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宋慶齡 | 上頁 下頁
一九九


  §(三)緬懷英烈、先賢和戰友

  面對未來,她從不忘記過去。在耄耋之年,在一系列為紀念英烈的題詞中,她表達了她所看到的中國百年鬥爭經歷的意義以及她自己的傾向。

  1980年是鴉片戰爭140周年,她為廣東東莞縣虎門人民抗英紀念館題詞:「虎門是1840—1842年中國人民銷毀鴉片、廣州人民組織武裝鬥爭團體如平英團等抗英的地方,當年中國人民在虎門表現的愛國精神和進行民族革命的勇敢行動永志不忘。」

  ①影印原件載《文物天地》,1983年第1期。轉引自《宋慶齡年譜》,第356頁。

  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年即1981年,她還積極參加了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的籌備工作。這不僅是為了紀念孫中山領導的這一革命,也是為了向臺灣當局呼籲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對此她是完全贊成的。在她心裡又重新燃起了為全民族的利益實行國共重新合作的希望。為了促進這一努力,她希望同她的親人(包括妹妹美齡、蔣夫人)重聚,此事後面將作敘述。

  1980年,她還主持了紀念蔡元培逝世40周年的集會。蔡元培是著名教育家,早年參加過孫中山的同盟會和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史的起點,當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對運動表示贊同。他還認為在大學和學術機構中應該允許對各種學說進行傳授和研究,所以他聘請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和陳獨秀到北大任教。

  宋慶齡稱讚蔡元培提倡科學和民主,主張言行一致和百家爭鳴,培養教育了一代人。他支持學生愛國運動、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堅持保障人權(他和好友魯迅都是30年代宋慶齡領導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成員)、贊同國共合作、力主全面抗戰;他對中國的教育、科學事業和民主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她最後指出,今天紀念蔡元培有重要意義,他的精神可以激勵知識分子更加奮發圖強,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貢獻力量。

  ①宋慶齡講話載《人民日報》,1980年3月6日。

  在這一年裡,她還深情地懷念她的戰友魯迅和鄧演達。

  關於魯迅,她寫道:

  ①《序〈魯迅畫傳〉》(1980年9月27日),載《光明日報》,1981年6月6日。

  「魯迅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用犀利的筆作武器,衝鋒陷陣,不屈不撓,以畢生的精力,同腐朽邪惡的反動勢力進行了勇敢而堅韌的鬥爭……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身的高度熱情與戰鬥形象,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魯迅精神……將永遠鼓舞我們更好地團結,『奮然而前行』,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奔向我們的偉大目標。」

  關於鄧演達,她為《鄧演達文集》題寫書名並題詞道:「鄧演達同志艱苦卓絕,忠勇奮發,忠實革命,為他逝世五十周年出版文集,以志紀念。」

  ①手跡見《鄧演達文集》。參閱季方著《宋慶齡同志是中華民族的一代楷模》,載《宋慶齡紀念集》,第86—90頁。

  這一年的5月17日,她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劉少奇追悼會。這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成為最大的打倒對象和犧牲者。十年前,他患肺炎,得不到治療,淒涼地在外省的一處羈押地死去——當時為了保密,還給他用了一個假名字。現在,他的骨灰已找到並隆重地運回北京。

  劉少奇的遺孀王光美回憶道:「1980年5月12日,我動身去河南迎接少奇同志骨灰的前一天,接到慶齡同志寫來的英文親筆信。一開頭就稱『我的最親愛的同志和朋友』,信中說:一點小禮物『卻包含了我對你們所有的愛』。……在少奇同志追悼會上,我們互相注視了短短一刻,我看到,慶齡同志的眼中又閃出我曾見到過的勝利喜悅的光亮。我們緊緊地擁抱,緊緊地貼在一起。」

  ①王光美著《永恆的紀念》,載《宋慶齡紀念集》,第185—193頁。1987年4月本書作者訪問王光美時曾見到宋慶齡給她的一些函件,包括這封信在內。

  在上一年,即1979年的4月25日,宋慶齡曾到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參加田漢的追悼會。這位進步的老劇作家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這首歌在抗戰之前和抗戰時期曾是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號角。從30年代白色恐怖下的上海時期開始,他就是宋慶齡的老朋友。「文化大革命」中他成了又一個犧牲者,至此始告平反昭雪。

  她用花圈或挽詞來悼念其他去世的友人,包括著名的文學家茅盾(沈雁冰)——他的去世只比宋慶齡早兩個月。有的是病故的,有的是在十年動亂中死去的,後者中有《中國建設》第一任社長金仲華,在上一章已介紹了她寫的懷念文章。她寫這篇文章時已87歲,是違背了醫生囑咐而寫成的。在送稿時她附了一張字條:「我又犯了氣管炎。醫生吃飯去了,我偷偷從床上爬起來草草為金(仲華)寫了一點文字……我深深地敬重他,他在我的工作中對我或其他任何同志總是盡力幫助。金是無所畏懼的。」

  ①宋慶齡致本書作者,1980年11月25日。

  從以上這許多悼念文字——主要是紀念毛澤東、周恩來和朱德的文詞——可以清楚地看到,宋慶齡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息始終認為已往的革命歷史是神聖的、中國走向未來的道路是社會主義。這一切又進一步表明,她最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她早就希望實現的一步——是何等的自然和適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