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宋慶齡 | 上頁 下頁
一一九


  為她那種毫不矯揉造作的態度添加生趣的是一種小精靈似的愛逗樂的脾氣。有一次,本書作者和唐納德·艾倫一起請她到我們合租的小公寓裡吃我們自己做的午餐。(艾倫是嶺南大學的一位年輕美國教師,也是在廣州參加保盟工作的。)她一口答應,這使我們兩個既高興又覺得有面子。但當我們想到沒有臺布時,已經太晚了,只好找出一塊乾淨的床單來代替一下。吃完飯,她對我們這兩位大師傅的手藝誇獎了一番(實在不敢當),又說了些保盟的事情,然後眯起眼睛,笑著說,「我一直在琢磨,你們兩位中間是哪一位睡在這張布單子下面的。」她的聲調是開心的。我們一點也不覺得發窘而是同她一齊大笑起來——一位世界知名的人物和兩個非常普通的年輕人。

  在另一場吃飯的「危機」中,她表現得更有風趣。英國的斯塔福德·克裡普斯爵士(工党名人,後在邱吉爾戰時內閣中任大臣)事先經尼赫魯介紹,在途經香港時,要拜訪宋慶齡。她在家裡準備了一個小型的中國式宴會接待他,已萬事俱備,廖夢醒忽然趕來報告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克裡普斯是位素食者。在匆匆忙忙撤掉肉食換上幾個素菜之後,傳來了甚至更壞的消息:他是一位只吃生菜的素食者!宋慶齡舉起雙手大聲說道,「那我們就把他趕到外面草地上去吃草吧!」總算趕做出一個「沙拉」,才使他免於「吃草」。克裡普斯來了。他是一位瘦高個子、表情嚴肅的人。他說了一些表示敬慕的話,又談了些各樣事情,幾乎沒有看一眼餐桌上有些什麼東西。(幾年後,他的夫人伊莎貝爾擔任英國聯合援華會會長,對宋慶齡的救濟工作多所幫助。)

  ①愛潑斯坦著《回憶保衛中國同盟的宣傳工作》(1958年6月),載宋慶齡《永遠和黨在一起》,第65—66頁。

  宋慶齡在香港的幾年中,對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的支持在她的全部活動中佔有特殊位置。「工合」運動是為了增進中國的經濟生產力和民主,以支援團結抗戰。它吸收了許多有獻身精神和進步傾向的組織者和技術人員。在它的發起者中有宋慶齡的老友海倫(尼姆·韋爾斯)和埃德加·斯諾,還有路易·艾黎——他以堅定的信念和旺盛的精力從事「工合」的基層工作。「工合」成功地使許多工業工人帶著他們的技術和(只要有可能)設備,從日本佔領區轉移到抗日的地區,並且保證他們到了這些地區之後就能製造出當地急需的東西並能維持生活。它還努力培訓各地的難民,使他們生產自救。根據「工合」的工作原則,每個社員都有發言權,也都要在生產中承擔適當的責任——這在國民黨統治區是從未有過而在解放區則同整個體制是很合拍的。

  從「工合」一開始籌備,宋慶齡就堅決支持。她起初通過「保盟」的活動為它籌款,後來又兼任了「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國際委員會」名譽主席。這個國際委員會是1939年在香港設立的,由中國資深學者和社會活動家、宋慶齡的友人陳翰笙博士任執行秘書,熱心公益的香港註冊會計師陳乙明擔任司庫。委員會外籍成員除艾黎和斯諾夫婦(不在香港)外,有思想開明的香港英國聖公會主教何明華(羅納德·霍爾)和中國出生的美國社會工作者和作家文達·普律德。(普律德女士後來在美國領導了一個支援「工合」的委員會,由羅斯福總統夫人擔任名譽主席。)

  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埃文斯·F·卡爾遜(他對宋慶齡的贊佩前面已提到)辭去了軍職,以平民的身份,為「工合」工作。他對「工合」非常熱誠。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他重新參軍,後來成為一位著名的英雄,晉升為準將,指揮海軍陸戰隊突擊隊。這支部隊運用了一些借鑒於中國八路軍的思想教育方法,這在美國軍事史上是唯一的。它有一句著名的在戰場上的呐喊口號「Gung Ho」就來自「工合」。

  工業合作社相當快速的發展——很可能再加上宋慶齡的敦促——使另外一些宋家的人也對它作了一點表面文章的支持,因為他們也想被看作是改革派。「工合」組織本身在當時中國的環境下,也需要在國民黨內有些高級的保護人,否則就難以生存下去。但為此也要付出代價——在「工合」理事長孔祥熙(宋靄齡的丈夫、蔣介石的財務主管)下面,設立了寄生性的官僚主義行政機構,安插了許多政客、遊手好閒者、惹是生非者、指手畫腳者等等。

  為了不使「工合」被這些傢伙搞砸而保持原來的性質和動力、支持路易·艾黎(國民黨一直想把他捧走)的基層工作並保證解放區的「工合」單位能獲得捐款中的應有份額,才成立了以宋慶齡為首的「工合」國際委員會。當國民黨開始搜捕「工合」單位中的進步人士時,委員會盡力保護他們,有時成功、有時不成功(有人甚至被殺害)。

  1939年末在香港ZBW電臺所作的一次廣播講演中,宋慶齡闡述了這些工業合作社及其健康發展的意義:「……目前委實是中國工業合作運動的黃金時代。在此短促的一年間,已經成立了一千二百個以上的工業合作社。它們每月可以出產價值四百萬元國幣的貨物。……工業合作運動的開展不僅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世界,因而得到世界各國人士的援助……中國工業合作運動更可以消除東方勞力廉賤的傳統陋弊。單此一點,便足裨益世界不淺……再沒有別種運動能夠比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中國更為應時和重要的了,因為它的目的是人類的復興、經濟的改進和培養民主教育。」

  ①尼赫魯在1939年12月25日從阿拉哈巴德給宋慶齡的信中說,他建議克裡普斯到香港時去拜訪她並給了他她的地址。他告訴她,克裡普斯正從印度循重開的滇緬路去中國,將在中國內地耽擱幾個星期,再去香港。

  在1940年她同靄齡、美齡一道訪問重慶和成都時,在每個公開場合她總是對「工合」表示支持,已如上述。

  1941年7—8月,她為「工合」發起了一個國際性的「一碗飯運動」,成千上萬的捐獻者只吃一碗飯、但付出在餐館裡吃幾道菜的價錢,所有盈餘交給工業合作社作戰爭難民救濟之用。她在香港「一碗飯運動」開幕式上致詞:

  ①香港《大公報》,1939年12月11日。轉引自《宋慶齡年譜》,第122—123頁。

  「一碗飯運動不但是募了捐去救濟被難的人們,並且是要節飯節食,來表示犧牲的意思,這是我們做人的美德……香港的一碗飯運動,更含著一種深長的意義,因為這次捐款是要幫助工業合作社去組織及救濟難民和傷兵,這是鞏固經濟陣線,是生產救國,是幫助人們去幫助自己,是最妥當的一種救濟事業。工業合作社是民主性的組織。我們這樣富有民主性的一碗飯運動,來使工業合作社完成救濟事業,豈不是很愉快而值得提倡的嗎?」

  兒童工作也是她時刻放在心上的事情。保盟在香港發出的第一份有插圖的傳單是她向全世界發出的「救救我們的戰災兒童」的呼籲。她說,「他們代表著我們未來的一代。他們將來要在這片他們的父母正在為之戰鬥、受苦受難、流血犧牲的土地上建立一個新的中國。……我們絕不能讓戰士們的子女成為『迷失的一代』。……請你們把對中國的同情心表現在幫助保存中國未來的有生力量的行動中。」她在這方面的工作還不限於保盟。香港「中國戰爭孤兒救濟協會」成立後,她擔任名譽顧問,其他的顧問有國民黨要人她的姐姐宋靄齡、弟弟宋子文等,還有當地名流,實際做工作的大部分是左派人士如何香凝和她的女兒廖夢醒、顧淑型(陳翰笙夫人)等。1939年9月,歐洲的戰爭爆發後,它制定了把一部分工作轉移到內地去的計劃。

  ①除香港外,還在倫敦、舊金山等地舉行。根據《保盟通訊》的記載,香港的「一碗飯運動」於1941年7月至8月舉行,7月1日舉行開幕式、9月1日舉行閉幕式,宋慶齡均親自出席。她在開幕式上的講話發表于香港《華商報》1941年7月2日、轉載于重慶《新華日報》1941年8月15日。此處轉引自劉家泉著《宋慶齡傳》,第374頁。

  ②《救濟戰災兒童》(1939年3月28日),收入《永遠和黨在一起》,第5—6頁。《保盟通訊》及保盟其他出版物刊載了許多關於保盟兒童工作的報道,包括馬海德和黎雪(路易·艾黎的養子)發自延安的報道。

  宋慶齡的募捐工作不論採取什麼方式,總是同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這兩個主題有關聯的。這一點在文化領域中表現得很明顯。在保盟主辦的義演中有兩部德國反納粹作家寫的話劇(恩斯特·托勒爾的《霍爾牧師》和弗裡德裡希·沃爾夫的《馬門教授》,都譯成中文上演)、一部好萊塢(華納兄弟影片公司)電影《裘萊士》(條萊士是19世紀領導墨西哥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戰士,由保羅·繆尼扮演)。宋慶齡在給一位友人的信中說,「這部影片也是為我們的事業的絕妙宣傳,因為當時墨西哥的情況同我們現在的情況有許多相似之處。」

  ①在香港《大公報》(1938年6月6日,1939年5月25日、6月11日及12日、9月16日)上多次刊載了與宋慶齡有關的在當地開展兒童救濟工作的報道。

  還有一部報道中國抗戰實況的實地拍攝的紀錄片《四萬萬人》,是由世界著名的紀錄影片大師、荷蘭的佐裡士·伊文思導演、由美國電影明星弗雷德裡克·瑪爾契解說的。但在送港英政府審查時,未獲通過,因為它怕得罪日本人。

  許多作家和表演藝術家、音樂家在香港時都幫助宋慶齡開展工作、也接受她的資助(他們當時的生活很艱苦)。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後都成了各自領域中的帶頭人,如劇作家和導演夏衍、陽翰笙和歐陽予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馬思聰、特立尼達出生的舞蹈家戴愛蓮(她曾在英國的蘭伯特、約斯這兩個芭蕾舞團學習和演出,在新中國是開拓性的舞蹈家和編舞家)。為保盟畫宣傳畫並在保盟主持下舉辦過畫展的畫家有葉淺予、丁聰等人。陳依范(武漢時期外交部長陳友仁之子)把他從延安帶回來的反映鬥爭的振奮人心的木刻、連同他自己的繪畫和漫畫舉辦過展覽。

  ①蘭伯特芭蕾舞團為英國現存最古老的芭蕾舞團,1935年由著名芭蕾舞蹈家瑪麗·蘭伯特(1888-1982)建立,她因在創建英國芭蕾舞方面的功績於1954年獲不列顛帝國勳章。約斯芭蕾舞團由舞蹈家庫爾特·約斯(1901-1979)創建。——譯者

  為了推進革命文化和發揚革命傳統,1941年在香港舉行了紀念中國新文學先驅者魯迅逝世五周年和革命家鄧演達殉國十周年的紀念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宋慶齡都起了主導作用,並寫了非常感人的紀念文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