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傳記·回憶錄 > 歲月隨想 | 上頁 下頁 |
一九 |
|
有觀賞意味的作品必然是靜與動的結合。靜得過分,那就會沉悶、壓抑甚至產生一種莫明的消沉,如今的時代沒有多少觀眾會喜歡這類節目。如果全場火爆,令人目不暇接,那種過分的躁動,會產生一種令一部分年輕人喜愛的類似搖滾樂的效果,但中年人、老年人准會覺得鬧心,產生煩躁的心情。而一動一靜、一張一弛,則是我當時追求的節奏。動與靜的規律就是節奏,快與慢的安排也是節奏。這種節奏不應當是整齊劃一的切割,而是看似隨意實則有控制的起伏。 播音時的斷句,初念稿子的新手,往往不敢大幅度的停頓。因為他做不到詞斷意不斷,他即使機械的停頓,也使這空隙了無生趣。其實,停頓類似著墨留自,那空隙,那留白,是語言的無聲部分,是感情表述後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回味部分,令聽順味過去,有一個接受上一句信息包括情感信息的回旋,並追尋了一句言語的去向,使受眾感到的是連綿不斷的意境。 主持人在場上如果滔滔不斷,怕串場詞與形體動作的間隔,那並不是流暢,反而會感到繃得太緊,讓人無法松下心來靜觀。有意識的間隔、停頓,猶如朗讀的斷句,不是忘詞,不是冷場,而是在靜中把觀眾的懸念帶入下一節的發展中。 我和楊瀾在主持時,並不是一開始就默契,也不是一開始就協調的。 楊瀾思路敏捷,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輪到我,就緩下她剛才的節奏,細說端詳;再輪到她又揚起基調,這樣有快攻,有穩守,形成了互補。 也可能她嫌我拖遝,我嫌她急躁,但我們都是有著修養的人,我們從沒有一絲一毫指責過對方。我們的合作有寬容亦有諒解。她和我一樣明白,我們就像雙打運動員,任何一人的失手,都使我們共同失敗,因此,我們誰都不希望合作者失誤。 這是我們合作成功的基礎。我聽說過有的合作者,希望自己拔尖,因此把合作方的明顯的不足或失誤當成自己的表現機會。這種合作是不會長久,也不可能和諧的。 幸好,我們的合作過程始終都在努力使對方發揮到位,誰也不擠兌誰,好了是雙方的,不好也是雙方的。 §串詞的創作 從一開始,我就認識到場上的氣氛與主持節奏的風格,都不過是外部形態。當然這個外部形態如何,也決定了觀眾的喜愛程度,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內容。 在當今高欣賞層次的觀眾中,大部分人會有這樣的認識,一個專欄必須體現三性,即知識性、欣賞性、趣味性,其中文化水準越高的人越喜愛知識性這一要素,知識本身就給人以美的享受,以無窮的魁力和吸引力。 《正大》的許多節目已經事先從境外錄好,我們已無法加以任何改變,它給我們主持留下的空間主要是串場詞。 我們意識到這串場同才是我們創作的小小天地、首先,我們認識到串場詞必須真實,儘量準確,同時要最大限度地為它輸人信息。 真實,就是指的我們在場上所要體現的感情要真摯、真情實意,所敘述的事例與感受不能有編造,一定是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對任何一種所闡述的事情,要有自己真正的好惡尺度。對這一點,由於我們雙方在許多認識上的差異不強求統一,可以保持各自的認識,但這種差異也不是故意製造的,確實是各自的真正認識。 基於這樣的要求,別人就很難為我們寫串場詞了,我和楊瀾又有文字能力,為什麼不自已創作呢。於是,三年來,我們為創作串場詞費了最大的心力。 在串場詞中,體現了我們各自的性格,不同的經歷,體現了我們是熱愛民族傳統文化與瞭解世界文化潮流的文化人,這是我們的追求,我認為當今主持人的竟爭,主要是文化上的競爭。而文化並不僅僅等同於讀書多少。多讀書是好事,但如果沒有悟性,不能融匯貫通,那仍然不能成為一名優秀主持人。 我和楊瀾共創作串場詞134集。我們將在合作的書中,較詳盡地介紹我們的創作過程,這裡我僅舉幾個例子,藉以說明,我們曾經為主持好節目而下的功夫。 每當我拿起這沉甸甸的一套串場詞,就會想到為這些內容所進行的挖空心思的努力。每一段小故事,本來都可以鋪陳為一篇歲月的回憶,但為了串場就大材小用,串場詞中,有我們各自溫馨的回憶;有我們雙方角色的把握;有對自己、對合作者小小的玩笑,有自嘲,但決不嘲笑他人;有對各個地方的瞭解後在限定的時間中簡要的介紹;有來自報端的內容引發我們的感慨議論。 但我們儘量體現時代的精神,這是主持人的職責所在:儘量貫穿文化的底蘊,雖然引經據典,但決不能累人,累觀眾。 在我們開始合作主持《正大》時,為了活躍場上氣氛,也為顯示我們今後合作的格局,曾想了一個晚上,出了這麼一個點子。 趙:(手拿一張紙,紙上畫著一個綠顏色的圓圈,記得這個小道具還是楊瀾自己做的)楊瀾,請你當著朋友們的面,說說看,我手裡拿著的是什麼? 楊:這也算一張畫嗎?我知道了,您畫了一個西瓜,可太簡單了。 趙:不對,再猜猜。 楊:不是西瓜,那是小一號的瓜,綠皮香瓜。 趙:你思路再放開一點。 楊:是雞蛋,是鴨蛋,鴨蛋有點綠。 趙:為什麼想得那麼複雜。 楊:哦,這不過就是一個綠圓圈。 趙:不能算對。 楊:那我可猜不出來了,您自己告訴大家吧。 趙:我手上拿的是一張畫了一個綠圈的紙。(眾笑,楊也笑) 楊:觀眾朋友,這其實也算不上是什麼玩笑_我們大家對一個事物,往往憑自己的經驗與想像去解釋、回答,其實應該多換幾個角度試著破解與思考。 趙:我們的節目當中,往往會出現許多問題。剛才這個小玩笑,實際上還是有用意的,希望大家對所有問題,輕輕鬆松地思考,然後可以從各個方面來回答。我們的問題,往往從您沒有想過的,忽略的角度來回答反而是正確的。 這是對觀眾善意的提示。文藝題材有時就是需要複雜的表述,如果簡單地提醒大家,就失去了趣味性。 可是,我們為了想出前面的點子,用了整整一個晚上。當我們變換了多個方式,終於想到「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句成語時,這個點子隨之出現。我不想表示,這個點子是如何的高超,也許朋友們會有更好的主意。但我們覺得,哪怕為了場上氣氛能稍稍活躍一點點,我們也願盡心竭力。 我們一生經歷的故事,您可能會覺得很多很多。其實,仔細回想起來,並不多。真正有點趣味,能拿到大庭廣眾的故事則更少。為了《正大》的串場,我竭盡全力去回想、搜尋。在主持134集的過程中,不過才有一二十個故事。活了那麼多年才有那麼幾個故事,讀者諸君若不信,您試試看,聽到的不算,只說有關您自己的。下面兩段串場詞就以我的真實經歷寫出的。 第一個例子,是第85期。 楊:觀眾朋友們好,非常高興能與您共度這個愉快的週末。(眾掌聲) 趙:楊瀾,我倒要請問你,你的週末是怎麼過的? 楊:今天上午睡了大半天覺。 趙:莫讓年華付水流,別老睡覺,做點戶外活動也有利健康。你喜歡釣魚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