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一四


  8月底,部隊奉命第二次打長沙。粟裕支隊的任務是從南面大托鋪攻城。這時的形勢與7月下旬第一次打長沙時大不一樣。長沙守敵達31個團,計10萬人,周圍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還有外壕、鐵絲網、電網等好幾層障礙物。而紅軍不會搞近迫作業,連交通壕都不大會挖,又不會爆破,更沒有炸藥,挖工事的鐵鍬也很少,完全沒有打堅固設防城市的裝備和技術。粟裕利用黑夜掩護,組織部隊悄悄挺進到敵人鐵絲網前,破壞敵人工事,挖掘前沿工事。天一亮,敵人發現了紅軍的意圖,立即組織反擊。粟裕便命令挺進到城下的部隊撤下來。可是晚上再突到前面去繼續挖時,頭天晚上挖好的工事已被敵人破壞了,只得重新來。紅軍發動了兩次總攻,都失敗了,傷亡很大。粟裕心情焦急,同時產生了許多疑問。他冷靜對比敵我,認為以紅軍現有的力量和裝備、技術,根本不具備攻打大城市的能力,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提出的「飲馬長江,會師武漢」的口號雖然動人,但一時成不了現實,他企盼早日糾正打長沙的錯誤決定,避免不必要的過大傷亡。9月12日,毛澤東、朱德果斷下令撤長沙之圍。粟裕聞訊稱讚毛澤東、朱德決策英明。

  第二次圍攻長沙歷時16天,晝夜作戰,粟裕連續10多天沒有很好睡過覺,高度疲勞。部隊轉移到醴陵,他竟一覺睡了2天1夜,才緩過勁來。

  部隊在株洲、醴陵、萍鄉、攸縣一帶活動,中共中央長江局派周以栗為代表,要主力紅軍回師打南昌。紅軍一些領導對打大城市很有興趣。毛澤東堅決不同意長江局的決策,反復做工作說服了周以栗,決定改打江西中部的中等城市吉安。毛澤東指揮紅軍從湖南向江西殺了個回馬槍,10月4日順利攻下工商業發達的吉安。中共中央接著又派塗正農來宣傳「立三路線」,要紅軍繼續打南昌、九江,會師武漢。結果塗振農又被毛澤東說服了,同意毛澤東的主張。毛澤東還積極做紅軍高級指揮員的工作,在峽江一帶不停地開會統一思想。這時毛澤東已經敏銳地洞察到蔣介石就要向中央蘇區發動大規模進攻了,紅軍應該有所準備,便在11月1日運用政治委員具有的最後決定權,以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和政治委員的雙重身份,和朱德總司令一起簽發命令,紅軍緊急渡過贛江,進到東固地區整訓,準備迎擊強大的敵人。

  部隊在峽江轉來轉去的時候,擔任支隊長的粟裕,知道有的領導人仍然熱衷於打大城市,領導層中對紅軍下一步行動的意見不一致,等待作出最後決定。但粟裕從打長沙的教訓中深切地感到,紅軍不能再去打南昌、打九江,當務之急是準備對付即將進犯蘇區的敵人。他接到毛澤東、朱德署名的命令,壓在心上的一塊石頭放下來了。

  五、20多歲的紅軍師長反「圍剿」屢建戰功。毛澤東填詞稱讚:「前頭捉了張輝瓚」。

  1930年冬天,粟裕調到紅二十二軍任第六十五師師長。軍長為陳毅。

  1930年12月,蔣介石調集8個師10萬軍隊,對中央蘇區紅軍發動了第一次軍事「圍剿」。紅二十二軍縮編成第六十四師。粟裕後來擔任了六十四師師長,參加了第一次反「圍剿」作戰,時年23歲。

  國民黨軍「圍剿」中央蘇區的總指揮是魯滌平,部隊以平均日行35公里的速度,多路向中央蘇區進攻。張輝瓚的十八師和譚道源的五十師,是魯滌平的嫡系,也是這次「圍剿」的主力。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毛澤東提出「撒開兩手,誘敵深入,待機破敵」的作戰方針,和朱德一起指揮紅軍向根據地中部退卻,集中4萬兵力的絕對優勢,在運動中尋機分別殲滅各有1.4萬人的張輝瓚師和譚道源師。

  紅軍東渡贛江,12月25日在寧都小布召開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毛澤東特意寫了一副對聯,貼在主席臺兩旁的柱子上,高度概括了殲敵的戰略指導思想,上聯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裡操勝算」,下聯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毛澤東年譜》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29頁。)。粟裕反復吟誦,欽佩這副對聯概括得好,短短46個字,把紅軍的戰略戰術說得明明白白,通俗好記,稱讚它是「克敵制勝的法寶」,認真揣摩,細細研究,靈活運用到指揮作戰中。紅軍第六十四師武器裝備比較差,除去幾百條土造的「單打一」長槍外,其餘都是梭鏢,因此有人稱六十四師是「梭鏢大隊」。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在粟裕帶領下參加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取得了輝煌勝利。

  毛澤東、朱德原來準備先打譚道源師,兩次設伏都沒有得到戰機。這時,張輝瓚師孤軍深入,弱點逐漸顯露出來。朱總司令、毛總政委決定把張輝瓚的十八師一步步引進龍岡予以殲滅。粟裕領導的六十四師參加了這次戰鬥。12月29日,張輝瓚師被誘進入龍岡。30日清晨,龍岡大霧籠罩。上午10時左右,濃霧漸漸散去,毛澤東、朱德下達了戰鬥命令,埋伏在龍岡四周的紅軍一齊出擊,敵人頓時慌了手腳,亂了陣勢。戰鬥持續到黃昏,敵十八師不漏一人一槍全部徹底乾淨被殲滅,師長張輝瓚也當了紅軍的俘虜。紅軍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勝利。第六十四師大改裝,所有的梭鏢和土造的「單打一」長槍,全部換上了五響快槍「漢陽造」。戰後,毛澤東詩興大發,揮毫填了一首詞:《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以磅礴的氣勢,記錄下了這一歷史性的偉大勝利,同時記錄下了粟裕率領的六十四師參加戰鬥的輝煌戰績:

  萬木霜天紅爛漫,
  天兵怒氣衝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
  齊聲喚,
  前頭捉了張輝瓚。

  毛澤東、朱德接著指揮紅軍打譚道源師。粟裕率六十四師擔任正面攻擊。戰鬥異常激烈。譚道源依仗優勢裝備,向粟裕師發起反擊。前面的部隊一時未能擋住敵人攻勢,被衝開一個缺口。敵人一直沖到六十四師師部指揮陣地跟前。這時師部只有一個警衛排,加上司號員、通信員等少數幾個人,形勢非常危急。粟裕臨危不亂,指揮大家全力拼殺,不讓敵人再前進一步。突然有人在粟裕身後打冷槍,子彈從他身邊穿過,把通信員打死了。後來查明,打冷槍的是一個混到紅軍隊伍裡的壞分子,他原來想在混亂中打死粟裕,也許是害怕,手一抖打偏了。幸好軍部就在六十四師指揮陣地後面山頭上,相距只有二三百米,發現這裡情況緊急,立即派1個連增援,從翼側迂回到敵後,實施兩面夾擊,把這股敵人消滅了。1931年1月3日,紅軍殲滅譚道源師1個旅,俘敵3000多人。

  打張輝瓚和打譚道源兩仗,前後相隔不過5天,戰果懸殊。作為紅軍師長的粟裕,站在更高的層次上思考戰略戰術的運用問題,他對這兩仗作了對比,打張輝瓚部隊迂回得好,紅軍從四面八方重重包圍敵人,張輝瓚無路可逃,乖乖就殲。打譚道源,有1支紅軍部隊行動慢了點,對敵沒有及時形成包圍,因而沒有獲得全殲敵人的勝利。粟裕從中得出兩條經驗:第一,山地作戰是紅軍的主要形式,部隊一定要善於爬山,誰先搶佔山頭誰就佔據優勢,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佔據優勢;第二,打殲滅戰,迂回、包圍很重要,特別是山區作戰,只要迂回得好,把幾個口子卡住,就能形成包圍,敵人插翅也跑不掉了。粟裕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總結得出的經驗,以後發展成為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戰法,幾萬、十幾萬、幾十萬地聚殲敵人。

  紅軍以後的幾次反「圍剿」,粟裕都在前線帶兵作戰,他有意識地體會毛澤東靈活用兵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每次都有新的體會新的收穫。

  蔣介石的第二次軍事「圍剿」,於1931年4月1日發起進攻,總兵力增加到20萬,由何應欽指揮,擺開了「一字長蛇陣」,西起贛江岸邊,向東一直延伸到福建省的建寧,戰線長達500公里,左、右兩翼戰鬥力很強,中間是一些雜牌部隊。能否以根據地為依託,粉碎敵人的「圍剿」,蘇區和紅軍領導層中意見不一。中央蘇區中央局幾次召開擴大會議討論,粟裕每次都參加了。會上,毛澤東反復闡述紅軍留在中央根據地作戰的理由。粟裕越聽越覺得毛澤東的主張正確,堅決支持留下來打。幾種意見爭論很激烈,會議一次次開,結論還是定不下來。毛澤東早就成竹在胸,預作運籌,他一邊參加會議討論,一邊命令部隊向東固方向推進,逐步作好戰略展開。當大家終於同意毛澤東的意見時,部隊已經完成戰略部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