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五一


  粟裕判斷,日軍將繼續攻佔海安等重要城鎮和交通幹線,然後與李長江叛軍合擊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所在地鹽城。他認為,為了堅定根據地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保障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的安全,必須堅決反擊日偽軍的進攻,首先給李長江叛軍以殲滅性打擊。為此,他將主力部隊隱蔽集結于海安附近地區,制定出周密的作戰方案,只待李長江叛國投敵的面目公開暴露,立即予以殲滅性打擊。同時,在幹部和群眾中進行反「掃蕩」的動員和準備,並適時撤出城鎮,轉入農村開展遊擊戰爭。

  李長江是國民黨蘇魯皖邊區遊擊總指揮部的副總指揮,實際上擁有對這支武裝力量的控制能力。蘇魯皖邊區總指揮部下轄7個縱隊1.5萬餘人,是蘇中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地方實力派。2月13日,李長江在泰州掛起太陽旗,宣佈就任偽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率領所部6個縱隊1萬餘人投敵。

  2月13日,陳毅代軍長來到第一師師部,與粟裕進一步商定討逆作戰部署,並決定隨第一師指揮機關行動。

  2月18日,新四軍代軍長陳毅、政委劉少奇發出討伐李逆長江命令,任命粟裕為討逆軍總指揮。當天,粟裕就指揮一師所屬3個旅發起討李戰役。

  粟裕採取中央突破、兩翼合圍的戰法,指揮部隊沿海(安)(州)公路及其兩側向薑堰、泰州攻擊前進,命令一旅攻克薑堰後直取泰州,二旅、三旅從南北兩翼圍殲李長江主力。2月19日午夜,粟裕率參謀和偵察、通信人員數人前進到泰州城郊指揮作戰。他命令二旅1個主力團利用暗夜突人城內,直搗李長江的指揮所,打亂敵人的指揮體系,使敵軍喪失組織抵抗的能力,然後與其他攻城部隊裡應外合攻克泰州。

  這一著完全出乎敵人意料。二旅1個主力團隱蔽接敵,從相距僅一百幾十米的兩座碉堡之間順利進入城內,迅速打到李長江的指揮所。叛軍猝不及防,亂作一團,李長江翻牆逃跑。經過3天激戰,第一師部隊攻克泰州城及薑堰等重要據點,俘虜李長江叛軍5000多人,並爭取兩個支隊(團)的叛軍反正。討李戰役勝利結束。

  在討李戰役過程中,日偽軍為接應李長江投敵,對蘇中發起第二次大「掃蕩」。2月18日,從揚州、高郵、黃橋、如皋等地出動數幹人,企圖夾擊泰州地區新四軍主力,進攻鹽城。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的部隊也乘機制造反共「磨擦」,侵佔了鹽阜區部分村鎮。

  2月21日,討李戰役一結束,粟裕就按照預定計劃,指揮部隊撤離戰場,轉入反「掃蕩」作戰。3個旅的部隊分散轉移到敵人側翼和後方廣大農村,以團或營為單位廣泛開展遊擊戰爭,同時以主力一部阻擊北犯鹽城的日軍。第一旅進入泰州、海安線以南地區(後劃為蘇中三分區),第二旅進人海安、李堡線以北地區(後劃為蘇中二分區),第三旅進入海安、如皋、南通線以東,海安、李堡線以南地區(後劃為蘇中四分區)。第一師師部進至海安、東台線以東以三倉為中心的濱海地區,籌建基本根據地。

  在新四軍強有力的正面阻擊和四處進攻下,日偽軍在這次大「掃蕩」中雖然佔領了海安、東台、泰州以及沿線許多村鎮,但是摧毀新四軍首腦機關、圍殲第一師主力的陰謀未能得逞。

  粟裕指揮的討逆戰役和反「掃蕩」作戰,是新四軍重建後第一師與日偽軍的第一次較量,在形勢轉變的緊急關頭重振鐵軍神威,不僅粉碎了敵人「消滅新四軍於立足未穩之際」的陰謀,給日汪蔣聯合反共的逆流以當頭棒喝,增強了廣大軍民堅持抗日鬥爭的信心,而且及時完成了在廣大農村開展遊擊戰爭的兵力部署,為創建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造成了有利條件,取得了軍事上政治上的雙重勝利。

  捷報傳到延安,正在為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逆流而運籌帷幄的中共中央領導人高興異常。毛澤東特地發電報給在重慶的周恩來,指出:「李長江叛變,陳毅率新四軍討伐,20日佔領泰州,俘獲人槍數千,李率數百人西逃,逆部有兩個支隊反正,望廣為宣傳。」(《毛澤東年譜》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版,第276頁。)

  1941年4月,日軍第十二混成旅團集結千餘兵力,糾集5000名偽軍,「掃蕩」泰州、泰興農村。為了掩護蘇中根據地建設,策應北線新四軍第三師的作戰行動,粟裕指揮第一師部隊,發動了對日軍的攻勢作戰。第一旅部隊首先向泰州、靖江地區的日偽軍據點發起攻擊,連克古溪、蔣垛、蘇陳莊、大泗莊、孤山、老莊頭、姚家垡等據點。在姚家垡戰鬥中,擊斃日軍泰興城防司令以下20多人,生俘日軍兩名。第二旅部隊在興化水田地梓辛河戰鬥中,擊沉日軍汽艇1艘,殲敵1個小隊,生俘日軍兩名。第三旅部隊在海安、東台間通榆公路沿線襲擊敵人,使日偽軍無法侵佔鹽城。這一系列的勝利,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計劃,穩定了蘇中群眾的情緒,堅定了軍民堅持敵後抗戰的信心。

  粟裕在指揮對敵作戰的同時,一直把實現工作重心的轉變放在戰略指導的首位。

  蘇中區的工作當時處於開闢階段,黨政軍務系統在思想上、組織上、作戰方法和工作作風上與即將到來的嚴重形勢還不相適應。部隊許多幹部,特別是團以上幹部,雖然經歷過三年遊擊戰爭的鍛煉,但在進到江北以後主要是對付國民黨反動派,奪取抗日戰爭領導權,作戰方式是打運動戰,因而對遊擊戰生疏了。新參加部隊的幹部更是缺乏遊擊戰的鍛煉。地方工作的重心還在城鎮,工作對象主要是社會上層,沒有來得及深入鄉村。對於日益嚴重的鬥爭形勢,許多人缺乏正確的認識。相當多的幹部盲目樂觀,缺乏應付艱巨的鬥爭環境、深入農村做艱苦工作的思想準備。也有一些幹部存在「恐日病」,對與擁有現代裝備的日軍作戰缺乏必勝信心。還有一些幹部存在一種糊塗觀念,認為我們不去刺激敵人,就可以避免敵人的「掃蕩」。廣大人民群眾也為新四軍能不能戰勝日本侵略軍、能不能堅持蘇中抗日鬥爭而擔憂。

  如何統一幹部、群眾的思想,樹立對日軍敢打必勝的信念,自覺實行工作重心和作戰方法等一系列戰略性轉變,成為當時戰略指導上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粟裕分析蘇中矛盾鬥爭格局及其發展趨勢,認為經過黃橋決戰的勝利和此後一段時間的工作,蘇中地K抗日鬥爭領導權問題已經解決,蘇中的局面已由三角鬥爭變成了基本上是新四軍與日本侵略軍兩方面的鬥爭。擺在蘇中區面前的任務,第一是以積極的作戰行動打擊和頓挫日偽軍的進攻,抑制其囂張氣焰,堅定幹都、群眾的抗日信心;第二是轉好思想彎子,不失時機地將工作重心由城鎮轉向農村,作戰對象由頑軍轉向日軍,作戰方法由運動戰轉向遊擊戰,並以遊擊戰為中心,實行組織形式、領導方法、工作作風等各方面的轉變。粟裕強調指出:「這一轉變就蘇中來說是戰略性的,不轉變,肯定要吃大虧,轉變得不適時,轉變得不好,也要吃虧。」(《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248頁。)

  蘇中區的戰略轉變是從1941年1月開始,同對敵作戰結合起來進行的。粟裕在指揮作戰的同時,一面領導部隊實現作戰方法由正規戰向遊擊戰的轉變,一面領導党的工作重心從城鎮轉入農村。1月,日軍出動3000兵力對蘇中新四軍進行第一次「掃蕩」,並準備攻取黃橋。有人提出要打「黃橋保衛戰」,與戰鬥力較強、裝備優良的日軍拼一拼。粟裕果斷地否定了這一主張,命令守衛黃橋的部隊適時撤出,由正規戰轉向遊擊戰,以遊擊戰粉碎敵人的「掃蕩」。在以後的反「掃蕩」作戰中,部隊進一步實現了作戰方法的轉變。蘇中區黨委確定將黨的工作重心由城鎮轉入農村後,大量發展地方黨和群眾組織,建立和發展地方武裝。

  粟裕認為,順利實現這種戰略性的轉變,關鍵在於轉好思想彎子,首先是各級幹部轉好思想彎子。為此,他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連續在幹部會議上作了幾個重要報告,反復說明蘇中區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任務,分析蘇中抗日鬥爭的特點和規律,闡述蘇中抗日鬥爭的指導思想以及實現戰略轉變的必要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