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六二 |
|
粟裕當時並沒有離開第四分區。他在作出反「清鄉」鬥爭的具體部署以後,先將區黨委、行政公署和軍區機關轉移到一、二分區,自己則率領十幾名工作人員留在四分區吸引敵人,具體指導四分區的反「清鄉」鬥爭。同時,還選派中層領導幹部輪流進入「清鄉」區,直接參加反「清鄉」鬥爭。 從1943年4月起,日偽軍首先在第四分區發動「第一期清鄉」。他們封鎖長江大小口岸,佔領沿海集鎮,切斷海上與陸地交通,在「清鄉」區邊界構築了長達175公里的竹籬笆封鎖線,集中1.5萬餘人的兵力,加上大批警察、特務,採取軍事進攻、政治欺騙、特務破壞、編查保甲、策動自首等手段,企圖用6個月時間消滅抗日武裝力量,摧毀抗日民主政權,建立起徹底的偽化統治。 粟裕與蘇中區黨委諸同志一起,以堅定徹底的革命精神和巧妙靈活的鬥爭藝術,領導和指揮蘇中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他密切注視形勢的發展,及時提出切合實際的行動口號,把握鬥爭方向,進行具體指導。 在反「清鄉」鬥爭初期,粟裕發出了「每鄉每支部每月捕殺一個敵人」的號召。這個口號切實可行,得到廣大群眾的響應,迅速發展為鄉與鄉、支部與支部之間的殺敵競賽。群眾發動起來以後,有的地方組織成千上萬群眾圍困偽軍據點,發動政治攻勢,勸告偽軍投降,迫使偽軍撤退。粟裕為此又專門發出《領導群眾性對日偽鬥爭應注意的問題》的指示,肯定群眾鬥爭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同時提醒各級領導幹部:組織成千上萬的民兵圍攻敵人據點,是在特定條件下的一種人民武裝鬥爭方式,不能作為經常的戰術,那是危險的。對群眾性鬥爭要加強領導,防止自流,不要提過高的要求,以免招致不必要的損失,挫傷群眾的積極性。 1943年6月下旬到10月初,日偽軍逐步把「第一期清鄉」轉為「延期清鄉」。這時,粟裕奉命到新四軍軍部彙報工作。臨行之前,他特別提醒大家,在對反「清鄉」鬥爭的領導上,要力求正確判斷和把握形勢,「必須防止輕敵與驕傲,以防止敵人的反襲」。果如粟裕所料,1943年10月,日偽軍「第一期清鄉」失敗,緊接著發動了更加殘酷的「延期清鄉」。由於第一期反「清鄉」鬥爭的勝利,第四分區領導幹部產生了某些鬆懈情緒,對敵人的「延期清鄉」缺乏應有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致使一些地區一度受到嚴重損失,幹部、群眾情緒波動,鬥爭陷入被動。一些人認為,敵人軍事力量過於強大,群眾鬥爭情緒出現退潮,對堅持公開的武裝鬥爭、依靠群眾性遊擊戰爭戰勝敵人表示懷疑;另一些人則主張搞大規模的群眾行動來回答敵人的暴行,認為只有硬打硬拼才能解決問題。在這個關鍵時刻,粟裕從軍部回到蘇中。他與蘇中區黨委諸同志一起,反復研究了第四分區的情況,作出了《關於提高群眾反「清鄉」鬥爭情緒的指示》。 這個指示正確分析群眾情緒波動現象,指出反「清鄉」是長期和艱苦的鬥爭,越是接近勝利,鬥爭越是尖銳。面對嚴重的形勢、敵人的殘暴行為和狡猾手段,我們一方面要堅定勝利信心,教育幹部、群眾繼續作頑強的鬥爭;同時要採取更加巧妙的策略和方式,把公開的武裝鬥爭與合法鬥爭、秘密鬥爭結合起來。指示強調:「武裝鬥爭仍是最主要的鬥爭方式,決不能因為採用其他複雜的鬥爭方式而減輕武裝鬥爭的比重,相反地更應加強對武裝鬥爭的領導;採取其他複雜的鬥爭方式,也正是加強武裝鬥爭的有力步驟」(《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158頁。)。 這個指示及時指明了繼續鬥爭的方向。第四分區黨政軍民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經受住了敵人「延期清鄉」的嚴峻考驗,達到了堅持原地鬥爭、保存有生力量的目的。 從1943年2月到1944年2月,在持續1年的「清鄉」與反「清鄉」的激烈搏鬥中,粟裕和蘇中區黨委諸同志一起,不斷總結群眾的實踐經驗,創造了許多獨具特色的鬥爭方式,豐富和發展了對敵鬥爭的政策和策略。 在對武裝鬥爭的指導上,粟裕強調充分發揮主力部隊的骨幹作用和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的威力。這時,第三旅和第四分區已經完成武裝力量的整編,第三旅除保留第七團作為主力部隊外,其餘各團分別編人第四分區地方團,並抽出2000多人作為區遊擊隊和民兵骨幹,形成了適應反「清鄉」鬥爭需要的武裝力量體制。反「清鄉」鬥爭開始後,按照粟裕的指示,主力部隊實行「敵進我進」的方針,時而跳到「清鄉」區外圍攻擊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時而突入「清鄉」圈內直接掩護和配合群眾鬥爭,僅4、5兩月進行的主要戰鬥就有42次,先後襲擊和攻克金沙、餘東、六甲、悅來、麒麟、岔河、鳳凰橋等重要集鎮的日偽軍據點,平毀碉堡108座。「清鄉」區內的武裝鬥爭,以地方武裝和民兵開展群眾性遊擊戰爭為主,以武工隊對日偽軍的重點打擊為輔,堅持原地鬥爭。 早在「清鄉」開始以前,粟裕就指示從軍隊和公安部門抽調一批政治堅定、機智果敢、有作戰經驗的指戰員,配備短槍,組成精悍的武工隊(又稱短槍隊),開展城鎮遊擊戰,專門對付「清鄉」的急先鋒特工人員,並以第四專員公署名義頒佈《反「清鄉」期間緊急治罪條例》,規定對「國人皆曰可殺」的漢奸、特務就地處以極刑。反「清鄉」鬥爭開始後,武工隊神出鬼沒,常常突然出現在敵人據點內,採取「紮粽子」、「包餛飩」、「背娘舅」、「老鷹捉雞」等辦法,開展鋤奸鬥爭。據不完全統計,僅4、5兩個月就處決漢奸、特務274人,敵人從蘇南調來的「清鄉」骨幹被捕殺過半。敵「清鄉」人員膽戰心驚,許多人開小差,請長假,躲在南通城裡不敢上任。原來準備增調的兩個「清鄉」大隊也不敢再少,就這樣,主力軍、地方軍與民兵相結合,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相結合,形成了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使遊擊戰爭的戰術技術發展到空前的水平。 在堅持以公開的武裝鬥爭為中心的同時,粟裕指示要更加有效地開展其他各種形式的鬥爭,使武裝鬥爭與非武裝鬥爭相結合,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經濟鬥爭、文化鬥爭相結合,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相結合,儘量團結、爭取;利用一切力量,集中打擊敵偽主持「清鄉」的勢力。在這個策略思想指導下,反「清鄉」鬥爭發展為各個階層、各種力量的最廣泛的人民鬥爭,接連取得反封鎖、反保甲、反抽丁、反維持、反自首、反偽捐等鬥爭的勝利。 構築竹籬笆封鎖圈,是日偽軍在蘇南「清鄉」的法寶之一。他們企圖在蘇中如法炮製,吹噓:「籬笆打成功,清鄉便成功」,「籬笆打好了,新四軍跑不了」。粟裕針鋒相對地提出「不讓敵人打籬笆」的口號,號召群眾拆毀敵人的封鎖線。這個口號,既符合反「清鄉」鬥爭的需要,又符合群眾的切身利益,迅速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當時流傳的民謠說:「插籬笆,硬分家,南邊田,北邊家,有糧有菜收不到它。老百姓,本領大,你插下,我來拔,扛起毛竹回到家,編籃子,做扁擔,用處實在大得野!」群眾用繩索套在固定竹籬的木樁上把竹籬成片拉倒,在竹籬上紮油箍放火焚燒。開始是小規模的分散活動,後來發展為幾個鄉幾個區的聯合行動。蘇中區黨委因勢利導,統一組織領導第三、第四兩分區軍民,於1943年6、7兩月連續發動兩次大規模的破襲戰。僅7月1日夜間就出動4萬餘民兵、群眾,在各級領導幹部帶領下,在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掩護下,在100多公里的封鎖線上展開聲勢浩大的破襲戰,火燒竹籬,挖毀公路,鋸斷電杆,把日偽軍苦心經營3個多月的封鎖線破壞殆盡。日偽軍龜縮在據點裡一動也不敢動,眼睜睜看著用500萬根毛竹構成的籬笆在烈火中化為灰燼。綿延百餘公里的沖天火光,劈劈啪啪的爆炸聲響,響徹雲霄的群眾呐喊,構成具有典型意義的人民戰爭的壯麗景觀。 「編查保甲」,是敵人進行「政治清鄉」的重要手段,先是和平編查,後是強制編查。他們調集大量日偽軍包圍一個地區,強迫群眾編查保甲,對反抗者血腥鎮壓,僅在南通縣十總店一地就活埋53人。第四分區軍民採取各種巧妙靈活的方式進行反保甲鬥爭。敵來我走,共產黨員、幹部和民兵臨時轉移,留下老弱群眾敷衍敵人。群眾說:「鐵將軍把門,灶王爺看家,鬼子編保甲,請他編菩薩。」他們利用面對日偽、心向抗日的「兩面派」鄉保長,用慢編、亂編、假編應付敵人,動員群眾把編好的保甲門牌燒掉,再向敵人報告是新四軍燒掉的。他們佈置秘密監視哨,及時發現內奸、特務,懲處偽保甲指導員,除掉敵人的耳目和爪牙。經過幾個月的反復鬥爭,日偽軍的「強制編查保甲」不得不停頓下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