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六四


  ※第九章 對日局部反攻

  一、組織發起車橋戰役。將蘇中軍區適時地推進到局部戰略反攻。

  1944年的春天似乎來得特別早,蘇中大地殘雪融盡,路旁的楊柳鼓出新芽,田野麥苗開始返青。

  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勝利的形勢更加明朗。在蘇德戰場上,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德軍基本上被逐出蘇聯國境,蘇軍正準備發動強大攻勢;

  日寇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為了支援太平洋戰爭,從中國戰場抽調一部分部隊和老兵,對中國正面戰場雖然發動了幾場大的進攻,但已是強弩之末。蘇中形勢與其他抗日根據地一樣,得到進一步恢復和發展。粟裕一直密切關注著國際、國內和蘇中的形勢,認為日寇在中國戰場大勢已去,雖然失敗的確切時間還不好說,但肯定已經是窮途末路了。在蘇中戰場上,日軍儘管還在進行「延期清鄉」、「高度清鄉」,但兵力使用上已是捉襟見肘,而且老兵成份越來越少,士氣越來越低;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中區則基本上處於相對穩定發展狀態。1943年11月底,縣以上早已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區一級政府一般都經過局部改選,半數以上的鄉有了共產黨的支部和群眾組織,基層群眾優勢基本確立,並開始進行以鄉政權為重點的基層政權改造。地方武裝已能獨立擔負打擊、殲滅日偽軍和堅持原地鬥爭的任務,主力部隊隨時可以用於機動作戰。粟裕深刻分析敵我態勢,及時作出了科學的判斷:蘇中敵我力量的對比,我們在軍事及技術等方面雖處劣勢,但非絕對劣勢;我們在政治上特別是在群眾條件上,有著極大的優勢。敵人正在作垂死掙扎,戰爭進行到了轉折關頭。我們應該看到這個變化,應該有壓倒敵人的氣慨。作為蘇中區黨,政、軍最高領導的粟裕,適時果斷地提出:蘇中區的領導重心要由以堅持為主轉變為以發展為主,採取更頑強地堅持原地鬥爭和更有效地準備反攻力量的方針。

  1944年2月,中共蘇中區黨委在三倉河召開擴大會議,總結1943年工作,佈置1944年各項任務,一致同意粟裕提出的上述方針。在這次會議上,粟裕還闡述了一個重要的軍事理論觀點:「在戰略相持階段,爭取有利時機,推進局部的戰略反攻」。他的這個具有戰略遠見的觀點,啟發和提高了參加會議的區黨委各位負責同志和新四軍一師的旅、團幹部的戰略觀念,使他們看清了華中敵後戰場實行局部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

  緊接著,粟裕又在區黨委和軍區主要領導參加的小會上,以師長兼政委、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區黨委書記的身份,提出了在一分區高(郵)(應)地區即車橋、涇口、曹甸地區組織一次大規模戰役的意見,並且詳盡分析了當前形勢、該地區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和我取得勝利的可能性。

  積蓄力量,準備反攻,一直是粟裕領導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並一直注意為反攻做思想上、組織上、軍事上、物質上的準備。組織發起車橋戰役,已經在粟裕頭腦中醞釀較長一段時間,現在逐步成熟了。

  早在1943年初,粟裕就根據新四軍軍部指示,對蘇中的反「清鄉」鬥爭作了安排。4月1日,日、偽軍對四分區的「清鄉」開始。為避免敵重兵合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新四軍第一師主力部隊和後方機關必須暫時跳出「清鄉」區。而緊靠第四分區的第三分區,本來地區就較狹小,又是敵人的擴展「清鄉」地區,這裡的主力部隊和後方機關同樣必須向北轉移。這樣,第四、第三分區主力和後方機關都要移至第二分區。而第二分區所在的三倉地區東西和南北均不到百里,在如此狹小區域內集中這麼多的主力部隊、領導機關和後方單位,萬一日寇對這裡大舉「掃蕩」,新四軍第一師將處於極為被動和不利地位。同時,中共中央規定1943年各敵後根據地工作中心為練兵、生產、整風學習三大任務,而當時蘇中還有4000多幹部沒有參加整風。由於戰鬥頻繁,部隊、機關經常轉移,整風無法正常進行。粟裕心中一直在考慮:要完成中共中央規定的三大任務,很需要有一個環境比較安全的地區。於是他萌發了一個作戰構想:開闢新區以容納第一師和第三、第四分區北移的主力和機關,並使主力部隊的練兵和全區幹部的整風學習,都有一個較為安定的地區。

  這樣的地區選在哪裡呢?站在作戰地圖面前,粟裕的注意力停留在蘇中區西北角的車橋、涇口、曹甸地區。1940年冬,他曾率蘇北指揮部所屬主力協同黃克誠部在此地區舉行過曹甸戰役,對該地區有一定的瞭解。1941年3月之後,韓德勤率江蘇省政府、魯蘇戰區副長官部及第二十四集團軍總部和主力一部盤踞在該地區,將該地區經營為處於新四軍華中抗日根據地中心腹地的反共基地。1943年2月,日軍調集兵力向車橋、涇口地區發起了「掃蕩」,並在方圓數十裡內建立了以車橋為中心,包括周莊、受河、涇口、螞蟻甸、楊戀橋、樊家河、張橋、塔兒頭、曹甸、太倉鎮等在內的10多處據點。

  粟裕分析,該地區處於淮安、阜甯、寶應三縣交界,是日軍第六十五師團(師團部駐徐州)與第六十四師團(師團部駐揚州)的結合部。該地區偽軍屬徐州偽淮海省郝鵬舉系統,寶應以南則屬揚州項致莊系統。如新四軍對該地區實施攻擊,日軍可能互相推諉和觀望,配合作戰不會協調。同時,該區又是新四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師的結合部,如我攻擊得手佔領該區,不僅打通了相互之間的戰略聯繫,第一、第三師主力還能互為依託,敵如不集中強大兵力決不敢來犯,還便於將來進行大的戰略機動。蘇中軍區既能將領導機關移至此處,有計劃地輪訓各主力團和分批集中幹部進行整風學習,也可以就近加強對第十八旅(第一分區)工作的指導。

  當然,粟裕的這些深謀遠慮,由於時機尚未成熟,一直未向部屬透露過,但在工作中已開始預作部署和準備。粟裕命令主力第七團分批進入興化境內,以合塔、永豐、新老圩區等老根據地為依託,積極向南但主要是向西發展,在寶應以東地區打通與第十八旅(即一分區)的聯繫。粟裕親自到三倉河北的北行鎮向七團嚴昌榮團長、彭德清政委、俞炳輝參謀長和蔣新生主任交待任務,冒雨檢閱七團部隊,動員他們向寶應地區進軍;要求七團打好仗,開闢新區,在新區建黨建政建設地方武裝,發動群眾有計劃地改造水網地區的地形,如在河道中築明壩、暗壩、封鎖壩、交通壩等,使敵人汽艇難以通行,而我軍能來往自如;要求部隊普遍學會游泳、划船、撐篙及組織船隊進行水上行軍作戰和水網稻田地區行軍作戰的本領。

  粟裕命令第十八旅(第一分區)第五十二團主力和高郵、寶應地方武裝積極向界首、臨澤、沙溝以北和寶應、曹甸、安豐以南地區發展和開闢新區,並加強偵察情報工作,隨時掌握周圍敵人情況。

  1943年6月,粟裕奉命去新四軍軍部駐地江蘇省盱眙縣黃花塘參加整風會議和彙報工作。他借此次軍部之行對沿途地形、敵情作了實地調查,進一步充實完善車橋作戰構想。

  此行於6月23日開始。粟裕帶了師部偵察科負責人嚴振衡、測繪參謀秦叔瑾及押運上繳軍部物資和經費的一個連的武裝,踏上了西去軍部之路。他們在東台縣以北穿過通榆公路、串場河,經興化地區南下到江都真武廟以西,從昭關壩偽軍據點中通過揚淮公路,偷渡運河,泛舟邵伯湖,在揚州城北15公里邵伯湖南岸的黃玨橋上岸,越過揚(州)(長)公路,歷時近一個月,對沿途地形、道路、敵情、民情等做了充分的調查,於7月12日到達淮南黃花塘新四軍軍部。

  粟裕在軍部彙報工作,參加整風會議,治療疾病,前後逗留兩個月。返回蘇中前,粟裕把嚴振衡找去,當面佈置回蘇中的準備工作。他說:「這次來淮南,我們走的是南線,興化、江都、高郵地區和淮南路東的南部、中部都去了一下,情況比較瞭解了。現在要回蘇中了,我不想再走老路,想從北面繞回去,從龍崗坐帆船經閔家橋到黎城鎮(今金湖縣)的淮河口,再視情況乘船或步行到淮安、寶應以西地區看看,爭取在平橋以南、涇河附近過運河,再向南、向東南回三倉地區去。」負責偵察、保衛工作的嚴振衡深知,淮安、寶應以西地區和平橋以南、涇河附近地R敵情較為嚴重。回蘇中可走的路很多,為什麼首長要繞得這麼遠,而且專揀我們從來沒到過、敵情和地形較複雜,而我們的地方工作較薄弱,甚至完全沒有地方工作的地區走呢?嚴振衡想得很多,疑問很多,但不便多問,也不好提意見,深感重任在肩,為首長的安全捏著一把汗。後來才恍然大悟,原來粟裕司令員此時已在為將來要選擇在這個「遙遠的地方」進行一個大戰役作戰場實地勘察!

  8月30日,粟裕一行從軍部到達高郵湖邊的龍崗鎮,巡視剛從蘇南北撤到這裡的抗大九分校,祝賀他們在蘇南同第十六旅並肩反頑作戰的勝利,並表示慰問。9月19日啟程返蘇中。粟裕率隨行人員穿行于車橋、曹甸據點附近以及許多邊沿區、接敵區和敵佔區,一路察看地形,廣泛瞭解敵情,同幹部群眾交談,與第十八旅旅長兼第一分區司令劉先勝商討軍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