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
三 |
|
會同城裡駐紮著湖南省第五守備區1個連的軍閥部隊。連長姓盧,橫行霸道,縣太爺都得聽他的話,成了會同縣的太上皇。盧連長手下有個周班長,是個中士,人們管他叫周中士。周中士也成了會同城裡了不起的人物,還在縣城設了公館。這個連的官兵經常在城裡打人罵人,調戲婦女,欺壓百姓。會同城街道很窄,鄉下人進城做生意,把糧食、蔬菜、水果、茶油等擺在路旁賣。盧連長的部隊進出會同城,不顧街上人多路窄,總是排成四路縱隊橫衝直撞,肆意踐踏糧擔、菜籃、油罐。老百姓恨透了他們,管他們叫「痞子兵」。 粟裕和同學們看到痞子兵這樣欺侮百姓,心中很氣憤,就一起商量怎樣懲治這些痞子兵。有一天,高等小學的學生放學回家,正好與盧連長的痞子兵相遇。粟裕一聲口哨,幾十名同學排成隊,手挽手地朝前走,故意撞在痞子兵身上。痞子兵罵:「狗崽子,瞎了眼!」粟裕和同學們針鋒相對:「我們操練,你們為什麼擋路?」幾十張小嘴一齊開火,把痞子兵痛駡一頓。 一次又一次交鋒,雙方積仇越來越深。 有一次,縣城城隍廟唱戲,高等小學的師生和盧連長的官兵都站在廣場上看戲。痞子兵站在前面。學生們站在後面,個子又矮小,看不到,大家心裡很窩火。偏偏有個痞子兵還找了條長凳,站在上面看。 「拉下來!拉下來!」粟裕和學生們高聲喊叫。 那個痞子兵充耳不聞,仍然大模大樣地站在凳子上看戲。 幾個學生沖上去,把那個痞子兵從長凳上拉下來。痞子兵掄起長凳就打。學生還擊。廣場秩序大亂。這時,有人大聲喊叫:「有土匪!土匪來了!」戴白邊帽的保安隊朝天打了幾槍,看戲的人們嚇得四處逃散。 粟裕和同學們乘機返回學校,把校門緊緊關上。痞子兵排長帶著一排人追到學校,要闖進去抓人。湘西民風尚武,學校裡有軍事操練課,學生們常常打著綁腿訓練。學生們集合起來,手拿木槍、匕首,守在校門內。盧連長怕事態擴大,阻止那個排長進入學校。那個排長不肯罷休,揚言:「以後見到學生就抓,就打,就殺!」 有一天,痞子兵抓住一個學生,問:「你是不是高等小學的?」這個學生見勢不妙,回答:「不是。」痞子兵把他放了。這個學生回到學校一說,全校頓時緊張起來,所有走讀生都不敢回家了。同學們決定罷課抗議。一位姓楊的教員支持學生們的行動,鼓勵學生們堅持鬥爭。他說:「鬧出禍來沒關係,我在省城裡有朋友,可以拉一支隊伍來跟他們鬥。」學生們用木槍木棒裝備起來操練,準備對付痞子兵的襲擊。 學潮越鬧越大,會同縣縣長不得不出面調停。盧連長保證不抓學生,不打學生,不殺學生。學生們答應複課。一場風波才平息下來。 經過這場鬥爭,粟裕產生了自己搞武裝的念頭,想到外面去闖一闖,拉一支保護老百姓的好隊伍,好好懲治那些騎在老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的痞子兵。 由立志做為民除害的劍俠,到想拉一支保護老百姓的好隊伍,這是少年粟裕思想上的一次飛躍,為他後來參加革命武裝鬥爭作了必要的思想準備。 粟裕的父親看到粟裕上了幾年私塾,又讀了幾年洋學堂,認為學到的本事夠用了,就把管家、記帳的責任加在粟裕身上。這樣,粟裕除了上街採購、下河擔水、打掃衛生等家務勞動外,還要管理家庭經濟帳目,每天收入多少,支出多少,買了什麼東西,都要詳細記帳。每月結一次賬,送給父親檢查。這些事雖不複雜,但很繁瑣,粟裕經常因此不能按時上課、交作業,學習成績下降,不得不留級。這件事叫粟裕心煩。 那時粟裕的哥哥已經結婚。父親不讓哥哥管家,引起嫂嫂不滿。她常常發火罵人,埋怨粟裕管得不好,吃得不好。這件事也使粟裕不快。 粟裕的父親不顧粟裕反對,包辦代替,為粟裕定下一門親事。對方姓吳,年長粟裕兩三歲,還是個纏足姑娘。粟裕對父親的做法十分不滿,堅決不幹,心情更為煩躁。 儘管湘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但粟裕少年時代的會同是封閉的。遠大的抱負與狹窄的空間、黑暗的社會、封建的枷鎖,一次又一次地在粟裕的思想中發生尖銳的矛盾衝突。粟裕覺得,要想學到一點真本事,將來做一點為民除害的事,必須沖出家庭這個籠子,到外面去闖一闖。 機會終於來了。 1923年冬天,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在湘西各縣招生。這所學校設在常德。招生的辦法是,首先由各縣考選預備生,然後到第二師範正式考試,擇優錄取。會同分到兩個預備生名額。粟裕報名參加考試,被錄取了。 粟裕拿著錄取通知書對母親說: 「我考上了,要到常德去念書了。」 母親梁滿妹,慈祥和藹,通情達理,雖然捨不得兒子遠離,但是理解兒子求學上進的急切心情。她遲疑地說:「現在歲月不太平啊!不能出去噢!過一段時間外邊太平了,再出去念書也不晚啊。」 粟裕聽母親這樣說,認為她實際上答應了。 1924年1月8日,17歲的粟裕決心實現到外面闖一闖的願望,自行離家出走。他步行110多華里,到達沅江碼頭洪江鎮,準備從那裡乘船去常德。 這時,粟裕發現自己沒有帶足路費,只好寫信向家裡要。會同的郵差把信從門縫塞進粟裕家裡。事有湊巧,這封信被粟家餵養的一頭大母豬咬掉一部分。粟裕的父親揀到咬剩下的信一看,上面只有斷斷續續幾句話,大意是堅決離開家鄉到常德讀書,如果家裡不給路費,「討米也要走」。 正在為粟裕出走而焦急的父母親,看到「討米也要走」這句話,更加擔心了。父親立即回信,答應他外出讀書的要求,答應給他籌集路費,要他回家「從長計議」。 粟裕接到父親來信,覺得情意殷切,就由洪江返回會同。但又擔心回到家裡被父親扣留,就留在離城10餘裡的二姑家裡,再次寫信給父親,要求把錢送來。 父親派粟裕的哥哥多瑞去接弟弟,並轉達他的許諾:一定籌足路費,讓粟裕外出求學。粟裕才放心地回到家裡。 父親為粟裕籌集了幾十塊銀元路費,還辦了酒席為粟裕送行。席間,父親很動感情,流下了眼淚。粟裕離家以後,父親常常想念兒子。有一次,接到粟裕從常德寄來的信和好吃的東西,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吃梨子。醒來後傷心地說:「我夢見梨子(諧音離子)了,再也見不到繼業朋了!」三年以後,粟裕的父親因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逃離家鄉得風寒而死,年僅42歲。 粟裕離家以後,還專門寫了一封信,聲明解除與吳家姑娘的婚約。信上說,自己十年八年,甚至一輩子也回不了家。吳是良家女子,請她另嫁高門。粟裕的姐姐看過這封信,對女兒說:「你舅舅最有良心了,他不願耽誤人家的終身大事。」 粟裕終於擺脫封建家庭的束縛,闖過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個關口,走出偏僻的山區,奔向廣闊的天地。 四、半個多月的沅江水路,湖湘文化和現實社會的生動一課。 1924年1月中旬,粟裕第二次到達洪江鎮,搭乘沅江航船去常德。 沅江,是湖南省湘、沅、資、澧四大水系之一,全長1060公里,「上捍雲貴,下蔽湖湘」,自古就是連結中原地區與雲貴高原的重要交通孔道。從洪江到常德,是得天獨厚的風景帶: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清澈見底的滔滔江水,鬼斧神工的奇石險灘,構成了秀麗不讓陽朔、險峻敢比三峽的自然景觀。幾千年川流不息的沅江,也是中華各民族交往發展的見證。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例如屈原、馬援、諸葛亮、王昌齡、王守仁、石達開、林則徐等等,都在沅江兩岸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粟裕登舟出發地洪江鎮(今洪江市),古稱雄溪,位於沅江與巫水交匯處,是湘西著名的軍事、經濟重鎮。這裡「百工畢集,商賈輻輳」,不僅是會同縣的商貿中心,而且是沅江上游各縣外運和內銷商品的集散地。由洪江外運的桐油、杉木,遠銷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由沿海各省市運來的工業品,經洪江轉銷湘黔邊境各縣。在辛亥革命以及後來的軍閥混戰、討袁護國戰爭中,這裡多次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當年的洪江,可以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一個小小縮影。 沅江流域土匪猖獗,商船不敢單獨行駛,要聚集上百條船一起行動,還要有軍隊護送。為了等船,粟裕在洪江停留了1個多月。在這段時間裡,粟裕實地體驗了洪江的社會生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