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回憶錄 > 歲月隨想 | 上頁 下頁
七一


  從這一刻起,我忽然覺得,今後,只要我自己能駕馭解說與串連詞寫作,我一定要努力使我感受到的以及我能傳達的傳統文化融人電視這一現代文化媒介載體,賦予電視節目神韻和靈魂。因為,幾乎在幾千年的文化源流中,事事處處、方方面面、點點滴滴,都有優秀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作出過可貴的探尋、思考、試論、考證、總括與面向未來的開拓。

  我感到難過的是,十年動亂,在破「四舊」中,我個人也從內心排斥、貶低、輕視與拋棄我本來就接受甚少、知之不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這正如我們只承認武漢或南京以下,才是長江的新浪潮,而自武漢以前的上游及源頭都是應該批判的,都是阻礙我們前進的,都是我們的包袱,都是我們應視為的禁區。難道這不可憐且可笑嗎?但最荒唐的,不可想像的,覺得最不可能出現的事情,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現了,而且被狂熱地認定了,包括我自己在內。

  「文革「十年,使一代人,出現了文化斷層。當然,文化並非只是文學形式,包括政治的、經濟的、宗教的、地域的、民俗的、生活習慣及追求新潮的綜合的人文表現形式。然而,毫無疑義,文學是這一切內容的記錄與刻劃,承載與傳播的形式與手段。

  馬克思說,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裡面所反映的資本主義現象比我從大英博物館所能得到的總合還多。列寧說,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毛澤東說,紅樓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至少要讀五遍,這就是文學的特性與功能。

  我們開始知道的中國歷史,難道不是從故事、從小說、從戲劇上,先奠定了感性基礎嗎?

  我深惡痛絕的是,認識了幾個字的一批所謂時髦的中國人,隔著玻璃窗,看了外國一眼,就開始大捧洋人,大罵祖宗,簡直是祖宗坑了他。要徹底投向作人懷抱,就必須賭咒誓地和自己的傳統文化決裂。因此,不論這種表現的包裝多麼動聽,多麼振振有詞。多麼令人眼花鏡亂,多麼標榜這是為了救國,這是為了振興中華。否!我可以清楚地判定,凡是不熱愛自己祖宗,凡是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無緣的中國人的文化現象,凡是拿著人家購剩下的麵包大罵炸醬麵太難吃的人,都是中華民族的不肖子孫。在中國,不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是根本不有文化的人,儘管會寫幾個字,但他還是沒文化的人。

  魯迅老人家在「五四」推廣新白話文運動時,曾說,我要以最黑暗的語言,來詛咒那些反對白話文的人……我想借先生的話,來表明同樣的意思,「詛咒那些摧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人……」

  但是反對也好,擔憂也罷,中華文化就像長江一樣,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在歷史上,南北分裂,五胡亂華,天災人禍,兵火戰亂,異族入侵,外侮踐踏,焚書坑儒,我們的燦爛文化還是以耀眼的光芒傲然而立,眼前的一些現象更不值得擔憂。

  這大約就是我那天幾乎一夜未眠,而清晨獨步碑林時的感懷。這次長江之行給我種下的日後要勃發的情愫,在我以後的節目中,時時不敢或忘。

  這次長江之行,其中還有一程,在雲南,在滇西高原,在麗江,在玉龍雪山下。由於西南三省路途不便,從四川先折返北京,再飛昆明。長江之行暫告一段落,返京的數日裡,我預料的自己真正的大忙季節來臨了。這是十年動亂結束後,各位電視人在蓄積了十年的力量之後的千舟競渡。於是,我的任務接接踵而至。從四川去雲南回京中轉,短短幾日,我又應邀飛廣州、赴大慶、三下江南,再趕往昆明。

  5月15日飛抵昆明,住翠湖賓館,次日未能成行。16日冒雨在山中驅車趕路,中午到楚雄,晚至下關,住宿一夜。第二日,冒雨繼續行程,黃昏時分到達目的地麗江。

  雨中看不清景色,但見峰迴路轉,雲遮霧罩,不覺旅途的勞苦,亦不擔心塌方墜石,卻只覺這行程的風雨,猶如以往的人生,奔波千里恐一事無成,壯志難困,頓生直至中年事業無成的虛枉之感。看那漫山林木,夾雜著叢叢杜鵑,耳畔汽車馬達嘶鳴,腦海中浮蕩著許許多多過去與未來的、經過理想化的場景,時優時喜。正像車窗外的山雨,忽起忽落,陰暗難定。

  很久沒再去昆明了,更很久沒機會再去麗江一帶,當時的山路將不平。加之雨水浸淫,盤山公路,左邊是危崖萬份,而右壁的山石,建有泥層或泥石混雜處,會在雨中忽地撲落。一路上只見數不清的坍塌泥石,濺落堆積,也見到前面路旁山石忽地砸下的駭人情景。事已至此,前後都險,只有一往無前無可選擇。是進亦優,退亦憂,莫如橫下心來,聽天由命吧。砸上也並不容易,汽車疾行,真要有人從數十米處故意推石下坡,也要看對方是否一有百步穿楊之功。何況,何時落石是不關人事的天數,我們一車人都是無事小民,即使有對鬼神未散之處,亦不至於在冥冥中遭此一難。現在想起來倒是惴惴不安,當時好像沒人被嚇得六神無主,或聲淚俱下,或禱天析地。都沒有,一路上仍有人不斷說笑。更令人回味的是竟然沒有一個人回來台裡邀功,以會生忘死,趕路拍攝作為吹噓資本。

  我從來沒有那麼高的熱情來鼓吹拍攝過程的艱辛,吃苦不是目的。如果能舒舒服服地完成任務並取得最佳成果,那倒是值得仿效的。沒完成任務,便沒有成果,只吹噓自己的舍生赴死,或苦不堪言,此等行徑乃沽名釣譽,一個高明的領導絕不會立這樣的榜樣。當然,要做出點像樣的成績,不吃苦基本上是無望的。可是出成果難,吃苦容易。只宣傳如何吃苦,卻沒有成果可言,這就形同鼓勵眾人都去誇誇其談。「當日,車到麗江第一執行所,馬靖華等人已迎到門前,雖僅隔幾日,但倍感親切,他們有人披著棉衣。「四季元寒暑,一雨便成冬」此麗江氣候之寫照也。

  在燈下,大家小聚。主人拿來當地縣誌,我們隨意翻閱。

  我國現有納西人口共24萬,麗江地區聚居16萬納西人信奉東正教,使用象形文字。納西婦女健美勤勞,她們著裝很有特色,往往在身後被一襲用羊皮做成的披肩,上黑下白,白色部分呈半月形,黑白交界處,綴七顆星星,寓意為披星戴月,表達了她們吃苦耐勞的品格。

  納西人能歌善舞。本民族的歷史,就在世世代代的歌聲中傳頌,同時,也用歌舞表現他們的勞動生活和優美的神話故事。納西男女青年往往通過對歌形式,互訴衷情。每逢節目,納西人一定會歡聚一堂,載歌載舞,通宵達旦。然而,納西人亦不是火辣辣的表現感情,舞蹈優美,動作舒展,節奏輕盈。

  這次拍攝《金沙江》,要選用一組納西歌舞。請麗江縣文工隊表演,納西人據說是彝族分支。這次請當地專業舞蹈演員表演整理挖掘的古老職務形式,伴唱運用了類似川劇高腔,加上聲帶的人為的顫抖,量得有點怪,所謂挖掘傳統,有時在似畫符。反正大家都沒看過,有人敢於以自己的想像,說這就是老祖宗的傳統,也決不會有人出來說這是不對的。於是以訛傳訛,這其實是假傳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