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粟裕傳 | 上頁 下頁


  粟裕從小就願意和雇工一起玩耍,一起勞動。粟家雇有兩個長工,一個叫阿陀,20歲左右;另一個是「射毛兒」,本名粟永忠,是粟裕的同族兄弟。農忙季節還雇一些臨時工,當地稱為「做陽春」。粟裕與他們相處得很好,經常跟他們一起上山揀桐籽、茶籽,給他們理髮、補衣服。粟裕的祖母有時責駡阿陀。粟裕勸她和氣待人,說:「阿陀哥人老實,又勤勞,您不要罵他。」粟裕的妹妹喊粟永忠為「(身小)毛兒」。粟裕對她說:「不要這樣喊他,要叫他(身小)毛大哥。」1984年11月20日,粟裕逝世不久,在粟裕家做過臨時工的粟永連老人,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我幫他家做了十多年陽春,常在他家吃飯。粟裕和我們同桌吃飯,對我們很好。他是個忠厚人,不欺負人,冒起(沒有)一點財主架勢。」

  長工阿陀是粟裕最要好的朋友。阿陀比粟裕大十來歲,沒有讀過書,講話口吃,但是很會講故事。粟裕特別喜歡聽他講除暴安良、殺富濟貧的劍俠故事。

  阿陀講起故事來繪聲繪色。他給粟裕講「草上飛」的故事:有一個綽號「草上飛」的劍俠,身輕如燕,專愛抱打不平。他又給粟裕講「一枝梅」的故事:有一個綽號「一枝梅」的劍俠,做了除霸懲奸的好事,就在牆上畫一枝梅花作標記,然後遠走高飛。官府對他毫無辦法,老百姓拍手稱快。

  粟裕聽阿陀講故事,可以說是全身心投入,感情隨著故事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而變化起伏,對受苦受難的人們同情極了,對為非作歹的惡霸痛恨極了,對為民除害的劍俠崇拜極了。粟裕幼小的心靈裡漸漸萌生一種遐想:長大以後,也要做一個為民除害的劍俠。

  學劍俠,做劍俠,首先要有真本事。粟裕就和阿陀一起練功習武。他們用布袋裝滿砂子,捆在腿上,蹦呀跳呀,練習「飛簷走壁」功夫。他們把竹竿的節隔打通,灌上砂子,做成棍棒,在曬穀場上揮舞跳躍。他們在收割後的稻田裡練習騎馬射箭。有一次粟裕從馬上摔下來,被韁繩勒傷手指,仍然堅持不懈。他們自己製造火藥,用竹筒、子彈殼製造發射鐵砂的火槍,又從田裡捉來癩蛤蟆,掛在樹上,當作貪官惡霸「槍斃」。後來,他們覺得槍斃「惡霸」(癩蛤蟆)不過癮,還要食其肉寢其皮,就在野地裡埋鍋,殺狗吃肉,結果鬧出了一場風波。

  當地風俗不准吃狗肉,說誰吃了死後不能上神龕,不能跟祖宗牌位擺在一起。粟裕的繼祖母本來就對粟裕的父親不滿,聽說粟裕吃了狗肉,借題發揮,大罵大鬧。粟裕不敢回家,在鄰居家東躲西藏。後來還是粟裕的母親求情,一場風波才平息下來。

  粟裕和阿陀的感情日益加深。湘西侗族習慣自製蜜餞,用冬瓜、絲瓜、梨子、芋頭作原料,用小刀刻出蟲鳥花卉等美麗的形象,經過糖漬晾曬,做成美觀可口的食品。主人待客捧上三杯茶,同時送上蜜餞等佐茶食品。粟裕特別喜歡吃媽媽親手做的蜜餞,常常拿蜜餞給阿陀吃。客人們帶來的花生、紅棗、板栗等,粟裕也拿來與阿陀分享。有一次,粟裕把媽媽掛在屋樑上的半籃子板栗吃光了,把殼子嚼碎再放回籃子裡,媽媽還以為是老鼠偷吃的。

  1913年,粟裕剛滿6歲,父親就把他送到私塾讀書。父親對粟裕與雇工親密交往、整天弄槍舞棒很不滿意,希望通過私塾的管教實現自己的目標。

  私塾設在粟家西院花廳,教書先生是粟裕的一位堂伯父。開始時讀《三字經》、《百家姓》、《幼學故事瓊林》一類啟蒙課本,後來讀《論語》、《孟子》、《詩經》。講課的方法是老師念一句,學生學一句。老師第一天教,學生第二天背,叫做「背溫書」。老師教規很嚴。學生「背溫書」,丟一句打一板,錯一字打一板。粟裕很聰明,也很調皮。他對老師講課不感興趣,有時背不出來。粟裕的二姑粟竹英,比粟裕大8歲,記憶力很好,老師教一遍,她就能記得住、背得出。粟裕對她說:「二姑,我要是背不出來,你就提醒我。」有時粟裕背不出來,她就小聲提示,粟裕大聲念出來。老師以為粟裕都能背出來。因此,粟裕一般不會挨手板。1984年,鄰居粟永連老人回憶當年與粟裕在私塾讀書時的情況說:「我比粟裕大幾歲,曾經一起在私塾讀書兩年。他記性好,性情好。我家裡生活困難,要放牛、割草,耽誤了課,他就幫我補課。我把『目』字寫成『月』字,先生打板子。他細心地教我認讀,搞清了兩個字的區別。」

  1912年,以孫中山為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對教育制度進行重大改革,創辦新式學堂。粟裕的二叔粟周貞在鄰村塘口廣德書院遺址辦起了第八國民學校,實行新學制,開設修身、國文、算術、體操、音樂等課程。粟裕常常跑到這所學校去看,覺得那裡上的課內容好,聽得懂,學生還唱歌、打球、做遊戲,就要求轉到這所學校去。父親不准,他就偷偷地去。有一次,私塾老師在講臺上講課,粟裕悄悄地帶著同學們上新學堂去了。老師發現以後,要處罰學生。粟裕挺身而出,說:「這不關他們的事,是我帶他們去的,要罰就罰我一個人。」後來,他們終於衝破斗室,由私塾轉到了第八國民學校。粟裕在這裡第一次受到新學教育。

  童年的粟裕,逐漸養成一副扶困濟貧的俠義心腸。看到同學家中生活困難,就背著祖母和父親,拿出幾升米送給同學。父親要他到佃戶家收租穀,他看到佃戶家生活困難,交了租穀全家就要斷糧,就給佃戶留下兩擔稻穀,回來對父親說:「租谷收齊了。」有一次,政府發下派繳農業稅的「還糧單」,當地土豪劣紳玩弄手段,對老實的農民敲詐勒索。粟裕對此憤憤不平。哥哥和一些進步青年宣傳「打倒土豪劣紳」,粟裕感到正合心意,覺得非常痛快。

  1916年,蔡鍔的護國軍與北洋軍閥部隊在會同展開激戰。北洋軍閥部隊敗退時,途經楓木樹腳村。粟裕一家躲在山上,親眼看到軍閥部隊邊走邊打槍,瘋狂搶劫老百姓的財物。這場劫難使粟裕認識到,不剷除這些禍國殃民的舊軍隊,老百姓就沒有好日子過。一定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做一個為民除害的劍俠。

  晚年的粟裕回憶起童年的生活,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童年早已隨著時光流逝了,但它曾帶給我歡樂,開啟我的心靈,對我的成長和獻身革命都是有關係的。」他總是特別懷念童年時代最要好的朋友阿陀。他說:「幾十年來,阿陀的美好形象和名字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裡。我深深地懷念他,因為他對我的影響很深刻,可以說是我童年的啟蒙老師。」

  三、十幾歲的高小學生智鬥欺壓百姓的「痞子兵」。萌生「拉一支保護老百姓的好隊伍」念頭。

  1918年,粟裕11歲。會同境內土匪肆虐,燒殺搶掠。有一天晚上,土匪侵擾楓木樹腳一帶,綁架了粟裕堂叔家的孩子,要他們拿銀元去贖。粟裕的父親感到鄉下安全沒有保障,第二天舉家搬到會同縣城。為了防備土匪,他們在城裡造了一個「窨子屋」,一座兩層的木樓,周圍是高高的圍牆,還有厚厚的木板門。粟嘉會慶倖自己一家躲過了匪禍,親自書寫門額「余慶」和對聯「鶯遷喬木,鳳棲梧桐」。

  在會同縣城,粟裕先後進入粟氏私立初級國民學校和會同縣立第一高等小學讀書。會同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前身,是創辦於1666年(清康熙五年)的三江書院,到粟裕入學讀書時,已有250多年歷史。按照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佈的《普遍教育暫行辦法》,高等小學「廢止讀經」,提倡新學,設置修身、國文、算術、中華歷史、中華地理、博物、理化、國畫、手工、體操、唱歌等課程。粟裕被編人高級部第12班,是高級部年齡最小的學生。

  高等小學的課程,使粟裕耳目一新。他在這裡不僅學到了新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接受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國文課裡,他第一次知道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初步懂得了要使中國獨立強盛起來,必須擺脫受帝國主義列強宰割瓜分的命運,打倒列強,剷除軍閥。他學習刻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學習興趣也很廣泛,音樂、體育樣樣喜歡,學會了唱歌、吹笛、吹簫、吹口琴、彈月琴。粟裕家與城隍廟一牆之隔,廟內戲樓經常演唱漢劇,粟裕坐在閣樓上就可以聽到。日積月累;他又迷蔔了漢劇,還可以唱上幾句。參加革命以後,在緊張的戰鬥生活裡,仍然可以聽到他哼唱少年時代喜歡的歌曲《小麻雀》、《葡萄仙子》,用口琴演奏《蘇武牧羊》……

  會同縣城雖然不大,但是與鄉村的封閉狀態有所不同,使粟裕擴大了生活範圍,有機會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人士。在建房過程中,他和磚匠師傅混得很熟,常常和他們一起幹活。往腳手架上送磚,他拋得很准。站在腳手架上接瓦,五片瓦一疊,接得也很穩。磚匠師傅都喜歡他,稱讚他能幹。他常常到會同街上購買日用雜貨,看到夥計忙不過來,就主動上去幫忙,幫助糖鋪包「客糖包子」,幫助油鹽店算帳、數銅板。他同縫紉師傅周合堂交上了朋友,跟他學習縫紉技術。周師傅要買縫紉機,錢不夠,他就把積蓄的零用錢送給周師傅。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粟裕與勞動人民的感情一天天加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