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宋慶齡 | 上頁 下頁
一六八


  §(五)家常聚會

  不論在北京或在上海寓所,宋慶齡都喜歡在家裡招待客人——還常常是用自己家裡做的菜。客人中有貴賓、也有私交;有高級人物,也有普通人;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在中國人這方面,這樣的家庭式聚會使她同別人的交往——官方的或非官方的——變得溫暖和活躍。在同外國人交往中,這樣的聚會為她在人民外交中的作用增添了一種特殊的活動空間。

  她在家中招待過的中國客人中有毛澤東和其他党和國家領導人。如果情況許可,她會同時請一批人來。如1963年保衛中國同盟(她所鍾愛的中國福利會的前身)成立25周年時,她就同時邀請了周恩來和夫人鄧穎超、朱德和夫人康克清、董必武(同她一樣,是國家副主席)、陳毅和聶榮臻元帥,還有中國紅軍最早的軍醫之一傅連障大夫。她請這些人並不只是考慮到他們的地位。他們有的同保盟有關係、有的接受過保盟在戰時的援助(通過轄區內的國際和平醫院)。

  曾赴宋慶齡家宴的外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有胡志明(越南)、伏羅希洛夫元帥(蘇聯)、尼赫魯(印度)、蘇加諾(印度尼西亞)和恩克魯瑪(加納)。

  其他在歷史上和社會上聲望卓著的貴賓中有墨西哥前總統卡德納斯和思想進步的比利時皇太后伊麗莎白。

  在非官方的來訪者中有一些美國人,他們用不同的辦法(包括改變國籍)繞過了中美建交前美國政府關於禁止來華旅行的規定。在這些人中有幾位是美國黑人——年逾九旬的傑出學者和民權運動領袖杜波依斯博士(他為了抗議美國的政策已移居非洲)和他的夫人雪莉·格雷厄姆;曾為美國共產黨全國委員會成員、後在英國以非洲及加勒比事務專家著稱的克勞迪婭·瓊斯;黑人鬥士羅伯特·威廉斯和他的妻子梅貝爾。宋慶齡在會見這些客人時感到特別親切,因為她對美國南部(黑人在南部很多)很熟悉,也有很深感受。她多次對未能會晤偉大的美國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他的護照被沒收了)表示遺憾。她對他是非常敬重的。1940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裡,羅伯遜曾在紐約一個露天音樂廳裡用漢語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次年又灌制了包括這首歌曲在內的一套中國愛國歌曲唱片,總題為《起來》,宋慶齡為這套唱片集寫了序言。她寫道,「保羅·羅伯遜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的聲音,他灌制的這套唱片使美國人能夠聽到中國的愛國歌聲」,她為此感到高興。這套唱片有中國合唱隊的伴唱,由中國救亡歌詠活動的創始人之一劉良模指揮,他當時正在美國。保羅·羅伯遜的這一套、還有其他的唱片,她是常聽的。

  她在家裡再次接待了她的朋友埃德加·斯諾——他在1960年和1964年是作為作家經特許到中國來的,而不是作為記者,因為美國國務院當時仍然禁止美國記者前往「紅色中國」,也不准中國記者去美國,儘管北京提出了交換記者的建議,華盛頓害怕作出可能被認為「承認」中國的任何暗示。所以當時兩國交流的障礙並非到處談論的所謂「竹幕」而是美國的政策。這在現在聽來可能覺得奇怪,因為現在美國堅持,世界各地不管願不願意,對美國記者都應該敞開大門。

  她在家裡款待的客人中還有一些在地下活動期間就結識的朋友如陳賡將軍(關於她在30年代初期在上海秘密為陳賡治傷及在陳被捕後親往南京面見蔣介石進行營救的經過在第十三章中已有敘述)。1953年陳賡從抗美援朝前線回國時,她不但宴請陳賡和他的家屬,還親自去採購食品。1955年陳患心臟病到上海治療,她又一次這樣做。

  她家的常客是一些完全屬￿「民間」的人士,其中有保衛中國同盟和其他團體的老同事,還有外籍或外國血統的朋友(如路易·艾黎、馬海德和本書作者及他們的妻子),還有著名舞蹈家戴愛蓮等等。她在家裡放映電影時總要她身邊的工作人員及她相識的人把大一點的孩子帶來一同看,因為她喜歡同孩子們在一起。為小一點的孩子,她在復活節時請他們到家裡來「找彩蛋」、在其他節日則請他們來玩別的遊戲——這些遊戲都是她自己小時玩過的。

  在上海和北京的寓所,她在節日和重要的周年紀念日會邀請各種級別的同事們來聚一聚——有時並非節日或周年紀念日,她只是覺得想見見他們。我記得有一次她邀請《中國建設》英文版的中外同事們去。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她還請了周恩來總理,他輕車簡從地來到,還同女士們跳了舞。

  她的親戚們——或青年時的好友也常來看望她。

  在有客人來共餐時,她總是自己訂菜單,有時還自己下廚,特別是為一些她知道他們口味的朋友。她請外國人嘗中國菜時,如果客人們是第一次吃到這種菜,她就解釋給他們聽,如「杏仁豆腐」、「杏仁茶」等等。有時應客人的要求,把菜譜及製作方法寫出來送給客人。一般情況下,她是不受禮物的——但食譜是例外。如果所請的外國女客人帶來自己家裡做的點心或蜜餞、醃菜之類,她會請她們把做法告訴她,日後她就找時間卷起袖子到廚房裡去試試。

  在餐桌上,遇到上一些待別的菜,她會談起孫中山作為一名醫生對營養的注意。孫中山在他的著作中曾寫道,烹飪不止是一種技術,還是一種藝術和一種文明進步的標誌。他曾說,「中國有了四千多年的文明,我們食飯的文化是比歐美進步得多,所以我們的糧食多是靠植物。」(《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三講)宋慶齡說,孫中山熱心宣傳植物蛋白(如豆腐)對人體健康的好處,要是在今天,他就時髦了。

  ①這部分材料有的是本書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有的根據曾任宋慶齡秘書的張玨在《上海商報》(1985年10月10日)上發表的一篇回憶錄。前面所引宋為保羅·羅伯遜唱片集所寫的序言據休·迪恩著《好事與炮艇》(英文),第169頁。

  在50年代中期,有一次她到處尋找英文的中國菜譜,要送給當時印度尼西亞總理阿裡·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的夫人去試做,因為這位夫人很愛做家事。邱茉莉在這件事上幫了忙,宋慶齡特地寫信道謝:

  ①宋慶齡致邱茉莉,北京,1956年9月。

  「從心底裡感謝你幫助我找到了這些難得的食譜。相信『阿裡大媽』收到後會不知有多高興,因為他們在中國訪問時始終沒有找到,而他們夫婦都喜歡中國菜。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夫婦在印度尼西亞被人們稱作『阿裡伯伯』和『阿裡大媽』,因為人民熱愛他們——當然,瑪斯友米党人除外。」

  ①瑪斯友米党是由嚴格的穆斯林所組成的一個保守黨,反對蘇加諾的國民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