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五四


  粟裕晚年談到蘇中抗日鬥爭的經驗,反復強調要點爭奪戰的重要作用。他說,要寫蘇中抗日鬥爭,我就寫要點爭奪戰。沒有要點爭奪戰,就沒有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所謂要點,不是指某個具體的點,而是指根據地的基本區和戰略要點。要點爭奪不是盲目硬拼,而是積極鬥爭。如果在敵人嚴重進攻面前,不採取積極鬥爭的方針,就會使敵人分割、封鎖、壓縮根據地的企圖得逞,就不可能建成基本根據地。既是遊擊戰,又是要點爭奪,是不是矛盾?不。遊擊戰的特點在於秘密而周到的準備,迅速而突然的動作,主動而靈活的指揮。遊擊戰的戰術是在實踐中發展的,我們應該根據新的情況創造新的戰法。

  四、以武裝鬥爭為中心建設抗日民主根據地。堅持立足當前著眼發展的治軍思想。

  在創建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過程中,粟裕始終把武裝鬥爭擺在中心地位。他指出:「武裝的建設,尤其在今天敵後鬥爭,更有其特殊的嚴重的意義。從敵後鬥爭發展的歷史來看,也可以說是武裝鬥爭的發展史。沒有武裝則一切根據地的建設就不可能;沒有武裝則一切進步主張也便失去了保證。」(《粟裕論蘇中抗戰》,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319頁。)

  為了掌握蘇中武裝鬥爭的特點和規律,粟裕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不僅研究蘇中抗日鬥爭的實踐經驗,而且研究全國以至世界範圍的戰爭,探索現代戰爭的一般規律和抗日戰爭的特殊規律探索蘇中抗日戰爭的特點和規律,用以指導蘇中的武裝鬥爭。

  1941年5月底到6月初,粟裕先後主持召開第一師參謀工作會議和蘇中軍區地方武裝工作會議,並在這兩個會議上作總結報告。這兩個報告,繼1940年的《關於組織戰鬥》和《戰時參謀生作》之後,再次系統論述了他對現代戰爭一般規律與抗日戰爭特殊規律的探索成果,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闡述了蘇中抗日鬥爭的特點和規律以及由此產生的治軍和作戰方針。

  粟裕在報告中指出,「由於科學的發達,生產技術的進步,新式武器的發明,使戰爭起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戰爭不僅是線的戰爭、面的戰爭,而且是立體的戰爭;不僅在平地上打,而且在水中打,在土裡打,在空中打,像《封神榜》上的一套法寶出來了。這些說明現在的戰爭,兵器新奇了,戰術複雜了,技術當然更複雜了。」(《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84—85頁。)他認為,我軍在武器裝備和技術水平上雖然離現代化很遠,但是我們的對手是擁有現代化裝備的日本侵略軍,我們必須懂得現代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懂得敵人的優長和弱點;揚己之長,攻敵之短,最終戰勝敵人。

  根據這樣的認識,粟裕在對蘇中抗日戰爭的指導上,創造性地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辯證地處理現代戰爭一般規律與抗日戰爭特殊規律的關係,立足當前,著眼發展,從而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治軍思想。

  他一手抓主力部隊建設,一手抓地方武裝建設,創建適應抗日戰爭發展規律的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1941年6月,蘇中軍區專門召開地方武裝工作會議,粟裕在總結報告中指出,中國早一個弱國,同日本帝國主義作戰,完全打正規戰是不行的,必須開展廣泛的遊擊戰爭。只有廣大的群眾加入了武裝鬥爭,建立起了地方武裝,才能開展廣泛的遊擊戰爭,才能防止日偽力量侵入到農村裡面,才能逐漸轉變敵我力量對比,而最終驅逐日寇出境。同時指出,遊擊戰不能解決最後勝利問題,取得最後勝利還要靠正規戰。所以,一定要使地方武裝逐步發展,上升為主力部隊,成為充實主力兵團的後備力量。他說:一個抗日根據地的堅持和鞏固,沒有主力兵團作拳頭固然是不能設想的;但是,沒有具有相當戰鬥力的地方兵團,勢必把主力兵團長時間限制在地方任務上,而不能起到它應有的拳頭作用。只有建立起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廣大民兵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才能算是真正地建立了強大的武裝力量,才能堅持目前的鬥爭,應付將來更大的局面,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他提出,要利用減租減息蓬勃開展的有利時機,放手發動群眾,大力發展地方武裝,並從主力部隊抽調大批骨幹加強地方部隊的領導力量,抽調部分主力部隊作為各縣地方部隊的基礎,要求在每個鄉鎮普遍建立地方武裝和民兵自衛隊,使全蘇中能有上百萬地方武裝和民兵自衛隊。他要求主力部隊採取「老母雞孵小雞」的辦法,像師傅帶徒弟一樣把地方部隊帶出來,在適當的時候放手讓他們獨立堅持一個地區的鬥爭。隨著形勢的發展,使一部分地方武裝上升為主力部隊,但又不能採取割韭菜的辦法,剛長出來就一刀砍光。在蘇中區黨政軍領導機關的組織領導下,蘇中各縣很快就組建起10個警衛團以及遍佈各個鄉村的地方武裝,主力部隊也由7000多人發展到1.3萬余人,形成了主力部隊、地方部隊、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材。髓著形勢的發展,這種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不斷發展和完善,不僅保證有足夠的力量堅持蘇中抗日鬥爭,而且為後來完成中共中央賦予的向南發展的戰略任務積蓄了雄厚的力量。

  粟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把提高部隊、特別是幹部的科學文化素質放在部隊建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我們部隊要真正變成現代化,提高幹部的水平是先決問題。」(《粟裕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86頁。)在組建第一師同時,就創辦了第一師抗日軍政幹部學校。1941年9月,與「抗大」五分校合併,成立「抗大」蘇中大隊,1942年5月改稱「抗大」九分校,粟裕兼任校長。利用蘇中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又靠近上海、南京的有利條件,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經過短期訓練,把他們分配到部隊擔任軍事、政治幹部,讓他們在實踐中鍛煉成長。據1941年10月統計,知識分子在主力部隊營以下幹部甲占60%,在連隊政治指導員中占70%(後來達到80—90%),在師團營幹部中還有一些大學生和留學生。他們在蘇中區的武裝力零建設和根據地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多人後來成為治國治軍的骨幹和著名的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在師、旅兩級,都有一支由知識分子組成的戰地服務團。他們都是政治工作的多面子,不僅在軍內做宣傳鼓動工作,而且到地方做群眾工作,能夠創作演出配合當前鬥爭的文藝節目,還能排演《日出》、《欽差大臣》等中外名劇。第一師的政治工作生動活潑,朝氣蓬勃,成為部隊的傳統。

  粟裕對知識分子幹部熱情關懷,嚴格要求,大膽使用,同他們結成了深厚的戰鬥友誼。長沙湘雅醫學院的高才生李振湘,為了實現抗日救國的抱負,毅然放棄即將到手的畢業文憑,參加組建不久的新四軍,先後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軍醫處長、第一師和蘇中軍區衛生部長,在粟裕領導下工作。他個性鮮明,有棱有角。有人說他鋒芒畢露,要把他的棱角銼去。粟裕沒有這樣做,而是尊重他,信任他,支持他,鼓勵他的開拓創新精神,為他創造工作條件,使他大膽放手地工作,並且耐心引導他實現由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思想轉變。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憎,共同的責任,把他們兩人緊緊結合在一起,成為息息相通、配合默契的同志和戰友。李振湘救死扶傷,成績卓著,被譽為「軍中華佗」。他說:「我是一個普通的醫生,如果沒有粟司令這樣的好師長好領導,我充其量只能是看幾個病人、做幾個手術而已。離開了這個特定條件,是不可能有什麼作為的。」

  粟裕把改善部隊的武器裝備作為軍隊建設的重要任務,特別重視技術兵種的發展和技術人才的培訓。他認為,「為了戰勝具有現代技術裝備的敵人,除從政治及人力動員上去壓倒敵人外,還應在技術與裝備上適當的提高,以改善敵我優劣懸殊的形勢」。因此,提出大力發展軍工生產,積極發展技術兵種。他說:「現在應努力訓練一批技術兵種幹部,以利將來發展。」(《粟裕論蘇中抗戰》,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214、235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