備。並於6月21日致電毛澤東、中共中央,認為:七師、一師建議南進,目前僅可準備,不宜輕動。毛澤東複電指示:「皖南、浙西只可發展遊擊,我主力不應南進。」(《毛澤東年譜》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89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