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三〇 |
|
5月中旬,粟裕在縉雲縣壺鎮王龍坑見到了張文碧帶領的第一縱隊10多名同志。從浙西南突圍以後,一縱隊60多名精壯戰士,奉命北渡甌江,向浙東地區發展,在當地堅持鬥爭,開闢新的根據地。在敵人的「清剿」和反「清剿」中,縱隊長王屏等幾十名戰士先後犧牲了。張文碧等10多名戰士在深山老林裡苦苦支撐,熬過嚴冬,迎來了與主力會合的春天。粟裕告訴大家,現在整個閩浙贛的革命鬥爭仍很艱難,但全國的形勢已經發生變化,對我們十分有利。在毛澤東領導下,中央紅軍擊敗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天險,長征二萬五千里,已經勝利到達陝北,革命的火焰又在北方燃燒起來了。大家聽了心情都很激動和興奮。 六、開創又一個大發展的局面。適應新情況調整新政策,遊擊根據地建設有許多新創造。 從1935年9月到1936年6月,是挺進師經受嚴峻考驗的重要時期。浙西南遊擊根據地暫時喪失了,但又在浙南開闢了大塊新的遊擊根據地,並在浙西南、浙閩邊、浙東、浙南更廣泛地開展遊擊戰。從總體上說,羅卓英40個團的「圍剿」沒有能夠消滅紅軍,挺進師雖然遭到嚴重損失,仍取得反第一次「圍剿」的勝利。 1936年6月「兩廣事變」爆發,廣東軍閥陳濟棠和廣西軍閥李宗仁、白崇禧,以北上抗日為名發表通電,出兵湖南,反對蔣介石,企圖奪取南京國民黨政權。蔣介石急電嫡系羅卓英部主力南調,同時採取收買兩廣部隊的手段,對付陳濟棠和李宗仁、白崇禧。挺進師面臨的敵情和軍事壓力緩和了。從1936年6月1日「兩廣事變」爆發到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是紅軍挺進師遊擊戰爭的第二個發展時期。 在反第一次「圍剿」鬥爭中,粟裕和劉英經常分開活動,組織形式也相應有了新的變化,即組建了「突擊隊」和「牽制隊」。所謂「突擊隊」,就是武裝工作隊,由劉英帶領,主要任務不是打仗,而是帶領便衣隊、短槍隊,和省委機關一起在浙南基本地區堅持鬥爭,發動群眾進行根據地建設。「牽制隊」是挺進師遊擊隊的主力部隊,由粟裕帶領,主要任務是在廣大範圍內開展公開的武裝鬥爭,牽制、吸引和打擊敵人,掩護和保衛基本地區,發展新的遊擊區。 「兩廣事變」以後,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根據新形勢,作出兩項決定:一是劉英、粟裕分別以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挺進師政治部名義發表宣言,揭露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反對軍閥內戰,要求國民政府放棄反共,槍口對外,一致抗日;二是恢復浙西南遊擊根據地,許信餛任中共浙西南特委書記,同時重建第二縱隊,趙春和任縱隊長,張文碧任政委,由粟裕統一領導,回到浙西南地區活動,再度佔領龍泉的住溪和遂昌的王村口。 粟裕率領「牽制隊」單獨活動,獨立處理政治和軍事問題,他的軍事才能和政策水平得到了更好的發揮。這對紅軍挺進師遊擊戰爭第二個發展時期的出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粟裕腦海裡經常考慮著一個問題:紅軍遊擊隊要在敵後長期堅持,形成比較鞏固的遊擊區,必須為遊擊隊主力提供更多的「落腳點」和主動向敵人出擊的「跳板」。粟裕從實際情況出發,在遊擊根據地建設上有許多新的發展。他帶領「牽制隊」一面打仗一面建設根據地,在一些重要地區把幾個或十幾個工作基礎較好的村莊連成一片,建成一個遊擊基點,相隔二三十裡再建一個。這樣逐步向外發展,一個個遊擊基點聯繫起來,便建立了相對穩定的較大塊的遊擊根據地。在較大塊遊擊根據地外圍,還有一些小塊的遊擊根據地和遊擊基點。這些小塊遊擊根據地和遊擊基點開始是臨時性的,經過鬥爭考驗不斷加強和發展鞏固,而且形式多種多樣,有公開的,也有秘密的,在敵人勢力比較強大、敵我爭奪頻繁的邊緣地區,還有「白皮紅心」的兩面政權。這種兩面政權,或者是把原來的保、甲長爭取過來,為紅軍遊擊隊做事,或者是把秘密共產黨員派進去擔任保、甲長。敵人來了,他們賠著笑臉接待,虛與委婉應付,成了紅軍遊擊隊的保護傘和擋箭牌;敵人走了,他們又明裡暗裡按照紅軍遊擊隊的主張辦事。小塊遊擊根據地的政權完全為紅軍遊擊隊掌握,當地群眾心中都明白這個秘密。 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步步加緊,民族矛盾日益上升為主要矛盾。粟裕雖然被隔絕在一個封閉的區域內活動,但他時刻關心著全國的大局,使局部地區的鬥爭適應全國的形勢和大局。他通過各種途徑主動瞭解全國形勢,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決策水平,不斷調整遊擊根據地內實行的政策,靠政策團結越來越多的人,加上有力的武裝作依靠,遊擊根據地和遊擊基點不斷鞏固、發展。 浙江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地主兼工商業者多。粟裕改變了過去打土豪的政策,以抗日、反蔣為前提,擴大團結對象,縮小打擊目標。粟裕調整了對敵鬥爭政策和口號,對國民黨的鄉長、鎮長和保長由鎮壓改為爭取;把「窮人不打窮人」的口號改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把「歡迎白軍士兵殺死長官拖槍過來當紅軍」,改為「歡迎白軍官兵槍口對外和紅軍共同抗日」;把蘇區沿用多年的「沒收委員會」改為「徵發委員會」,對地主兼工商業者徵收「抗日捐」。 遊擊隊每到一地,找到當地的士紳地主,根據遊擊隊的需要和徵收對象的財產情況,要他們捐助一定數量的大米、衣服和現金,並說明這是資助遊擊隊抗日。地主士紳見紅軍的要求並不過分,而且很有道理,一般都願意捐獻。有時紅軍遊擊隊進村時地主士紳已經嚇跑了,遊擊隊住在這些大戶家裡,殺圈裡的豬,吃囤裡的米,臨走時留下條子,提出各家應捐的款額,扣除吃掉的米、肉,要他們把不足部分送到指定的地方去。地主士紳回來發現條子,再看看家財沒有什麼損失,心裡比較踏實,大都按遊擊隊的要求把不足部分的錢物送去。這樣做的結果,紅軍遊擊隊和地主士紳的矛盾不但不會激化,相反得到他們稱道。當然也有頑固抗拒的。 粟裕命令遊擊隊先是給他寫信警告,後是罰款懲處,最後便採取強硬措施。湯溪周村有個當鄉長的地主,遊擊隊通知他出500元抗日捐。他不理睬。遊擊隊對他發出警告,加倍罰款,限期交付1000元,否則嚴辦不貸。他冷笑說:「想懲辦我,諒他們沒有這個本事!」粟裕決定煞一煞這個頑固分子的氣焰。遊擊隊掌握了這個鄉長的行蹤,一天趁他出門,在半路上來個「攻其無備」,把他抓了起來。這個鄉長見紅軍遊擊隊較了真,嚇得面如土色,腿似篩糠。遊擊隊還是採取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嚴肅指出他的錯誤態度,給他講交抗日捐的道理,問他認罰不認罰。這個鄉長連連點頭,再三表示:「認罰,認罰。」粟裕下令把他放了回去。這個鄉長很快送來了捐款和罰款,逢人便說:「共軍厲害,共軍講道理!」 浙江山區竹木茂密,資源豐富。粟裕在領導遊擊根據地建設中,不僅重視軍事鬥爭,而且重視發展山區經濟,專門制定了支持竹木和山貨外運的政策,允許中立的地主士紳和商人自由來去,歡迎平原城鎮的商人進山做買賣。遂昌縣的門陣鄉坐南向北,背靠大嶺,面對金(華)湯(溪)平原,群峰守望,竹木蔥蘢。這裡可以扼制三條交通線,還有一條竹木放筏的必經小溪。 1936年底和1937年初,粟裕先後派部隊到這裡開展工作,實行新的政策,建成了新的遊擊根據地中心。門陣鄉一時經濟發展,商業繁榮,被群眾稱為「小上海」。平原地區的客商運來了根據地極其需要的布匹、藥品,再把山區的特產運出去。離門陣較近的浙江經濟較發達的城市金華,實際上成了紅軍挺進師的「軍需補給基地」。商品流通,促使山區經濟發展,群眾得益,生活改善,更加擁護紅軍,協助遊擊隊防奸防特。 粟裕還重視團結和爭取知識分子,親自向他們特別是向青年宣傳革命和抗日。1936年初冬的一個深夜,粟裕率領部隊來到深山的一座古廟前。山區的夜寒氣襲人,戰士們輕輕叩門,想進廟裡避風休息。廟裡是所小學,教師從門縫張望,借著月光,看見門外站著一批衣衫不整的帶槍的人,以為來了強盜,嚇得不肯開門,任憑粟裕和戰士怎樣解釋也沒有用。粟裕命令大家靠在牆腳下避風。夜風習習,寒徹肌骨,戰士們誰也沒有一點睡意。有人提議:「請師長來一段口琴吧!」 粟裕從口袋裡掏出多年來一直隨身攜帶的口琴吹奏起來。粟裕吹的是許多人熟悉的《蘇武牧羊》樂曲,深沉的琴聲,吹奏出了西漢使臣蘇武被羈漠北堅貞不屈的愛國主義情懷。戰士們先是靜靜地聽著,繼而和著琴聲低吟,最後放開嗓門高歌。琴聲歌聲,抒發了紅軍戰士誓以血肉之軀築起抗日長城的豪情壯志。樂聲歌聲剛停,廟裡響起喝彩聲,接著廟門「吱」地一聲打開,一名青年教師神情激昂,手提燈籠走了出來,後面跟著兩鬢斑白的老校長。校長連聲說「請」,把大家招呼進門,不住稱讚:「我在山裡教書多年,從來沒有見過紀律這麼好的軍隊,這位老兵的口琴吹得太好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