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五二 |
|
1941年4月10日,在海安縣城以東的角斜舊場召開第一師直屬隊幹部會議,粟裕作《由正規戰轉變為遊擊戰的一些問題》的報告。他從戰略的高度分析蘇中面臨的形勢和戰略轉變的必要性,全面闡述實行思想上、組織上、工作上和戰術上一系列轉蠻的方針政策和具體措施,強調「一切工作深入農村」,「一切』工作適於遊擊戰」,「一切工作為了發動群眾抗敵」,「一切工作為了保障抗戰勝利」,「一切工作轉入下層」,「一切工作要求實際具體」,「一切工作要有準確性」。在作戰方法上,要實行由運動戰到遊擊戰的轉變,採取「敵進我退(進),敵駐我擾,敵大我避,敵小我欺,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術原則。他說,現在敵人占了城鎮和交通線,廣大的農村仍然在我們手中,廣大人民群眾站在我們一邊。我們要適應新的形勢,深入農村堅持長期鬥爭,把遊擊戰打得熱火朝天,像春節放鞭炮一樣遍地開花、處處響槍。這樣,敵人雖然占丁點線,卻無異於把圈套套在自己脖子上。我們要下定決心,堅持鬥爭,積小勝為大勝,奪取最後勝利。我們要把眼光放遠一點,充分認識蘇中抗日鬥爭的深遠戰略意義。蘇中處於長江下游,面對敵人的統治中心南京、上海,隔著一條長江同敵人唱對臺戲。這個對臺戲是很精彩的,我們這裡打一個勝仗,消息很快就傳到南京、上海,政治意義太大了。將來大反攻時,我們要像打魚一樣,在長江口上張開一張大漁網,把從長江逃跑的敵人統統收羅起來。 幹部們反映,粟裕的報告高屋建瓴,說理透徹,生動具體,聽了以後頭腦清醒,方向明確,精神振奮,提高了實行戰略轉變的自覺性和堅持長期鬥爭的信心。 根據這樣的指導思想,粟裕同蘇中軍政党委員會諸同志一起,領導蘇中黨政軍民及時主動地實現了這一戰略轉變,以武裝鬥爭為中心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各項工作隨即全面深入地開展起來。 在軍事鬥爭勝利的鼓舞和掩護下,蘇中各地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工作迅速展開。粟裕率領一師指戰員,同黨政機關幹部一起,深入農村,發動群眾,建立共產黨和群眾組織,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發展地方武裝,發展統一戰線,團結一切愛國民主人士和開明士紳一致抗日。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工作,蘇中區黨政軍在廣大農村立足生根,各級抗日民主政權相繼建立,縣一級地方武裝發展到10個團6200多人,脫離生產的民兵自衛隊發展到近萬人,不脫離生產的民兵發展到16萬人,開創出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的新局面。 粟裕在回憶這一段戰鬥歷程時說:「在華中局、新四軍軍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在形勢急劇變化的情況下,比較主動、適時地完成了工作重心的轉變,並且在農村中站住了腳,為對付以後日軍更頻繁、殘酷的『掃蕩』作好了準備。」(《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252—253頁) 三、粉碎日偽軍秋冬季大「掃蕩」。敵進我進與要點爭奪。 為把蘇中建成基本根據地奠定基礎。 1941年4月20日,蘇中軍區在栟茶鎮正式成立,粟裕以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任蘇中軍區司令員。 從1941年6月開始,國內外形勢和蘇中形勢都發生重大變化。與德國法西斯發動對蘇聯的戰爭相呼應,日本軍國主義積極準備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侵略軍加緊對中國佔領區的掠奪和控制,企圖把中國變成它的戰略後方。在華中,它加緊「偽化蘇北」的步伐,而把進攻的重點指向蘇中。為此,它一面在重要村鎮增設據點,修築縱橫交錯的公路線,企圖分割和縮小蘇中抗日根據地;一面頻繁發動「掃蕩」,採取「鐵壁合圍」、「梳篦拉網」的戰法,企圖摧毀蘇中根據地基本區,圍殲新四軍第一師主力。從1941年6月到1942年春天,萬人以上的大「掃蕩」3次,千人上下的「掃蕩」10天半月1次。鬥爭日益尖銳激烈。 粟裕從戰略全域上考慮利弊得失,勇挑重擔,知難而進,把蘇中當面鬥爭與看守好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南大門緊密結合起來,以積極的作戰行動打擊敵人和調動敵人,敢於刺激敵人,敢於威脅敵人,以求最大限度地把敵人吸引到蘇中地區,保障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的相對安全,保證中共中央戰略意圖的實現。 7月下旬,日軍南浦旅團傾巢出動,加上李長江部偽軍,集中1.7萬人的兵力,四路合擊鹽城,再次圍攻新四軍首腦機關。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發出了「保衛鹽城」的號召。粟裕率領蘇中主力部隊全力以赴,除抽調第二旅專門負責保衛軍部、直接協助第三師作戰以外,其餘部隊則以淩厲的攻勢,在蘇中南部的泰興、如皋、南通、靖江地區廣泛出擊,襲擊日偽據點和交通幹線,有力地打擊和鉗制了敵人,陷敵於顧此失彼的被動地位。又乘日軍後方空虛之機,以「圍魏救趙」的戰法,突然回師進攻南浦旅團部駐地泰州。粟裕說,敵人集中兵力在北線「掃蕩」,南線就空虛了,好比光著屁股等著挨打。我們就狠狠地打他個皮開肉綻。他指揮蘇中軍民奮力迎敵,在南線攻克古溪,收復黃橋,圍攻泰州、泰興,迫使日軍南浦旅團南撤;在北線攻克裕華鎮、大中集等日偽軍重要據點,殲滅日偽軍2100多人。再次粉碎了日偽軍摧毀新四軍首腦機關的陰謀,完成了守衛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南大門的任務。 對於第一師這種從全域出發的積極作戰行動,新四軍軍部給予充分肯定。9月17日,新四軍發言人在關於蘇北反「掃蕩」的談話中指出:「由於我軍在南線發動淩厲攻勢,迫敵南調,我北線部隊乘機大舉反攻」,「敵向我鹽阜區『掃蕩』之主動權完全喪失」,「軍部仍巍然屹立於敵後」。 日本侵略軍痛感蘇中對他們的威脅極大,轉而將進攻的重點指向蘇中。從此以後,蘇中就一直成為日軍對華中地區進攻的重點。 1941年8月13日,日軍集中1萬余兵力向蘇中地區進行空前的報復性大「掃蕩」,先後佔領李堡、栟茶、掘港、馬塘、雙甸、岔河、石港、三余、大中集、潘家鐅等集鎮,襲擊蘇中黨政機關,搶劫群眾財物。粟裕領導蘇中軍民與日偽軍展開堅決的鬥爭,廣泛開展反「掃蕩」,與各路敵人糾纏、遊擊,連續作戰42晝夜,戰鬥130多次,斃傷日偽軍1300多人,活捉日軍14名偽軍800名,毀敵汽艇30多艘。日軍在大「掃蕩」受挫以後轉為小規模的分區「掃蕩」,控制河流,修築公路,封鎖交通,把蘇中根據地分割成零碎的小塊,企圖逐步縮小進而全面佔領蘇中根據地。 為了粉碎敵人的新陰謀,粟裕制定並實施了敵進我進、要點爭奪的作戰方針。 從9月中旬到10月初旬,粟裕先後派出3支部隊,到日偽控制薄弱地區開闢新區。第一旅參謀長張藩率領第二團進入江都、高郵、寶應地區,加上已在當地的江高獨立團,控制邵伯以東和高郵東南地區,建立了高寶同情區(同情區實行與中心區不同的政策,暫不減租,不收稅,不改變基層政權)。第二旅參謀長杜屏率領第六團主力一部,向淮陰、寶應地區發展。第三旅參謀長梅嘉生和彭德清率領的南進支隊,向南通、海門地區發展,先後作戰20餘次,擊潰盤踞當地的偽軍5個團,建立了通海、通西同情區。這樣,根據地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更加擴大,打破了日偽軍蠶食根據地的陰謀。 在實施敵進我進方針的同時,粟裕分析敵我態勢,認為基本區的爭奪和反爭奪、「掃蕩」和反「掃蕩」將成為蘇中抗日鬥爭的主要形式。敵人把蘇中作為重點進攻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不能設想全區都保持相對穩定的局面,但是必須保持一定範圍的基本區相對穩定。這樣,才能使領導機關有相對穩定的活動地域,在任何嚴重的形勢下都能在基本區實施對全區的不問斷指揮;才能有比較鞏固的後方,辦學校培訓幹部,辦醫院收治傷病員,進行軍需生產,為支持長期戰爭積蓄力量;才能相對地集結和訓練主力兵團,形成有力的拳頭,以保持主動權,在需要時刻,在主要方向,實施有力的突擊。粟裕認為,在敵情嚴重的遊擊戰爭環境中,實現主力地方化,化整為零,相對地說比較容易辦到,而要經常集中一定數量的主力部隊在手,保持強有力的拳頭,則比較困難。如果沒有一塊回旋餘地較大的相對穩定的基本E是辦不到的。也只有這樣,才能由點到面逐步發展,把整個蘇中建成基本根據地。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粟裕決定採取積極爭奪、堅決反擊的方針,不讓敵人分割、封鎖和壓縮我根據地的陰謀得逞。他還認為,敵人既要分兵把守點線,又要集中兵力「掃蕩」,存在著占地企圖過大與機動兵不足的矛盾。這是它一個弱點。只要我們採取正確的方針和策略,巧妙利用敵人的弱點,就可以粉碎敵人的陰謀,保持基本區的相對穩定。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